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近些年来,很多课程论专家针对各地小学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科课程以外的兴趣小组活动也纳入了课程范畴,称之为“活动课程”。其主要根据是,这些活动也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旨在促进儿童发展的学习活动,它也具有与课堂教学活动相似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这些活动课程教育的对象是依儿童的个人

  • 标签: 小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美术 活动关系
  • 简介:<正>民歌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实践,民俗形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音乐(当然不包括一切音乐)从来陪伴着民俗活动而存在。壮族的“唱蚂(虫丹)”(changmaguai),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俗的密切联系,是我国亘古绵延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沉。

  • 标签: 壮族先民 民俗音乐 民俗事象 节日活动 民俗活动 习俗
  • 简介:唐卡绘画艺术与隋唐时期中原重彩画有着深厚渊源,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绘画材料、绘制技法、画面色彩等诸多方面,反映出较为一致的追求。唐卡绘画与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关系密切,藏族画师们在敦煌有着从学习借鉴到创造的转变。唐卡绘画在中原重彩画及其它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

  • 标签: 唐卡 重彩画 隋唐 敦煌
  • 简介:第十届金桥·2015海峡岸民间艺术节于10月在厦门举行。此次艺术节以“岸实验剧展”为主题,包含戏剧演出和理论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本文从实验戏剧视角切入,依据大陆和台湾不同的戏剧传统,对2015年10月在厦门举办的海峡岸民间艺术节的剧目《Q版辣妹打面缸》、《死亡与少女》、《风景三》、“昆剧折子戏专场”进行述评,进而探讨实验戏剧在发展道路上的经验与问题。

  • 标签: 实验戏剧 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 述评
  • 简介:唐代乾陵的懿德太子墓与章怀太子墓中的一些仕女壁画善于表现女性精神世界和淡淡的幽怨情感,这些壁画既受到现实世界中仕女绘画创作趣味的影响,又与宫怨诗的意象表现遥相呼应。这些仕女壁画的“宫怨”意象表现与宫怨诗的意象表现手法十分类似,画与诗的意象表现存在一定关联。但是,这座唐墓壁画的创作意图与宫怨诗不同,其“宫怨”意象与死者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的身世息息相关。这些绘制在墓室之中的仕女壁画,以陪伴和庇护死者为其主要目的,它既吸收了现实世界中以鉴赏为目的的仕女画与宫怨诗的意象表达手法,又有其独特的味外之旨。

  • 标签: 唐墓 仕女图 意象 宫怨
  • 简介:学院派素描教学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培养了不少知名艺术家。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多元化走向,其教学中明暗素描造型的单一性已不能全面再现客观物色。光影素描与结构素描的侧重提出与交替训练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客观物象的形体本质及造型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主动的造型表现意识、实现学生全面素描能力的开发。

  • 标签: 学院派素描教学 光影素描 结构素描 教学方法
  • 简介:"城市家具"指的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满足人们进行户外活动需要为目的的用具。作为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整体化元素,"城市家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文介绍了"城市家具"在城市空间的地位和角色,试图从"城市家具"形态设计和城市空间整合的角度,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城市家具 城市空间 形态 空间
  • 简介:歌剧作曲家与脚本作家的合作关系是歌剧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理查·施特劳斯和霍夫曼斯塔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与莫扎特和达·蓬特、威尔第和博伊托相媲美的合作者。《玫瑰骑士》是人"强强"联手的合作结晶。

  • 标签: 理查·施特劳斯 霍夫曼斯塔尔 《玫瑰骑士》 脚本
  • 简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其基本出发点是讨论文艺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创作论是《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继承、

  • 标签: 《讲话》 文艺创作 主客体关系 毛泽东 主体性 艺术家
  • 简介:通过对现代艺术的产生及发展以及现代设计的起步及探索的论述,说明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提出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设计应该更加完美的结合。

  • 标签: 现代艺术 现代设计 工业发展 艺术与设计
  • 简介:20世纪音乐创作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自从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技法出现之后,调性音乐体系不占主导地位了,由此在音乐创作上出现的似乎是一个“混沌”局面。人们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现象显得惊慌失措而无所适从,常常发出“20世纪音乐是怎么啦?”“音乐创作之路应当如何走?”等等疑问,这些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似乎依然没有答案。而这一切对中国音乐的创作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虽然新中国成立前郑志声、冼星海、谭小麟等作曲家曾接受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但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在技术上基本沿用西方19世纪的传统作曲技法。

  • 标签: 中国音乐 现代音乐 审美期待 对应关系 音乐创作 听众
  • 简介:大制作已成为舞台艺术的时代症候,过分追求“大”使得戏剧艺术表现出注重形式、弱化主题内涵、提高舞台硬件、主题宏大缺乏烟火气、重视大戏忽视小戏等不足。当代戏剧应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平衡“大”“小”关系,回归以内容为本、服务人民、服务生活的本质追求。

  • 标签: 戏剧艺术 大制作 时代症候
  • 简介:文章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提出以寺带商、以商养寺,建立新型寺市关系的命题,即以清真寺为核心,大力发展"环寺经济文化圈",以此向外辐射,使伊斯兰教文明与现代环保理念相结合,为各族人民创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 标签: 清真寺经济 以商养寺 环寺经济文化圈
  • 简介:本文以1999年由金士杰、萧艾、丁乃筝、赵自强、冯翊纲为主要演员的版本作为基本舞台文本,分析《暗恋桃花源》的部戏中戏和戏外戏中三者在追寻爱情的历程中,种人生现实的映照关系。江滨柳以后半生的长度怀念青年时因战乱而分离的女友云之凡,却在人生的结尾才感悟到多年来相濡以沫的妻子才是精神的归依;春花不惜以放弃丈夫老陶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与情人袁老板的苟合,但现实生活却贫贱而残忍。生活并不诚如所设想,失去的未必是悲剧,而得到的未必是喜剧。赖声川在剧的映照中,对比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差距,推翻了无妄追寻的意义。

  • 标签: 暗恋桃花源 赖声川 爱情 现实
  • 简介:《烟花女儿翻身记》是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取缔妓院和改造妓女的纪录影片,影片与同一时期制作完成的故事片《姊姊妹妹站起来》形成颇具意味的对应关系部电影的现代性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均通过文本内外的妓女形象与表演行为得以展现。其中肢体、面容、声音等多个层次上的女性表演,以及创伤、规训、身份等多个文化议题,因应并配合新中国城市中开展的社会改造运动和思想改造运动。在这部影片的叙事脉络中,妓女是旧中国受压迫女性的缩影,她们因新政权的建立而转变为被解救和教育的对象,通过教育与改造活动被塑造为新中国意义上的"新女性"。而影片内与外的妓女/学员的表演,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政治生活和社会运动的集中体现,也呈现为教育、规训和身份重建的手段。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延续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并使之对应于新的意识形态要求。

  • 标签: 文化特质 中国城市 改造运动 中国电影 改造活动 电影史
  • 简介:崛起的中国正在遭遇文化瓶颈。什么是文化瓶颈?就外部而言我们缺乏话语权,就内在而言我们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财富在哪里。国人在锻造精神文化及其核心价值方面,需要大智慧、大眼光、大战略,堪称任重道远。

  • 标签: 主流文化 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 锻造 传统 回归
  • 简介: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所包孕的艺术精神深奥玄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坐忘”——“神遇”——“无法”.庄子的思想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性。虚静式心境的获得,心与物的合二为一,加之表现技巧的纯熟(“指与物化”),使心、手、对象之间没有了中问距离,即可追求“无法”之境。石涛的《画语录》在审美关照的前提条件、主客合一的艺术至境、“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艺术自由三个方面与之存在着渊源关系

  • 标签: 庄子 石涛 “坐忘” “神遇” “无法而法”
  • 简介: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可以说是建立在以经贸关系为主的基础之上,从古代丝绸之路到近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经贸关系一直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交往的重要渠道。从2004年中央政府建立"中阿论坛",到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中阿经贸论坛",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经贸关系逐步走向深化。宁夏经过3年时间,逐步将"中阿经贸论坛"发展为"中阿经贸博览会",正在积极建立中阿经贸新平台,探索内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渠道。中阿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不仅对双边关系有重大意义,同时为宁夏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 标签: 中国·阿拉伯双边关系 经贸合作 中阿经贸博览会 少数民族经济
  • 简介:雅库特人也称萨哈人,属于突厥语系文化纽带圈的北方游牧民族。人类学家一直以为,雅库特人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后裔。但是,帮助我们能够证明雅库特人有中国原始牧民血脉的佐证甚少,除了他们的语言属于突厥语系之一外,就是雅库特人手中的口弦。口弦最早流行于中国,在华夏原住居民还处于母系社会时,口弦就伴随着他们从黄玄悠远的古代走来,从我国《诗经》的文字记载中的"巧舌如簧",不难看出,口弦出于中国。

  • 标签: 口弦艺术 文化纽带 民族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