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部门割据”的碎片化改革、“避重就轻”的外围性改革以及“政治正确”的仪式化改革造成了教育改革的低效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实现从碎片化改革到系统性改革、从表层变革到深层变革、从政治仪式到利益重构的转变。对于深水区的教育综合改革来说,需要通过系统思考创新现有的思维范式,通过相互适应强化政策的执行,通过合理回报构建改革的利益共同体。

  • 标签: 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制度 减负
  • 简介:我国现行法律对军婚给予特殊保护,主要采用了民事特别保护、刑事特别保护和其他相关法律对军婚的特殊保护,由此对军婚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特殊保护制度[1],具体体现在从《婚姻家庭法》、《刑法》、《国防法》等方面建立了军婚保护体系。民事特别保护方面在离婚否决权的设置上不平等,权利义务的分配不均衡,也没有合理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刑事特别保护方面在破坏军婚罪和强奸罪的规定上内容相对简单笼统,对军人配偶不公平,也没有最大地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可以尝试性地完善相关法律以更好地保护军婚。

  • 标签: 军婚 军人配偶 保护
  • 简介:本文详细论述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并就今后我国利用政府采购方式完成教育采购支出必须注意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政府采购制度 教育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 中国
  • 简介:大学制度改革本身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影响与制约。相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影响是潜在而持久的。因此,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大学制度改革,有助于理解我国目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存在的困境,并对我国如何顺利地推进大学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社会心理学视角 个体心理 群体心理 现代大学制度
  • 简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单纯强调扩大公共财政对于教育领域的投资规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健全以保障“公共性”为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教育财政支出法律体系,明确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范围、标准和责任,特别是确保公众对公共教育财政支出活动的有效参与和监督,才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实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 标签: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均等化 财政支出法律
  • 简介: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是政府通过金融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自1999年我国实行助学贷款制度以来,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通过对比介绍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3个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指出目前我国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借鉴它们的经验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助学贷款制度.

  • 标签: 大学生 助学贷款制度 比较教育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澳大利亚
  • 简介:常道直是中国近代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他终身把促进中国教育制度的完善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在其代表作《各国教育制度》中,常道直系统论述了比较教育研究的体例、内容体系及研究方法,使之成为中国近代比较教育学科的标志性成果。该书对当下比较教育研究有三点重要借鉴价值:研究应着眼于本国教育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坚持编写体例的多元化,不断追求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 标签: 常道直 比较教育 《各国教育制度》 移植 创生
  • 简介:制度变革在本质上是主体关系的解构与重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变革突出地表现在五方面:一是学位授予制度从单轨制变革为学术型与专业型双轨并行;二是招生录取制度从理论考试变革为推免、申请考核等多元化方式并存;三是学生资助制度从公费补偿变革为全面自费及多种形式奖助和激励相结合;四是就业保障制度从国家统包分配变革为双向自主选择与规划指导服务;五是培养管理制度从行政强势干预变革为基于学术自治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综合来看,这五方面制度变革都蕴藏着丰富历史事实与价值,体现出不同时期国家对多元化人才的动态需求。

  • 标签: 改革开放 研究生教育 制度变革
  • 简介:江西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省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为提高资金利用率,有必要在高校实施教育凭证制度。实施策略有:政府要做好宏观管理,学校应侧重于内涵的提升,学生应自主、理性地行使教育选择权。

  • 标签: 教育凭证制度 高校 实施策略
  • 简介: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教育券制度的核心内容并非是以教育需求为导向的的市场化,而是教育的私人品特征化,以及相应的市场和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支配力上的确定.在此认识之上,分别对在义务教育和义务后教育实行教育券制度的可行性,以及教育券制度的效率功能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教育券 私人品特征化 效率功能
  • 简介:本文利用宁夏自治区2001-2008年学生高考数据和区县教育经费数据,采用准实验思路下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高考表现与教育经费投入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地方公立高中存在按高考表现绩效拨款的证据。研究表明,一本率和考上顶尖大学学生数量是教育部门分配资源时重点考虑的指标,而二本率和高考标准化成绩平均分对经费投入影响不显著;高考的收入影响表现在事业费拨款的增加和其它拨款的减少上,额外增加的支出主要用于公用经费支出而非人员经费支出;教育支出的增加对于提高一本率和高考标准化成绩平均分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增加进入顶尖大学的学生数量以及提高二本率并无帮助。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绩效问责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 标签: 绩效拨款 学校问责 高中产出 经费投入
  • 简介: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当前缓解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城镇教师自发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城镇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补助原则,然后采用选择实验方法基于对河南省三个县城镇教师的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了补助标准。研究发现,城镇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平均补助标准是1.59万元/年/人,河南省用于执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政策成本为3.15亿元/年,占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的0.24%。采用职称类激励和荣誉类激励措施可以适度降低政策成本,但不能完全替代货币补助。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因素导致不同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补助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教师交流轮岗 义务教育 激励机制 选择实验
  • 简介:在当前进行的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中,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在教师业绩与教师报酬之间建立起线性关系,来实现对教师的有效激励,但由于改革可投入的资金有限,这一思路往往会导致资金与激励力度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试图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思路,通过建立相关的博弈模型,来探讨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有效激励机制设计问题.

  • 标签: 高校 内部分配制度 激励机制 博弈模型 学校管理 相对业绩比较
  • 简介:辅导员职业化水平综合反映了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完善程度。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78年到1989年的前职业化时期;1989年到2000年的职业化准备期;2000年至今并正在持续的职业化时期。30年来辅导员制度的主要经验有:对辅导员身份的明确界定为辅导员职业化奠定了基础;专职化建设的起步为辅导员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各高校在辅导员的制度建设方面的科研以及辅导员相关制度的试点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主要不足在于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速度较慢,辅导员职业化水平较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等方面。

  • 标签: 改革开放 高等学校 辅导员制度 变迁
  • 简介: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而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最为根本的内涵在于乡村师范教育领域不同主体之间权力博弈关系的变迁。在乡村师范教育的权力场域中,民众的教育需求、教育家群体以及教育团体的具体实践和推动、国家层面宏观政策的制定,共同促成了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产生。

  • 标签: 民国 乡村师范教育 制度变迁 权力博弈
  • 简介:因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局限性妨碍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其局限性提出几点改革设想:提高教师资格制度时效性;取消师范生"自然"过度制度,建立教师资格申请者统一考试制度;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终身制,建立教师资格证书的晋升制;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管理制度

  • 标签: 教师专业化 教师资格制度 改革 设想
  • 简介:中国现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与现实政治结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出台的“国民教育制度”,便是出于挽救政治危机、推行地方自治的一种政治举措。本文拟以“国民教育制度”为例,分析其出台的深层原因,揭示民国后期国民政府是如何将依社会本位而设计出的一整套教育模式楔入最基层的乡村地区,进而把乡村地区纳入其控制体系的,以此展示民国时期教育与政治相互纠结的复杂状况。

  • 标签: 国民教育制度 “政教合一“ “三位一体” “管教养卫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