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患者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的发生率以及OLT术后发生ARF患者早期的病死率,并评估OLT术后AR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家临床医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5年6月—2013年6月完成OLT的患者1 66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RF,将患者分为肾衰组(84例)和非肾衰组(1 585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死率及影响OLT术后AR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 669例OLT患者中84例术后早期发生ARF,发生率5%。51例(3%)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其中肾衰组病死率(42.9%)大于非肾衰组(0.9% )。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95%CI 4.453~17.564,P<0.05)、出血量多(95%CI 1.000,P<0.05 )、手术时间长(95%CI 1.004~1.189,P< 0.05 )、术后二次开腹止血(95%CI 1.330~4.972 ,P<0.05 )、术后肺部感染(95%CI 6.105~19.847 ,P<0.05)是OLT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论OLT术后ARF患者病死率高,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二次开腹止血、术后肺部感染是OLT术后发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移植 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死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瘦素对原位肝移植术大鼠脑损伤时海马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12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原位肝移植术大鼠脑损伤组(Liver组)和瘦素组(Lep组)。Liver组和Lep组建立原位肝脏移植术大鼠脑损伤模型,S组只开腹游离肝周韧带,Lep组于门静脉阻断即刻腹腔注射瘦素1 mg/kg,S组和Liver组同时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第3天每组随机取12只大鼠处死并取海马,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RT-PCR法检测NLRP3、caspase-1、IL-1β、IL-18和GSDMD的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caspase-1、IL-1β、IL-18和GSDMD的表达;于术后第30天每组余6只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S组比较,Liver组和Lep组海马存活神经元计数降低,NLRP3、caspase-1、IL-1β、IL-18及GSDMD及其mRNA表达上调,平台所在象限滞留时间缩短,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与Liver组比较,Lep组海马存活神经元计数升高,NLRP3、caspase-1、IL-1β、IL-18及GSDMD及其mRNA表达下调,平台所在象限滞留时间延长,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Lep组海马组织病理学损伤较Liver组减轻。结论瘦素减轻原位肝移植术大鼠脑损伤的机制与抑制海马细胞焦亡有关。

  • 标签: 瘦素 肝移植 脑损伤 海马 细胞焦亡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我院接受杂交手术(Hybrid arch repair,HAR)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远期预后结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共87例患者因主动脉弓部疾病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HAR治疗,男76例,女11例;年龄(62.2±9.6)岁。2例为0区,46例为1区,39例为2区。结果5例(5.7%)手术死亡。中位随访46.2个月。远期随访死亡13例(19.1%)。1、3、5、10年总生存率为88.4%、83.3%、83.3%、49.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卒中(HR=20.626,95%CI:2.698~157.685,P=0.004)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卒中(HR=16.234,95%CI:4.103~64.229,P<0.001)、脊髓损伤(HR=11.060,95%CI:2.150~56.893,P=0.004)为患者术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HAR可以作为不适合接受开放手术的替代治疗方式,但应该严格筛选合适的患者。未来应该建立和完善针对HAR手术的风险评估系统和统一适应证。

  • 标签: 杂交手术 主动脉弓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旁路移植 远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杂交技术与单纯腹腔镜技术在难复性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侧难复性腹股沟疝患者共60例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法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患者30例,采用杂交技术;对照组患者30例,采用腹腔镜技术。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气腹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对照组1例患者因腹腔镜下难以分离还纳,后转为开放手术,淘汰出组,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单侧难复性腹股沟疝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发热情况、异物感发生情况分别为(5.00±0.85)d、(10 901.8±830.22)元、5例(16.7%)、2例(6.7%),与对照组(5.00±0.82)d、(11 116.45±813.73)元、6例(20.7%)、2例(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单侧难复性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气腹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肿发生情况分别为(57.00±5.81)min、(36.30±4.90)min、(21.00±3.80)ml、1例(3.3%),与对照组(72.90±3.66)min、(65±4.43)min、(56.7±8.69)ml、7例(24.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44、-6.698、-6.678、χ2=5.450,P均<0.05)。结论相对于腹腔镜技术,杂交技术治疗难复性腹股沟疝可减少手术时间、气腹持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清肿的发生,不会增加术后疝复发等并发症的风险和住院费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腹腔镜 疝修补术 杂交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种抗原修复方法在肾组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中的应用,探讨最佳抗原修复法。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理中心的45例肾活检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狼疮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各10例及淀粉样变性肾病15例。分别用5种抗原修复法处理各组肾组织石蜡切片。按照标本来源和抗原修复方法分为6组:对照组(冰冻切片标本)、高压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高压热联合胰酶)组、微波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微波热联合胰酶)组、高压热修复(高压热)组、微波热修复(微波热)组、胃蛋白酶消化(胃蛋白酶)组。分析和比较5种热修复抗原方法的石蜡切片与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和半定量评分的差异。结果高压热联合胰酶、微波热联合胰酶组肾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对照组一致,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免疫荧光半定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压热组、微波热组和胃蛋白酶组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较对照组假阴性率高,免疫荧光半定量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压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法与微波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法为石蜡切片的最佳抗原修复方法。

  • 标签: 活组织检查 石蜡包埋 荧光抗体技术 抗原修复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世界首位儿童致盲性眼病,目前的防治工作主要借助间接检眼镜和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眼底检查完成。针对婴幼儿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可以更好地观察ROP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循环的动态变化,对于疾病认知、鉴别诊断、指导治疗、疗效评价和随访观察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动FFA在ROP诊治工作中的应用十分必要。(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40-345)

  • 标签: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直肠镜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6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行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5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腹腔镜荧光系统+ICG荧光直肠镜系统双系统评估直肠吻合口血运情况。年龄(62.4±7.9)岁,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体质指数(23.1±4.2) kg/m2,肿瘤距肛门距离(9±1) cm。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4.0±9.6) min。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下床时间为(1.2±0.4) 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为(1.6±0.6) 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为(3.0±0.7) d,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漏情况,术后淋巴结获取总数为(18.0±1.6)枚。术后病理分期:Ⅱa期3例,Ⅲa期2例,术后30 d门诊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均未再次住院。结论使用荧光腹腔镜+ICG荧光直肠镜双系统可以较好地对吻合口血运进行全面判断,初步效果较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吲哚菁绿 荧光直肠镜 荧光腹腔镜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其在结直肠外科手术中获得了初步良好的效果。笔者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应用于结直肠外科领域的研究文献,并行归纳总结,以综述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 标签: 吲哚菁绿 结直肠外科手术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检测无创样本沙眼衣原体的性能。方法以罗氏Cobas® 4800CT/NG作为参照试剂,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研究所性病门诊就诊的男性患者尿液样本(248份)及女性患者阴道拭子样本(224份),评估SAT法检测沙眼衣原体的临床性能。结果最终有470份样本纳入统计。罗氏PCR检出阳性60例(12.8%),男性阳性数33例,女性27例;SAT检出沙眼衣原体阳性41例(8.7%),男性阳性数19例,女性22例。SAT试剂应用男性尿液检测的灵敏度为57.58%,特异性为99.06%;女性阴道拭子检测的灵敏度为81.48%,特异性100.00%。结论SAT试剂可以应用于无创样本,但是其应用尿液检测沙眼衣原体上还需要对尿液的核酸提取方法进一步的优化,提高其检测的灵敏性。

  • 标签: 衣原体,沙眼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无创性样本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我国肝细胞癌患者常同时伴有病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术前肝功能及肝脏储备功能不佳,因此,对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有较高要求。解剖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患者的远期疗效。解剖性肝切除术不同于规则性肝切除术,其可以在完整切除癌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肝实质,理论上是肝细胞癌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但判断肝段之间的界面仍非常困难。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外科医师对肝段之间界面的识别和肝脏外科医师安全、规范地行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 标签: 肝肿瘤 解剖性肝切除术 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吲哚菁绿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路径管理对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供肝原位肝移植,对术后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术后病死率等预后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DCD供肝成年人原位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359例,纳入术前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患者60例,将纳入患者分为严重冠心病组(13例)和非严重冠心病组(47例),采取不同的临床路径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特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术前心功能、肾功能、终末期肝病分类,术前生化指标,术中热缺血时间、门静脉阻断时间、腔静脉阻断时间及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肌钙蛋白I(troponin I, TnI)均在正常范围,但严重冠心病组患者高于非严重冠心病组(P<0.05);术前严重冠心病组乳酸水平高于非严重冠心病组(P<0.05);其余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热缺血时间、门静脉阻断时间、腔静脉阻断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严重冠心病组ALT及AST明显低于非严重冠心病组(P<0.05),术后其余指标如血压、心率、TnI和乳酸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冠心病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严重冠心病组(P<0.05)。结论合并严重冠心病并非DCD原位肝移植术手术禁忌,但术后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优化临床路径管理是改善这类患者临床结局的核心。

  • 标签: 临床路径管理 肝移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2例经开放手术拔除因纤维蛋白鞘导致左颈内静脉透析导管嵌顿并原位更换导管的病例。两例患者均使用左颈内静脉半永久透析导管维持血液透析,7~8年后出现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差,经导管末端泵入尿激酶溶栓、常规拔管及导管内球囊扩张均拔管失败,后行"左颈内静脉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拔除术+开胸探查+上腔静脉探查+颈内静脉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置入术",术中发现2例患者导管周围均存在纤维蛋白鞘,术后X线检查提示导管位置可,术后患者血液透析顺利。

  • 标签: 肾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外科手术 导管嵌顿 纤维蛋白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两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表现。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363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左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LIMA-LAD)和右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RIMA-LAD)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照不同动脉移植血管分为左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LIMA-LAD组,329例)和右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RIMA-LAD组,34例)。术前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值)等参数,术后1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术前右侧乳内动脉相较于左侧直径更粗、流量更大、搏动指数更优(P<0.05)。吻合于前降支系统后,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流量、搏动指数和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骨骼化获取的原位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并未体现出血流量增加的优势。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或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血流量和搏动指数方面均明显改善(P<0.001)。考虑到两组间年龄因素差异巨大,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组间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LIMA-LAD组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313例,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问题。RIMA-LAD组34例均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1例提示远端显影浅淡,余者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在术后冠状动脉CTA完成率(P=0.381)和旁路移植血管失败率(P=0.4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均显著改善。尽管术前右侧乳内动脉血流参数优于左侧,但吻合于前降支靶血管后两组在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骼化获取的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的血流量优势并未体现。

  • 标签: 乳内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瞬时血流测定 经胸乳内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3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使用纳米炭(实验组)167例,未使用纳米炭(对照组)162例。结果显示两组甲状旁腺识别数与误切数的比较,B1型和总体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型、A2型和A3型间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被识别出的甲状旁腺中A1型、A2型、B1型及总体间行原位保留与自体移植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认为纳米炭混悬液负显影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能有效地识别并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原位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围手术期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变化趋势,对比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初步探讨双侧旁路移植血管流量特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外科实施原位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7例,其中男50例,女7例;年龄29~77岁,平均(57.8±10.1)岁。患者术前均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和搏动指数等相关参数,并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前左、右两侧乳内动脉的平均直径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侧乳内动脉血流量更高(P=0.026)。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侧移植血管舒张期血供比例更高(P=0.022)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流量相比,术中左、右两侧移植血管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01),搏动指数也较术前更优(P<0.001)。结论实施双侧乳内动脉CABG手术的患者,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有明显改善,搏动指数更优。术中靶血管位点存在不同,但两侧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乳内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瞬时血流测定 经胸乳内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只吻合一侧颞浅动、静脉的头皮撕脱伤后原位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共收治5例头皮合并耳部软组织撕脱伤,其中2例为完全撕脱伤,3例为不完全性撕脱伤,术中彻底清创后,头皮原位缝合,高质量的吻合一侧颞浅动、静脉重建血供,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等对症处理。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本组5例撕脱头皮合并患耳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 6个月,毛发正常生长,头皮感觉功能恢复。结论临床出现头皮合并耳部软组织撕脱伤时,高质量的吻合血管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只吻合一侧颞浅动、静脉亦可确保撕脱头皮成活,临床疗效可靠。

  • 标签: 头皮撕脱伤 再植 颞浅动脉 颞浅静脉
  • 作者: 杨振 李浩 曹福洋 付力伟 高仓健 赵天元 苑志国 代永静 眭翔 刘舒云 郭全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7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研究所、骨科再生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军骨科战创伤重点实验室 100853;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 300071,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 30007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45005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与关节外科 200127,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研究所、骨科再生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军骨科战创伤重点实验室 100853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 AC)损伤的治疗至今仍是临床一大难题;而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为AC损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软骨组织工程技术可分为两类,即基于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和无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虽然基于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软骨损伤,但仍然具有细胞来源受限、成本高、疾病传播风险和操作程序复杂等缺陷;而无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避免了这些缺点,为原位AC再生带来了希望。无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主要是通过募集内源性干细胞/祖细胞(stem cells/progenitor cells, SCPCs)到达软骨损伤部位,并提供合适的再生微环境促进细胞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进一步促进新生软骨组织成熟,因此也被称为细胞归巢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成功地募集内源性SCPCs是原位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第一步。选择合适的趋化剂来实现内源性SCPCs的募集尤为重要。因此,通过简要介绍软骨损伤后趋化反应,系统综述传统趋化剂(如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和新兴趋化剂(如功能性多肽、外泌体和核酸适配体等),评估趋化剂与递送装置之间的结合方式,讨论趋化剂介导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的前景与挑战,为基于内源性SCPCs归巢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患者制订微波原位消融治疗的术前计划,在G型臂引导全麻下行后路椎板减压、游离脊髓和神经根加以降温保护的前提下,使用微波天线对病变椎体、椎弓进行微波消融处理,刮除病变组织后使用骨水泥重建骨质缺损区。术后随访1年,复查正侧位X线片、MRI等影像学检查,对疼痛、术后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28例胸、腰、骶椎转移瘤患者均成功实施微波消融术,平均消融时间为8  min,平均植入骨水泥量为平均10.5 ml。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数字疼痛分级法疼痛评分分别为(7.86±1.58)分和(3.07±1.89)分(P<0.05)。22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患侧肢体神经功能缓解,健侧肢体症状略加重。结论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界限可靠等特点,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限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治疗胸、腰、骶椎转移瘤的新术式。

  • 标签: 脊柱转移肿瘤/微波消融疗法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全腔内Studer原位新膀胱术(RISO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行RISON手术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1例;年龄(56.4±9.9)岁,体质指数(25.5±3.1)kg/m2。其中4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并发症综合指数评分0~2分6例,3~5分33例,6~8分1例。所有患者术前病理诊断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或反复复发的膀胱肿瘤,肿瘤分期≤T2期,膀胱镜检查明确无膀胱颈及尿道浸润,肾功能良好。所有患者均行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再采用RISON行尿流改道,选取距离回盲部30~40 cm的回肠最低点作为新膀胱颈口,选取构建新膀胱所需回肠约50 cm,并用切割闭合器恢复肠道连续性,保留近心输入段10 cm肠管的完整性,将其余肠管沿对系膜缘去管化,U型缝合新膀胱的后壁,将新膀胱前壁聚拢呈近似球形,并用倒刺线将浆肌层内翻缝合前壁。Wallace法行双侧输尿管吻合,并关闭新膀胱前壁的近心端。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分析肿瘤控制结果、膀胱容量、控尿情况、性功能情况,以及近期(≤30 d)和远期(>30 d)并发症。结果4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者更换手术方式,中位手术时间360(300.0,442.5) min,中位术中失血量200(200.0,337.5)ml,中位留置胃管时间3(3,4)d,中位进食时间3(3,5)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9(8,10)d。术后病理分期:≤T2N0M0期39例,T3aN0M0期1例;1例手术切缘阳性,1例合并前列腺偶发腺癌;中位淋巴结清扫数量15(12,20)枚,未见淋巴结转移。12例发生近期并发症,其中Clavien Ⅰ级7例,Clavien Ⅱ级5例。18例发生远期并发症,其中Clavien Ⅰ级10例,Clavien Ⅱ级7例,Clavien Ⅲ级1例。随访时间1~24个月,术后随访满1年的34例患者中位膀胱容量300(0,400)ml,其中1例女性患者发生尿失禁。其余33例日间控尿(不使用尿垫)率93.9%(31/33),夜间需定时排尿(1~3次),平均需尿垫2个。11例保留性神经患者术后均获得较满意的勃起,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6)(21.5±2.7)分。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无死亡。结论RISON在肿瘤控制、膀胱容量、日间及夜间控尿率、术后性功能恢复方面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行。

  • 标签: 膀胱肿瘤 机器人 全腔内 Studer原位新膀胱术 尿流改道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杂交经脐单切口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杂交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研究组)治疗的25例胆总管囊肿患儿,及31例行传统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治疗的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胃管保留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肝功能及炎症指标水平差异。分类变量以数字记录,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患儿年龄、囊肿直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患儿性别、囊肿分型和临床症状(包括黄疸、腹痛、腹部包块)采用行×列表分析,肝功能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术前及术后第7天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5±0.6)d,胃管保留时间为(3.9±0.8)d,较对照组(1.9±0.7)d和(4.7±1.3)d均明显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1.28±2.98)×109/L和(21.32±11.74)mg/L,较对照组(14.15±4.02)×109/L和(31.80±27.61)mg/L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杂交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安全、可行的,未增加患儿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且患儿术后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显著加快,可以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胆总管囊肿 腹腔镜检查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