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考察行为人的特别认知对于不法归责的实质作用,对于重新认识故意与过失、正确界定“制造禁止风险”及反思刑法归责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否定特别认知对于不法成立具有影响的规范主义观点,其结论和论证均不能自圆其说。目的主义和客观归责论均试图在统一的归责模式下来论证特别认知对于不法成立的意义,但要么存在主观优先的方法论问题,要么无法消解体系内部的矛盾。要正确认识特别认知在不法归责中的相关性,需要以法益保护中的“制造禁止风险”为链接,使特别认知这一存在要素成为规范体系的评价对象。在理解“制造禁止风险”时,两对误解亟待澄清:一是风险是否存在和风险是否容许不可混淆,二是过失犯和故意犯存在不法构造上的本质差异,不可适用统一的归责模式。故意犯以“行为人的实际认知”支撑主观不法的成立,因此当行为人基于特别认知开启风险实现可能时,就制造了禁止风险。过失犯中行为人的特别认知不能产生特别的注意义务,特别认知的存在不能证立义务违反性的成立,仅当注意义务要求行为人避免特别认知到的法益风险时,才可能成立过失不法。

  • 标签: 特别认知 故意 过失 制造风险 实现风险
  • 简介:对设立中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认识至今仍存在不少分歧,尤其是关于设立中公司股东责任的性质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并且随着联邦最高法院1997年1月27日的判例日趋激烈。本文之写作主旨即在探讨:应如何规制设立中公司的责任关系?设立中公司的股东责任是否应按照联邦最高法院的最新判例界定为内部责任?通过这一尝试性分析,旨在对"设立中的有限责任公司"这样一个德国公司法上的经典命题作一介绍,以期对我国公司法相关立法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文章首先从"设立中公司的理论背景"出发,概括地介绍设立中公司的法律性质.财产归属等,为下文作理论上的铺垫;接着,重点阐释设立中公司的法律责任问题。设立中公司的法律责任是由行为人责任、设立中公司责任和股东责任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此部分首先从现行法出发,即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1条第2款,探讨行为人责任问题,接着简单提及已鲜有争议的设立中公司责任,最后将详细阐述股东责任,尤其是责任性质问题,在对判例和学说中的各种观点进行罗列和分析之后,提出笔者对此问题的看法。

  • 标签: 联邦最高法院 财产归属 债权人利益 法律认识 例外情形 债务承担
  • 简介: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探讨在德国法学教育模式下法律思维的培养与案例研习课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引进案例研习课的可能性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

  • 标签: 法学教育 德国法学 案例教学 法律思维
  • 简介:作为宪法研究的重要方法,规范宪法迄今在我国已获得相当发展,但由于缺乏违宪审查制度的配合,我国的规范宪法成果目前只能停留于思想启蒙和学者自道。而规范宪法的僵局同样映射出宪法实施的僵局。如何在制度阙如的背景下克服宪法实施的困境,便成为规范宪法学者必须面对的难题。源自德国的部门宪法对此提供了重大启发。德国法对于部门宪法的研究主要在于借由"宪法分则"的确立,发挥宪法规范对于各个社会功能领域的辐射和渗透作用,但对于我国而言,部门宪法的引入或许能够为无法与制度实践衔接的宪法释义学提供试炼的场域,并最终反向促进宪法基本权释义学的提升,以及宪法的现实落实。

  • 标签: 部门宪法 规范宪法 国家目标条款 基本权利
  • 简介:德国法中的违法性理论形成系统与完整的脉络。“结果违法说”侧重于违法性判断标准的客观化、确定化,而“行为违法说”在克服保守、僵化趋向的同时却可能引发过错与违法性的混同,“折中说”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违法判断标准的客观化。有关违法性的诸种学说是通过对价值层面评价的探讨来确定规则层面的行为标准。在经济和社会迅速变动的过程中,侵权法规则自身需要在规则稳定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 标签: 违法性 结果违法 行为违法 行为标准
  • 简介:医师的释明义务在传统德国医事刑法理论上占据重要位置,最近又借"假设同意"理论再次成为医事刑法上的热点问题。在《德国民法典》以立法形式确认医师的释明义务之前,释明义务的相关发展多由司法判例和学者讨论推进,而司法实践对医师释明义务的态度也并非一以贯之。本文试图梳理德国医事法实践中医师释明义务的发展历史,描述司法机关从反对到支持,再到不断扩张释明义务范围以至于不得不通过所谓"假设同意"制度进行限制的过程,进而分析假设同意制度在刑事政策上的合理性和教义学上的争议,以及在假设同意之外限制医师责任扩张及解释说明义务的其他途径。

  • 标签: 德国刑法 释明义务 假设同意 医事刑法
  • 简介:Ⅰ本文的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理解德国民法对于我国当下的民法解释学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①众所周知,1970年代之后,就民法领域里德国法与日本法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关于日本民法源自何处的讨论,以及关于在前述讨论中认为非以德国法为母法之处,德国民法理论该如何定位的讨论(此即立法者意思说与法律意思说之间的争论,与围绕所请母法中心主义[回归每法现象]所展开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 标签: 民法解释学 德国民法 日本法 现代化 70年代 民法理论
  • 简介:在"特里旅馆"案中,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将毁灭公司生存责任作为德国《民法典》第826条下的一类特别案例,而且是仅仅对公司承担的内部责任。这样的判决能否成立是值得怀疑的。在本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改变了它以前对毁灭公司生存责任的定性,将以前通过判例发展而成的直接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股东直接责任,定义为德国《民法典》第826条下的与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30条和第31条存在着相互竞合关系的内部责任。这在实际上是完全否定了以前通过法院造法确立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股东利益和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博弈中,联邦最高法院再次作出了有利于公司股东利益的判决,而这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方面是退了一大步。但是,这一修正是否成功,还应该经过时间的检验。

  • 标签: “特里旅馆”案 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股东利益
  • 简介:本文原载于1934年出版的《中华法学杂志》第五卷第六号。作者洪锡恒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律学人。他将大量来自日本的介绍德国法律的文献翻译成中文,对当时中国的德国法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文中,作者介绍了德国1933年对《民事诉讼法》所作的修订。作者特别指出,程序法的制定和完善对实体法的实际实施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作者当年提出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制定工作,但今天看来,强调对程序法的重视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德国民事诉讼法 德国法律 民诉法 锡恒 受诉法院 法的制定
  • 简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已经突破传统人格权的范畴,成为具有商业价值可供流通的标的。目前,我国个人信息大范围泄漏事件时有发生,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立法方面仍然进展缓慢,现存立法的碎片状况加剧了信息保护实施的不确定性。作为大陆法系的典型国家,德国《联邦信息保护法》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先后经历过3次大规模改革。在其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呈现出良性互动,成为推动德国个人信息保护发展的重要力量。以3次立法改革为视角,研究德国个人信息立法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提供域外经验。

  • 标签: 个人信息 信息自决 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立法
  • 简介:德国法上,将言论自由所保护的言论区分为意见表达和事实陈述,并根据二者受保护的价值基础分别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这不仅是德国宪法处理言论自由保护问题的基本架构,而且是其他下位阶法律处理言论自由与其他权益保护之间冲突的出发点。以此区分为基础,德国民法上的名誉保护规则也基本上是按侮辱对应意见表达、诽谤对应事实陈述的方式建构起来的。

  • 标签: 言论自由 意见表达 事实陈述
  • 简介:德国法框架下,管理层收购作为企业买卖的一种新型模式,其核心涉及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问题。本文旨在对德国法中管理层收购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并突出债法改革在该领域中引起的重大变化,以资对中国管理层收购的制度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的结构脉络大致如下:笔者首先提出认定瑕疵担保责任的前提条件,并结合帝国和联邦法院的大量判例就可能构成目标企业瑕疵的情形列举出不同的案类。紧接着对瑕疵担保责任的法律后果逐一予以评述。最后,详细讨论了这一制度中最为核心的责任免除问题,并着重研究了管理层对目标企业具有的信息优势对瑕疵担保责任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瑕疵担保责任 论德国 管理层收购 买受人 德国法 《民法典》
  • 简介:技术转让活跃于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中,本文通过对"技术"和"技术转让"的内容和含义进行界定,总结了技术转让的实施和利用条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探讨了国际气候(保护)制度下的新技术转让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详细分析了在既定环境政策框架下的技术转让问题。通过对比德中两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方式,强调了清洁发展机制对于技术转让的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明确指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技术转让的不同立场,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环境商品及环境服务减税的争点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技术转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清洁发展机制(CDM) 知识产权 环境商品及环
  • 简介:本文是格梅林女士为南京大学法学院作的报告。新的改革法学教育体制的联邦法律于2003年7月1日正式生效。法学教育改革的思路是,从"培养法官"这一单一培养目标转向培养律师为主要目标。为此,必须提高学生对外国法律语言和制度的了解,并在法律教育的整体设置上更多关注律师或企业法律顾问的职业要求,从而使法律人不仅掌握判定对错的法律知识,更具有平息纠纷的实践能力。

  • 标签: 德国法学 法学教育改革 企业法律顾问 法律语言 格梅林 法律教育
  • 简介:世界性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大型金融机构的崩溃对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都有巨大的毁灭力。为避免信贷机构破产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德国联邦议会于2010年通过《关于信贷机构的重组和规范其破产程序、为信贷机构设立重组基金以及延长股份法上机构责任时效期间的法律》。本文重点介绍了该法《信贷机构重组法》部分,对该法框架下整顿、重组两程序的程序进程、计划内容以及顾问任命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探讨。

  • 标签: 信贷机构 整顿 重组 金融危机
  • 简介:中国企业在德国并购涉及诸多层面:法律问题、企业经营问题、合理避税和融资财务问题。上述问题互相交融,互相制约,其中选择何种融资渠道和方式、如何在德国法律框架下构建合理交易结构是核心。本文以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试图还原并购细节,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融资技巧。探讨在德并购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规避之道。

  • 标签: 企业并购 交易结构 法律风险
  • 简介:本文是根据作者在南京大学—哥廷根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举办的"《德国基本法》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整理而成。报告主要由三方面内容组成:法治国家和民主原则的确定;法治国家和民主的重建;宪法变迁中得以不断巩固和扩展的民主体制和法治国家。通过与魏玛共和国和第三帝国时期的消极经验进行比较,作者指出,德国《基本法》成功的变迁首先是通过稳定的民主体制以及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法治国家得到彰显的。紧接着作者针对德国《基本法》中对民主体制和法治国家的强化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制度创新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德国基本法 变迁 民主 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