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在威登堡教会的大门上,改革就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席卷整个欧洲。在普世教会共同纪念路德改教500周年之际,笔者尝试探讨路德的“唯独圣经”及其对基督教中国的意义。

  • 标签: 中国化 基督教 路德 意义 圣经 源头
  • 简介:自1998年以来,屡屡听到中国基督教正在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报导,对此笔者甚为关注,感触颇多。环顾当今之世界,人类社会已进入以“全球”为主体的新时代,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围绕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历史而又现实地回顾和反思一百多年来的神学思想,对于这个古老国家的年轻教会来说不仅已经成为攸关之重,甚至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了!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基督教 教会 现实 主体 人类社会
  • 简介:上海玉佛寺是一个仅有一百二十年历史的典型的都市寺院,在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由十一任方丈的共同努力,在历次时代变换和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始终处于沪上名刹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近代佛教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方丈始终坚持把“弘法与修持并重,素质与形象共进”作为寺庙发展的理念,坚持了与时代同步,为社会服务的方针。

  • 标签: 现代化都市 社会形势 玉佛寺 佛教史 实践探索 当代
  • 简介:2015年9月22日上午全国政协和中央统战部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隆重举行"纪念丁光训主教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及中央、国家机关、江苏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全国基督教两会领导人、丁主教亲属及生前友好几百人参加了座谈会。大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突

  • 标签: 丁光训 基督教信仰 孙春兰 政协主席 政协副主席 全国政协
  • 简介:我们应充分借鉴中亚国家在打击极端主义方面的经验。加强打击极端主义立法工作;加强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职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支持;增强自身在打击极端主义方面的力量。近年来,中亚国家面对极端主义威胁,在与极端主义势力的反复交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范、打击极端主义的办法,值得借鉴。

  • 标签: 极端主义 中亚国家 教职人员 国际合作 反恐怖 伊斯兰党
  • 简介:各位领导、学者、同工同道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65周年之际,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杰出领袖、深受全国信徒爱戴的丁光训主教诞辰100周年,并举行基督教中国研讨会,特别有意义。今天上午,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共中央统战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丁光训主教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各有关方面人士约200人参加了这个座谈会。

  • 标签: 丁光训 政协主席 中共中央统战部 神学思想建设 全国政协 代祷
  • 简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分析和它们在现代中的经历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大变动,对它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严酷的考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特点。这种特点,照我的看法,就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人伦"性质,或者说,它主要是沿着对人的人伦本性的自觉来发展和展开的。这种对人伦的自觉,至少可追溯到舜的时代,到了春秋末年孔子、老子、墨子时,开始形成为系统的思想学说,分别代表

  • 标签: 基督教 仁爱观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现代化 宗法制度
  • 简介:中国穆斯林历来有举办圣纪活动的传统,大多在伊历3月份内择日举行隆重的圣纪活动。圣纪活动上,穆斯林多在清真寺内诵经祈祷、吟诵赞圣词,讲述先知穆圣生平事迹和道德情操,教诲穆斯林坚守正信、完善美德、服务社会。

  • 标签: 中国本土化 伊斯兰教 传统 纪实 摄制 穆斯林
  • 简介:今年是中国佛教协会诞生五十周年的纪念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制定、贯彻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佛教界爱国人士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随着国家经济逐步恢复,社会日益走向安定繁荣,中国的佛教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标签: 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文化 宗教政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 简介:厦门市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种类繁多,宫庙历史悠久,对闽、台两地有着广泛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信仰活动相当普遍,尤其在农村更为突出,并表现出发展趋势。民间信仰多数是由对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的神灵崇拜发展而来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厦门市不少民间信仰神灵的宫庙与台港澳地区以。

  • 标签: 民间信仰 神灵崇拜 普遍 社会历史 活动 神话传说
  • 简介: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落实宗教政策而兴起的第一波——恢复建寺浪潮的余波未平,转瞬之间又泛起了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的又一波——“建寺造庙”高潮。一座座寺庙如雨后春笋般耸立起来,举目所及,无论风景名胜的旅游场所、交通闭塞的农村山野,乃至经济发达的高新工业园区,那些扎眼的黄墙绿瓦,飞檐翘角的宫殿式建筑,无不让人们联想到今日佛教之兴旺和影响面之广泛。

  • 标签: 寺庙 商业化 宗教政策 改革开放 风景名胜 中国
  • 简介:五、儒家仁爱观念的真实内容在简要讨论了儒家和基督教仁爱观的形式之后,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各自的真实内容。本节先论儒家。"亲亲为仁",儒家的仁叫做"人伦之爱"。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意思是说,人与禽兽之别只在于人有人伦并能察于人伦,仁义不是为行而行的,它不过是人对人伦的

  • 标签: 基督教 仁爱观 儒家 人伦文化 宗法人伦 现代化
  • 简介:10月22日下午,以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长桑珠为团长,全国政协常委、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桑顶·多吉帕姆,全国政协常委、区政协副主席金中·坚赞彭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策墨林活佛等为副团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拉敏·孛朗伦珠为秘书长,及其成员一共52位组成的西藏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赴内地参观团抵莆田,在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金惠钦,莆田市委副书记杨鹏飞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访问了莆田南山广寺。

  • 标签: 西藏 民族宗教工作 福建 莆田市 广化寺 佛教
  • 简介:基层工作GRASSROOTWORK近年来,江苏海门市根据“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法治水平”的要求,通过加强法治宣传、严格依法管理、优化法治服务等举措,不断强化宗教领域的法治建设。一、广泛宣传,提高法治意识注重法治培训。将宗教工作政策和法律法规列入干部培训计划,先后举办了党委书记、统战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和人大普法教育四个专题班次,切实提高基层干部抓农村宗教工作的责任意识,增强他们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 标签: 法治 全面提高 法治化 宗教 工作 依法
  • 简介:<正>一、缘起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云:“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圣贤之依止者,必宗于戒。”时至今日,去圣时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挽回世道人心,续佛命脉,令正法久住,

  • 标签: 福建 广化寺 佛教 传戒法会 管理制度
  • 简介:以空间的生产与文化权力互动为研究视域,审视城镇的演进历程,其实为以自然空间为壳、以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生产为核的文化权力的互动。在壳与核的格局互动中,实现了空间的生产和文化权力的再分配。间或其中,城镇发展要素重新分布,文化权力重新配置,城镇格局不断变迁,城镇进程不断演进。夏河拉卜楞属于围寺而城,其演进实证了空间的生产与文化权力互动中的城镇历程。这是认知城镇文化和文化城镇的视域之一。

  • 标签: 壳与核 空间与权力 城镇演进
  • 简介: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 标签: 神学 中国化神学 基督为中心的神学 道成肉身
  • 简介:本色崇拜礼仪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文分别从崇拜礼仪本色的目的和实践两方面对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在学者的讨论中,崇拜礼仪本色的主要目的是得到中国人的认可,并促进信徒的灵性增长。在实践过程中,有人主张将礼仪佛、儒,也有人投入到礼仪、诗歌、祷文的创作中。最后,笔者对建立当代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有一些思考。

  • 标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教会 本色化 崇拜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