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8 个结果
  • 简介:1月19日在上海举行,由上海大学主办。来自全国各地3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出版机构、新闻媒体单位共9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1)价值观的理论问题与国家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指出,价值观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崛起的标志性问题。中国的崛起需要一种让人民为之骄傲的核心价值观。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认为,价值观念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意识,关系到一个民族发展的未来。中共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优越性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术研讨会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核心价值观 高层 上海大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所负载的价值观和审美韵味出现了感官化和娱乐化倾向.面对文学作品中商品经济欲望主义的泛滥和道德精神的荒芜,山东作家刘玉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痛苦和人性的变异,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下,立足现实,努力挖掘儒家文化现代的价值.本文拟从社会转型期价值重构的角度,梳理刘玉栋小说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基本内涵:“仁者爱人”“积极入世,讲求弘毅之道”和“义利情观”,旨在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文化依然是价值重建的主要理论来源和文化依据.

  • 标签: 市场经济 儒家文化 精神家园
  • 简介:11月2日在安徽亳州举行,由光明日报社、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安徽亳州为中心的涡河流域,是古代思想家老子、庄子的故里,是开创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天下道源”。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老庄思想与当代价值的总命题,就老庄思想的形成、核心内涵、哲学贡献以及老庄思想精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脉相承的体现,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老庄思想 学术研讨会 社会科学院 古代思想家 安徽省
  • 简介:6月27~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共同主办。来自美国、英国、芬兰、丹麦、爱尔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内地共80多位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知识论问题。

  • 标签: 中国现代 认知科学 哲学学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知识论 成立大会
  • 简介:10月1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主办,上海市伦理学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秉承“聚焦经典学术,构筑交流平台,展示文化魅力,繁荣社会科学”的学术宗旨,围绕“大国和平崛起的价值前提:如何塑造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这一主题,对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伦理问题,分别从“中国与世界能否价值共享”、“中国当代核心价值建设与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如何塑造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中西价值观之汇通”诸方面,展开讨论。

  • 标签: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年会 上海市 哲学学科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 简介:6月2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协办。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财经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吴新文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出席会议并致辞。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复旦大学 大学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人性:自然奠基、人文化成与价值创造──先秦儒学人性论的现代诠释祁润兴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性何以为贵?先哲的回答是:水大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苟子·王制》)人类的气质、生命和自然智能...

  • 标签: 价值创造 先秦儒学 人文化成 人性论 现代诠释 自然智能
  • 简介: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哲学逻辑论。“道”是万物的原因,而它自己却不受任何原因的支配。本章采用“分化”、“外化”和“内化”来阐明“道”的逻辑演变过程,展开对这个过程的分析与综合,揭示这个过程的各种对立环节的矛盾关系。在“无”与“有”之间,“无”的价值和意义不低于“有”。在第二章的“自然哲学”中,指出“三生万物”的思想脱离了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等神话创世说,也不同于八卦或五行等经验性存在物之间的生克制化而成世间万象的对于自然的思考。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道家哲学 引论 书讯 三生万物 逻辑演变
  • 简介:11月8~9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俄罗斯最高经济大学人文科学系共同主办,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协办,旨在以开放的视角深化价值观问题研究,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 标签: 上海大学 价值观教育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合作组织 论坛 学思
  • 简介:子夏与孔子关于《诗经》文句、内容和价值的讨论引入注目,二者就文质、本末、仁礼等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由仪式伦理向情感伦理的转化。孔子及弟子、时人所提出的“质先文后”、“质本文末”、“重质弃文”、“文质一体”、“文质彬彬”等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早期文质观的主要观点。思孟和荀子在继承孔子文质思想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分别强化了质与文的思想价值。由对文质及其关系的理解出发,思孟重“质”轻“文”,更加注重“义”的内在性,甚至把“礼”也纳入了内在性的范围;而荀子主张“情文俱尽”,赋予“义”以内外两重性,把“礼”视作实践“义”的根本途径。伴随着文质观的演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建构蕴含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否定之否定的价值转向,《论语》中所见文质观正是理解这一价值转向和思想逻辑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子夏 诗经 文质观 原始儒家 道德哲学
  • 简介: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是明代最早、最有影响的《武经七书》注解版本,有明一代流传颇广。作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对“武事”甚为关注,也曾对《武经七书直解》进行增订。然而,因后世流传的版本较多,各家著录或有抵牾,甚至错讹之处。对现存的张居正增订《武经七书直解》版本情况进行梳理,并重点对张居正增订《孙子直解》的详细情况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将对张居正军事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张居正 《武经七书直解》 版本考辨 学术价值
  • 简介:多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的神圣性价值之源.郝伯特·芬格莱特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中孔子并不重视天,却特别重视礼,礼具有神圣价值.本文同意芬格莱特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中礼观念的神圣性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形成的,这个历史情境与春秋中后期贵族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夷狄入侵的压力有关.

  • 标签: 儒学 礼观念 神圣性价值 郝伯特·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
  • 简介:公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种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家是惟一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微观社会生活的具体操作力量,政府通过单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则微乎其微。8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的确立,我

  • 标签: 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 民间组织 管理体制
  • 简介:本书为“朱子门人后学研究丛书”的第一部专著,由作者的博士论文(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称号)与国家课题部分成果修改而成。朱子学是朱熹及其门人共同创立的学问思想体系,朱子门人是朱子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往学界对于朱子门人学术思想的重视严重不足。作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朱子门人群体学术思想的专著,本书认为,伴随着朱熹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逐渐聚集在朱熹周围的所有朱子门人,构成了一个南宋中后期最为庞大复杂的学术群体,在朱子学形成、发展以及推广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多重角色。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子学派 书讯 中国人民大学 学术思想 博士论文
  • 简介:90年代初,自罗伯特·普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出版以来,“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立即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流行话语。正如罗尔斯的《正义论》标志着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和正义概念重回学术主流地位一样,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使得社会资本问题为学界所重,多学科的众多学者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一书编入了。

  • 标签: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 李惠斌 杨雪冬 社会公正
  • 简介:<正>研究孔子,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假如我要研究孔子,我将注重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整理文字,也就是考证训诂工作。这样的工作,清朝人做得多,如所谓《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都是大部头书,都是训诂考释的研究成果。自从俞樾的《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以后,我满以为这样的研究以后再没有什么用武之余地了。谁知不然。即以于省吾先生的几种新证而说,新成果仍很多;就事实的需要说,

  • 标签: 孔子 皇清经解 新成果 儒家 训诂 俞樾
  • 简介:<正>近几年,“周易热”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冲击着海内外。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地方学会的成立,促进了《周易》研究的发展。诸多新著面世,旧著也不断再版,专门刊物《周易研究》也应运而生,传统的和现代的研究方法并驾齐驱,这一

  • 标签: 周易研究 研究方法 易传 研究机构 思维方式 形式系统
  • 简介:徐福研究在龙口田连谟徐福是中、日、朝、韩交往史上的先驱人物,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航海家。两千多年前他率领数千童男女冲破艰难险阻,实现了东渡日本的伟大壮举,开创了中日友好之先河.受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敬仰。徐福研究因而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 标签: 徐福东渡 徐福故里 龙口市 《史记》 海市蜃楼现象 三神山
  • 简介:<正>“心与性”及其关系,是孔孟学说至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讨论儒学的“心性之学”,无论对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是对于建构新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必要的。“心性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式(传统)的人性论,是内圣之学,是政治观的人性论基础。中国传统的“心性”论与西方人性学说,在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把“性”分为“善”与“恶”,即不是“性善论”,便是“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各自的代表是孟子与荀子。他们起点和途径虽异,但归宿是相同的。孟子承孔子心仁论,不仁者,就是现代语言所谓的“没良心”。性善论在道德层面上,持性善,心性合一。荀子也讲心,但与孔孟不同,不是心性合一论,而是二元论。一般地说,荀子将心视为性的高一层次,对性具有主管职能。那么,性是什么,又何谓“性恶”呢?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性恶论 荀子 精神文明 人性论基础 孔孟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