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湿地—大气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并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区域小气候特征,本文采用小气候梯度观测法对比分析了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与同纬度锦州地区玉米旱地的近地层(0—30m)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年平均气温为9.91℃,比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低0.58℃,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具有降温作用,冬季具有保温作用。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7.50—12.92℃、6.16—15.59℃,芦苇湿地平均气温振幅和层次间气温差小于玉米旱地,玉米旱地存在明显的逆温现象;芦苇湿地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58%,比玉米旱地年平均相对湿度高7.97%,芦苇湿地月相对湿度主要受水文和植被蒸腾作用的综合影响,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平均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51.78%—74.38%、41.00%—73.00%,二者均存在逆湿现象但高度不同;芦苇湿地春季风速为玉米旱地的两倍以上,风速随高度升高呈指数增大,芦苇生长季湿地具有较高的粗糙度,随高度降低风速下降明显,挡风作用明显好于玉米旱地。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湍流是玉米旱地风速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芦苇湿地风速日变化体现了海陆热力差异的特点。芦苇湿地由于地表有水层覆盖,植被蒸散能力较强,叶面积指数较高,减小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速率,可有效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的生态功能比玉米旱地强,本文研究可为辽河三角洲湿地对区域气候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芦苇湿地 玉米旱地 近地层 小气候
  • 简介:总结了沙漠地区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概况和热点问题。介绍了沙漠地区特有的结构复杂、水汽含量低、沙尘含量高等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对于沙漠近低层的辐射和能量收支特性、湍流通量特征等进行了总结。指出国内外在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研究方面面临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以及对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能量特征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 标签: 沙漠地区 近地层 能量交换
  • 简介:利用2012年1—3月玛曲站的观测资料和单点模式Noah_LSM,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3次积雪过程对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Noah_LS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2)敏感性试验1模拟的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气温和30、60cm土壤温度均大于控制试验的模拟结果;(3)敏感性试验2模拟结果表明较大的风速可能是造成2月18日出现大潜热通量和负感热通量的一个原因。

  • 标签: 积雪 Noah_LSM模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 简介:利用北京325m气象塔47m高度上2006年全年连续观测获得的湍流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市近地层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的典型日变化、月平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动量通量具有明显的单波峰日变化特征,在15时(北京时间)左右达到最大,季节变化中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最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92~389W·m^-2和-75~376W·m^-2,其日变化也表现为单波峰特征。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受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源影响,入夜后虽然降为负值,但只略小于0。阴雨天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很小,降雨前后有明显区别。感热和潜热最大值分别在春季3月和夏季6月,最小值都在冬季1月;城市下垫面CO2通量总表现为正值,即净排放,最大值为3.88mg·m^-2·s^-1,不稳定情况下最小值小于-2mg·m^-2·s^-1。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在工作日与周末有明显区别;由于冬季采暖,CO2通量明显大于夏季;在夜间,CO2通量受进城车辆的影响也出现高值。

  • 标签: 城市近地层 湍流通量 CO2通量
  • 简介:基于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源(EmissionDatabaseforGlobalAtmosphericResearch,EDGAR,3.2版本)的CO地表排放源数据,借助于拉格朗日大气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初步探讨了2006年夏季亚洲季风区CO异常分布形成的原因及深对流向上输送和反气旋控制作用相关的输送过程。比较分析发现,受到地表排放源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数值模拟和卫星资料反演的CO浓度存在一定偏差(体积分数相差可达2×10-8~3×10-8),但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仅在大尺度风场的驱动下,模式亦可以模拟出上对流层区域CO浓度分布特征,但进一步考虑对流抬升的输送作用后,模拟结果和实际资料更吻合,表明亚洲季风区上对流层区域CO浓度大值区的形成是中小尺度对流抬升和大尺度输送的共同作用,但后者影响程度更大。亚洲季风区夏季上对流层区域的CO主要源于印度半岛北部、非洲中部和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地表排放。该区域CO异常分布主要和两个输送过程相关:一个是大尺度输送和中小尺度对流抬升在垂直方向的输送,使得对流层下部的高CO浓度大气可以很快地抬升到上对流层,甚至可以达到16km的对流层顶高度附近,然后在哈得来环流以及南亚反气旋的影响下,进一步向低纬热带地区输送;另一个是对流层中低层向东和向极一侧的输送使得印度中南部、阿拉伯半岛甚至非洲中部成为亚洲季风区内CO远距离输送的源区。

  • 标签: 亚洲季风区 上对流层 CO 拉格朗日输送模式
  • 简介:通过对浙江气象实力发展实践的概述,总结出实力建设的四个做法和启示,深刻剖析浙江气象实力内涵,提出它是浙江气象事业的感召力、气象文化的凝聚力、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以及开放合作的影响力的总和,并凝练出浙江气象实力四层次构建模型——资源层、目标受众层、表现层和功能层,提出要通过战略管理和形象管理提升气象实力的科学化水平,以及发展浙江气象实力的具体措施。

  • 标签: 气象事业 浙江 管理体系 气象文化 构建模型 目标受众
  • 简介:一、引言范卡曼常数(K)是湍流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参数。它在50多年前就出现了,当时流体力学家试图用它建立流体力学中的墙壁定侓(Hinze,1975)。然而,Sheppard(1947)以后40多年来边界层大气中K的估算值(大都在0.35—0.42之间)是一直有争议的,并认为其精度不高(Businger,

  • 标签: 近地层大气 湍流结构 边界层 估算值 下垫面 奥布霍夫
  • 简介:本文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实力的重要价值,以及具有的超强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说明了新世纪新形势下气象工作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的重要作用,以及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所限,目前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生活、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存在的巨大差距,加强气象实力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特别对气象服务理念、气象文化、凝聚力、运行机制、管理水平和社会信任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因素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引用一些具体事例说明加强气象实力建设,对于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改进服务效果的重大意义。

  • 标签: 气象工作 公共服务 社会经济生活 人民群众 经济全球化
  • 简介:陕西气象部门继承延安气象精神,实践陕西气象实力建设,采取项目带动、南北互动、文化助推等方式,更加注重以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注重文化对事业的推动作用,走出了独树一帜的实力建设之路。本文全面总结了陕西气象实力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对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了探索,并提出对西部气象实力建设的思考。

  • 标签: 气象部门 陕西 文化 加注
  • 简介:湖北气象实力的历史表明,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与气象实力关系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湖北气象实力对湖北气象事业发展有七大具体作用。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提升湖北气象实力的基本对策、湖北未来气象实力发展的战略领域及八大重点战略任务。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湖北省 历史 设计 正相关关系
  • 简介:浙江省气象局高清视频会商系统从先进、可靠、稳定、实用的角度进行整体构架设计,基于全省气象部门视频专网,综合应用高清视频、高分辨Pc信号及音频信号的双向传输技术,实现全方位的实时高音质、高画质多媒体会议,满足日常天气预报会商、电视电话会议、学术交流及技术培训、应急指挥等业务需求。软件终端技术的充分应用,实现厂气象会商向乡镇基层防灾减灾部门的有效延伸。

  • 标签: 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构架 软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