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相同容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罗哌卡因20 ml组(A组,24例)和0.3%罗哌卡因20 ml组(B组,22例),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阻滞后VAS评分、运动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阻滞30 min内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后20 h内两组患者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阻滞后5 min、3 h、6 h、20 h平静呼吸位和最大呼吸位双侧移动度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阻滞后5 min、3 h、6h平静呼吸位和最大呼吸位双侧移动度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h、20hA组患者麻痹发生率高于B组(P<0.05);阻滞后5 min、3 h、6 h、20 h A组患者阻滞侧厚度分数低于阻滞前(P<0.05),阻滞后3、6、20 h对侧厚度分数高于阻滞前(P<0.05)。阻滞后5min、3h、6hB组患者阻滞侧厚度分数低于阻滞前(P<0.05),阻滞后3、6 h对侧厚度分数高于阻滞前(P<0.05)。结论20 ml 0.5%和0.3%罗哌卡因对于老年患者肩关节镜手术后20 h内镇痛效果相似,但高浓度组患者神经麻痹发生率和发生时长显著增高。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膈肌 疼痛
  • 简介:目的总结子宫壁间妊娠超声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例子宫壁间妊娠患者临床、超声分型表现及手术病理检查、临床诊治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1例早期超声诊断正确,3例超声误诊,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壁间妊娠后重新对超声图像予以分型。4例子宫壁间妊娠患者超声分型表现及临床诊治结果:(1)妊娠囊型2例,1例入院前超声显示子宫底后壁层内妊娠囊回声,与子宫腔不相通,与子宫内膜不相连接,妊娠囊四周层包绕,周边层内血管扩张、血流丰富,超声诊断为子宫底后壁壁间妊娠,经甲氨蝶呤保守治疗成功。另一例术前超声显示左侧子宫腔内妊娠囊回声,胚胎存活,误诊为子宫左侧宫内妊娠,清宫手术失败后再次超声检查显示子宫下段左侧后壁层内妊娠囊,胚胎存活,妊娠囊内缘与子宫内膜不相连接,四周层包绕;剖腹探查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下段左侧后壁壁间妊娠。(2)包块型1例,入院前超声显示子宫右侧宫角处混合回声包块,包块内缘紧贴子宫内膜,周边可见菲薄层包绕,包块内部及周边层血管扩张、血流丰富,超声误诊为子宫右侧宫角妊娠,宫腔镜及腹腔镜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右侧宫角前壁壁间妊娠。(3)破裂型1例,入院前超声显示子宫后方偏右侧混合回声包块,包块紧贴子宫右后壁,与子宫层关系密切,盆腔内透声差的无回声区,超声误诊为右侧输卵管异位妊娠破裂,腹腔镜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右侧后壁壁间妊娠。3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均经临床治愈。结论子宫壁间妊娠罕见,超声显示妊娠囊(或包块)位于子宫层内,与子宫腔不相通,与子宫内膜不相连接,四周由子宫层包绕,层内血管扩张、血流丰富者可提示为子宫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 异位妊娠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及预期寿命,骨骼的定性及定量评估对于早期筛查及诊断少症至关重要。同其他影像学评估方法相比,超声具有便携、价格低廉、无电离辐射,可重复性高等优势。本文将从骨骼的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评估骨骼检查要求、常用测量参数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论述。

  • 标签: 肌少症 超声 骨骼肌
  • 简介:摘要目的子宫腺症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类型,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子宫腺症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本院病理证实的子宫腺症患者声像图表现分析。结论阴道超声对于诊断子宫腺症有重要价值,它操作简单,经济,重复性好,为子宫腺症检查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子宫腺肌症 阴道超声
  • 简介:【摘要】 目的:对 先天性疝合并畸形胎儿利用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方法:选择150例 先天性疝胎儿成立实验组,选择同期相同孕周正常胎儿80例成立常规组,所有胎儿均接受 产前超声检查,对两组胎儿的图像 表现、出生后是否 合并畸形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健侧肺 的肺-头围比,并对比 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150例胎儿中136例( 90.7%)位左侧疝, 14例( 9.3%)为右侧疝。 80例( 53.3%)单纯性疝, 70例( 46.7%)为疝合并其他畸形。 结论:利 用 产前超声对 先天性疝及合并畸形不仅诊断 准确率较高 ,而且 有助于医师了解胎儿大脑动脉血流情况,能够为孕妇 产前管理和新生儿预后恢复 提供重要的 参考依据 。

  • 标签: 先天性膈疝 胎儿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前超声对胎儿先天性疝合并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我院确诊的40例先天性疝合并畸形胎儿,设其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我院分娩的40例与研究组孕周相同的健康胎儿,设其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产前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脐动脉的收缩末期/舒张末期血流峰值比值。结果研究组的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脐动脉的收缩末期/舒张末期血流峰值比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超声可以通过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与超声图像来准确诊断胎儿先天性疝合并畸形。

  • 标签: 产前超声 胎儿先天性膈疝合并畸形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疝合并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8年 1月 ~2020年 6月 11例利用产前超声诊断为先天性疝合并畸形的胎儿超声图像特征,并以妊娠结局以及尸检结果作为对照,评价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11例利用产前超声诊断为先天性疝合并畸形的胎儿,与妊娠结局以及尸检结果的完全符合,诊断符合率达到 100.00%( 11/11)。产前超声典型表现:胸腹腔矢状和冠状切面正常弧形低回声带中断或消失。本研究中部分胎儿胸部可见胆囊影、左侧下未见胃泡影、心脏位于右侧胸腔、羊水过多等;部分胎儿存在肝脏结构异常、 NT 增厚以及肝脏疝入胸腔内等表现;部分胎儿还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或心脏畸形。结论 产前超声对胎儿先天性疝合并畸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 ] 产前超声 先天性膈疝合并畸形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影像检查子宫腺症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子宫腺症患者6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对其进行经腹部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超声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与经腹部超声检查相比,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种检查方法在子宫腺症、子宫增大以及合并子宫囊肿的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合并子宫肌瘤的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子宫腺症患者进行超声影像检查具有明显的特征,相比较经腹超声而言,经阴道超声具有干扰小、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检查方法。

  • 标签: 超声诊断 子宫腺肌症 图像特征 阴道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用于诊断子宫腺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子宫腺病患者55例,分别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与经腹部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参考,比较两种超声检查方法诊断子宫腺病的符合程度,并且统计误诊、漏诊情况及血流动力指标。结果经阴道组符合率为92.73%,明显高于经腹部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经腹部组比较,经阴道组动脉阻力指数以及动脉搏动指数均明显升高,血流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腹部超声检查比较,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腺病患者的符合率较高,误诊、漏诊率较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阴道超声 经腹部超声 子宫腺肌病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HFNC)在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轻中度AECOPD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常规组(常规氧疗)和HFNC组(HFNC治疗)各60例,两组均采用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气管扩张药物、帮助排痰等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8 h后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压(MAP)、平静呼吸移动度、深呼吸移动度、浅快呼吸指数;对比两组连续治疗3、5 d的临床缓解率。结果治疗前,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pH值、PaO2、PaCO2、OI、SaO2、MAP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值、PaO2、OI、SaO2、MAP测定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PaCO2测定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HFNC组pH值、PaO2、OI值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平静呼吸移动度、深呼吸移动度、浅快呼吸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深呼吸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平静呼吸移动度、浅快呼吸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HFNC组患者的深呼吸移动度高于常规组(P<0.05),平静呼吸移动度、浅快呼吸指数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3 d后,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HFNC组患者的治疗缓解率(85.00%)高于常规组(66.67%,P<0.05)。结论轻中度AECOPD患者采用HFNC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吸氧,对于缓解疲劳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经鼻高流量吸氧 膈肌运动 血气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HFNC)在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轻中度AECOPD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常规组(常规氧疗)和HFNC组(HFNC治疗)各60例,两组均采用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气管扩张药物、帮助排痰等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8 h后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压(MAP)、平静呼吸移动度、深呼吸移动度、浅快呼吸指数;对比两组连续治疗3、5 d的临床缓解率。结果治疗前,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pH值、PaO2、PaCO2、OI、SaO2、MAP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值、PaO2、OI、SaO2、MAP测定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PaCO2测定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HFNC组pH值、PaO2、OI值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平静呼吸移动度、深呼吸移动度、浅快呼吸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深呼吸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平静呼吸移动度、浅快呼吸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HFNC组患者的深呼吸移动度高于常规组(P<0.05),平静呼吸移动度、浅快呼吸指数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3 d后,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HFNC组患者的治疗缓解率(85.00%)高于常规组(66.67%,P<0.05)。结论轻中度AECOPD患者采用HFNC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吸氧,对于缓解疲劳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经鼻高流量吸氧 膈肌运动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起搏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昆山市康复医院心肺康复科及呼吸内科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周的COPD的常规治疗和心肺康复科特色康复治疗,包括下肢功率踏车训练和温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体外起搏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无氧阈时公斤摄氧量(VO2/kg@AT)、峰值负荷功率(Peak W)、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的测试。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EV1[(1.82±0.56)L比(1.43±0.58)L]、FEV1/FVC[(65.47±10.94)%比(59.79±6.68)%]、FEV1%pred[(60.91±20.19)%比(51.97±16.28)%]、Peak VO2/kg[(24.43±4.21) ml·kg-1·min-1比(17.33±2.62) ml·kg-1·min-1]、VO2/kg@AT[(14.43±3.25) ml·kg-1·min-1比(11.04±2.40) ml·kg-1·min-1]、Peak W[(97.42±9.74) W比(78.32±11.18) W]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2.30、2.01、2.35、2.90、3.13,P值均<0.05);观察组CAT评分[(20.62±9.87)分比(26.65±7.95)分]、mMRC评分[(2.53±1.16)分比(3.09±0.83)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2.06、0.31,P值均<0.05)。结论体外起搏治疗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静态肺功能,提高心肺运动耐量及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康复使用价值。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体外膈肌起搏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体外起搏治疗的应用情况 。方法:本研究中的 46 例患者均于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 入我院进行治疗,依照一比一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联合体外起搏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以及生活质量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 肺功能指标中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 用力肺活量 均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 SF-36 评分 高于对照组, 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体外起搏治疗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异常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舒适性 。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体外膈肌起搏 常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起搏器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量表法将9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起搏器治疗,疗程为6周,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功能(FEV1、移动度)及记录封管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提高、有统计学差异;且观察组肺功能(FEV1、移动度)、封管率差异更显著。.结论体外起搏器对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有积极治疗作用,且能加快封管时间。

  • 标签: 体外膈肌起搏器 气管切开术后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人机同步性以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8只新西兰大白兔,盐酸吸入法复制ARDS模型,氧合指数(PaO2/FiO2)<200 mmHg认为造模成功。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容量辅助控制通气组(A/C组)、压力支持通气组(PSV组)和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组(NAVA组)。目标潮气量(VT)初设设置为6 ml/kg,最佳氧合法选择呼气末正压(PEEP)。分组机械通气4 h,通气过程中监测呼吸力学、气体交换、人机同步性指标。4 h后处理动物取标本,测定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造模后分组机械通气1~4 h,3组PaO2/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9,P>0.05);NAVA组VT较PSV组显著降低,RR、EAdi较A/C组显著增加(均P<0.05)。NAVA组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显著低于A/C组和PSV组(F=14.312、9.342,均P<0.05)。NAVA组人机不同步指数(3.1%±1.0%)显著低于A/C组(22.3%±5.2%)和PSV组(8.4%±2.3%)(F=7.192,P<0.05)。NAVA组气道峰压(Ppeak)与电活动峰值(EAdipeak)呈显著正相关(r=0.97±0.16,P<0.05);A/C组和PSV组Ppeak与EAdipeak间无相关性(r=0.38±0.13、0.46±0.15,均P>0.05)。NAVA组的匀浆中MDA水平显著低于A/C组(P<0.05);NAVA组的匀浆中SOD、GSH水平均显著高于A/C组(均P<0.05)。结论在轻中度ARDS机械通气时,NAVA通气模式保留自主呼吸,维持人机同步,有利于避偏心性收缩、减轻氧化应激,有望减轻呼吸机相关功能障碍。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膈肌功能 膈肌电活动 机械通气 人机同步性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属于患者抢救的时候比较重要的措施,其本身能够诱导功能障碍,因此将这一现象称为呼吸机相关性功能障碍。研究呼吸机相关性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以及其发病机制的时候能够对这一疾病的治疗产生重要的影响,促使其指导疾病治疗药物的开展,对疾病临床治疗方式的科学合理选取也具备重要影响。当前呼吸机相关性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通常体现在单位面积收缩力下降和肌萎缩等方面。在具体研究的时候需要对这些方面有效分析,在呼吸机相关性功能障碍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有效得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和增加活性的方式,明确机械通气引起功能障碍的治疗方式,对呼吸机相关功能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相关内容实施综述。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病因 发病机制 研究
  • 简介:摘要:本中心收治一例食管闭锁合并先心病及麻痹的罕见婴儿病例,成功实施手术并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本文总结并探讨了该病例的护理问题,为积累此类护理经验有重要意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