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我院收治的60岁以上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8例60岁以上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8例老年手术患者均未出现髋关节脱位、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从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沟通能力,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正确体位,预防血栓、伤口感染、增强术后功能锻炼,合理搭配饮食等方面全方位护理患者,避免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 标签: 老年患者 髋关节置换 术后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22-01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特殊护理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本院2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结果20例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出院,住院时间~(±)d。术后5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本组病例特点,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对保障手术成功及肢体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膝关节 置换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注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输注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输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大量输血 创伤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研究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并采用同期与我院的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脑梗死患者均于次日的清晨进行空腹静脉采血,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于当日清晨进行空腹静脉采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的Hcy值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的Hcy值要高于对照组(t=26.637,P=0.005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的Hcy值均高于正常Hcy的标准值,而观察组健康体检者的Hcy值均为正常Hcy值。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跟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相对正常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要高,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脑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升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35例骨折患者的血浆标本,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imer,并分析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与D-dimer之间的关系。结果:骨折患者组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D-dimer增高无关(P〉0.05)。年龄小于25岁的骨折患者血浆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D-dimer增高明显,特别是大于50岁的骨折患者其血浆Ddimer含量是对照组的8~1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折部位、伤情分轻、中、重3度,单纯闭合性较轻微的骨折患者其D-dimer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骨折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浆Ddimer增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的严重骨折患者。结论:骨折患者应例行测定血浆D-dimer,对于年龄较大、病情比较严重的骨折患者应特别注意其血浆D-dimer的升高,及时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骨折 D-二聚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在防治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方法检测A组未输注血浆(10例)、B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为11(23例)、C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11(21例)输血前及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作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输血前后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B组和C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B组和C组输血后与A组输血后各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大量输血时应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应按照一定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防治凝血功能障碍。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天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的手术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微创单髁置换术(UKA)及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等方面,UKA组明显低于TK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KSS膝关节功能评分、WOMAC评分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UKA与TKA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单髁置换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早期疗效较好,较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人工单髁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人参二醇组皂苷对血浆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对2日龄的Wistar大鼠的乳鼠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且利用AngⅡ进行诱导后建立相应的心机细胞肥大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PDS低剂量组,PDS高剂量组、肥大模型组,另外设立一个正常的对照组,通过LeicaQWin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心肌细胞的表面积进行测定,采用BCA法对心肌细胞中蛋白质的总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细胞中游离钙离子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PDS可以使肥大心肌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减少,使心肌细胞中总蛋白质的含量、钙离子的浓度降低。结论PDS对Angll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有相应的抑制作用,其有可能与隔绝钙调神经磷酸酶的信号传导通路相关。

  • 标签: 人参二醇组皂苷 血管紧张素1I 心肌细胞肥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方式对患有股骨颈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4例患有股骨颈骨折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7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股骨颈骨折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和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方式对患有股骨颈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对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62例(162髋)60岁以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观察组)9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对照组)70例,主要从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是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从围术期相关指标来看,对照组优于观察组,但从术后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来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针对不同患者,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术式。

  • 标签: 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全髋关节置换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对比情况。方法选取老年股骨颈骨折8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全髋关节置换术(A组,n=40)与半髋关节置换术(B组,n=40)手术情况、术后效果等展开对比。结果A组轻度疼痛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组间手术操作用时、术中具体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A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少,可明显减轻疼痛,为获得理想的远期预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半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股骨颈骨折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辅助治疗烧伤脓毒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4年4月所接收的15例烧伤脓毒症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实施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辅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情况,比较分析治疗前后其健康评估Ⅱ评分、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计数以及免疫平衡状态指标等。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浆细胞因子、健康评估Ⅱ评分以及免疫平衡状态指标所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治疗烧伤脓毒症,可使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明显下降,改善其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状态,提高疗效。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治疗 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90例脓毒症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PCIS评分分为非危重组(40例)、危重组(28例)、极危重组(22例),并根据患儿预后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9例),分别比较所有患儿在入院24h内检测AT-Ⅲ、DD值,探讨与PCIS相关性。结果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三组患儿随着病情越重患儿AT-Ⅲ活性越低,DD值越高,三组间各值互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DD与PCIS评分呈明显相关性;死亡组AT-Ⅲ活性和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DD值明显高于存活组,组间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浆AT-Ⅲ、DD与PCIS呈明显相关性,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脓毒症 血浆抗凝酶Ⅲ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简称慢性心衰)治疗中血浆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14年1月~2012年14月,某院以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动态监测BNP水平,据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佳组,对比BNP变化情况,据出院前BNP水平,将>正常水平(463pg/ml)患者纳入观察组,≤正常水平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出院前1日,BNP水平低于预后不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收缩压OR=1.084、95%CI(1.745-1.875)、肺淤血OR=3.84,95%CI(6.852±16.767)是BNP是否正常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NP可作为预后预测指标,还可用于分析致心肌受损的原因,指导治疗。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血浆脑钠肽 预后预测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测定人血浆中霉酚酸(MPA)、霉酚酸葡萄糖苷(MPAG)、霉酚酸酰基葡萄糖苷(AcMPAG)的浓度。方法血浆处理采用乙腈蛋白沉淀法。色谱柱为GeminiC18(250mm×4.6mm,5μm),柱温为40℃。AcMPAG、MPA采用荧光检测,流动相:甲醇-10mmol·L^-1KH2PO4(43:57,pH=8.0),荧光激发波长343nm,发射波长425nm。MPAG采用紫外检测,流动相:甲醇-10mmol·L^-1KH2PO4(45:55,pH=3.0),检测波长254nm。结果MPA、MPAG、AcMPAG血药浓度分别在0.2-20μg·mL^-1、4.75-475μg·mL^-1、0.02-2μg·m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MPA、MPAG、AcMPAG的相对回收率分别为88.1%-104.3%、95.7%-99.6%、94.2%-96.0%。日内及日间RSD均〈10%。结论该方法测定人血浆中MPA、MPAG、AcMPAG的浓度,操作简便,方法灵敏度高,适合用于MPA及其代谢产物的药动学研究及血药浓度监测。

  • 标签: 霉酚酸 霉酚酸葡萄糖苷 霉酚酸酰基葡萄糖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