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在小红细胞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门诊及住院小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含EDTA-K2抗凝全血标本109份,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小分为3组(MCV<70 fl、70 fl≤MCV<80 fl、MCV≥80 fl),分别采用手工法、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进行血小板计数,以手工法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当MCV<70 fl时,电阻抗法[(341.423±92.312)×109/L]与手工法[(315.162±63.765)×109/L]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法[(320.633±77.014)×109/L]和电阻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70 fl≤MCV<80 fl和MCV≥80 fl时,电阻抗法和光学法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分组3种方法的血小板计数结果均呈高度相关(均r>0.80)。当MCV<70 fl时,进一步以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分组,RDW≥17%为异常,电阻抗法[(393.367±85.101)×109/L]和光学法[(365.710±71.033)×109/L]与手工法[(338.142±55.393)×109/L]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DW<17%为正常,电阻抗法[(316.342±86.147)×109/L]和手工法[(296.666±63.981)×109/L]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法[(298.863±71.045)×109/L]和手工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MCV<70 fl、RDW<17%时,小红细胞干扰会导致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结果偏高,应采用光学法或手工法复检;但MCV<70fl、RDW≥17%时,小红细胞大小不均也可影响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结果,应采用手工法复检。

  • 标签: 光学法 血小板计数 小红细胞 平均红细胞体积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值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外科接受PD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后胰瘘情况,记录术前、术后第1、3、5天的血清PCT、CRP、WBC水平值,并根据胰瘘情况分为胰瘘组(63例)与非胰瘘组(30例),比较两组间术前资料有无差异,绘制箱线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PCT、CRP、WBC水平值单独和联合预测胰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胰瘘组与非胰瘘组的术前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有无糖尿病、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BM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PCT、CRP、WBC及术后第1天的PC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24、0.819、0.484、0.072)。术后第3、5天PCT值,术后第1、3、5天CRP值及WB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术后第3、5天三者联合预测ROC曲线下面积(AUC=0.792,0.812)。术后第3、5天三者联合预测胰瘘敏感性(62.9%,71.4%)及特异性(83.3%,80.0%)均优于三者单独预测。结论术后第1、3、5天的PCT、CRP、WBC值单独预测胰瘘有一定局限性,三者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

  • 标签: 降钙素原 胰瘘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工计数法与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180例需要进行血小板测定的患者,分别使用手工计数法和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比较两种方法对血小板测定的平均数据。结果当血小板小于20×109/L、(20~50)×109/L以及大于400×109/L时,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分析仪的速度评分、重复性评分、工作效率评分均高于手工计数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小板计数在正常参考范围或者接近正常范围时,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反之则使用人工计数法,两种方法合理应用,安全性好,值得推荐。

  • 标签: 手工计数法 细胞分析仪 测定 血小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血细胞计数与分类方法的改进与比较。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18例患者,其中有39份标本中单核细胞(MO)百分比在10%-20%,同期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对比仪器分类和手工分类的计数效果。结果:健康对照组标本中,仪器检测和手工分类得到的MO、NE、LY的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BA和EO的检测上,两组差距显著(P<0.05)。MO百分比在10%-20%标本中,两种检测方法的EO、MO、NE的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BA和LY的检测上,两组差距显著(P<0.05)。将人工复检结果作为标准,仪器报警有56例,人工复检显示真阳性和真阴性分别有43例和56例,可以得出仪器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7.76%、81.16%、18.84%、12.24%。结论:细胞分析仪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在大批量的检测中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无法完全代替人工检测,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最大程度提升结果的准确率和检测效率。

  • 标签: 血常规 血细胞计数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液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多形核细胞(polymorphonuclear cells,PMN)比例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1年7月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9例(92膝)患者,男13例(20膝)、女46例(72膝),年龄(65.17±7.49)岁(范围48~79岁),体质指数(27.64±3.74)kg/m2(范围17~36 kg/m2)。单膝26例,双膝33例;左侧46膝,右侧46膝;诊断为骨关节炎54例(84膝),类风湿关节炎5例(8膝)。患者住院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前30 min、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检测术中(反映术前正常水平)、术后第2、5和35天关节液WBC计数和PMN比例,分析其变化规律。术中取切开关节囊后未混血的关节液,术后第2、5和35天以髌骨外上缘为穿刺点抽取关节液。研究终点为诊断为急性假体周围感染或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完成90 d的随访。结果术后关节液WBC计数和PMN比例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术前、术后第2天、第5天、第35天关节液WBC计数分别为0.222(0.100,0.567)×109/L、20.011(14.573,29.129)×109/L、6.080(3.676,8.797)×109/L、0.533(0.394,0.749)×109/L,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34,P<0.001);关节液PMN比例分别为19.9%(15.0%,30.0%)、96.0%(95.0%,97.0%)、91.0%(89.0%,93.0%)、20.5%(15.6%,26.9%),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52,P<0.001);术前和术后第35天关节液WBC计数与PMN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液WBC计数和PMN比例短期内快速升高,然后以不同速率下降至术前水平。急性应激期(术后5 d内)参考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推荐阈值诊断感染可造成假阳性;术后第3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可作为排除早期感染的依据,关节液PMN比例可能比WBC计数更具诊断价值。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滑液 白细胞计数 假体相关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至我院就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共有110例,时间段为2016.1.20-2018.1.20,其中穿孔性阑尾炎31例,化脓性阑尾炎35例,单纯性阑尾炎44例,对三种急性阑尾炎患者均给予CRP、WBC、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分析其检测水平与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中,101例白细胞计数递增,107例中性粒细胞比例递增,106例C反应蛋白递增,94例三者同时递增;对比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的CRP、WBC、中性粒细胞水平均差异显著,且存在依次递减的趋势,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给予CRP、WBC、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的意义显著,便于判断病情的发展情况,指导疾病的治疗。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 诊断
  • 简介:我设计的可计数毽子结构如右图所示,当毽子底部被脚踢起时,圆盘1向上升起,通过弹簧带动圆盘2,圆盘2拨动齿轮A,触发计数机构。计数机构包括齿轮B、C、D,齿轮A触发齿轮B转动1格,显示出踢毽子1次;

  • 标签: 计数 齿轮 子结构 圆盘 机构 触发
  • 简介:数与形是世上万事万物共存的形式,因而专门反映数与形规律的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数学不仅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而且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能进一步认识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 标签: 计数建模 初一 数学 应用意识
  • 简介:毽子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踢毽子运动的娱乐性和灵活性使它深受师生的喜爱,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项目之一。

  • 标签: 计数 学校体育教学 娱乐性 踢毽子 运动
  • 作者: 王宇 李臣宾 陆红 彭明婷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7期
  • 机构: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30,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临床实验室开展CD34+细胞计数的检测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质量改进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参加CD34+细胞计数全国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101家实验室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质评物检测,收集相关检测方法学信息及质评物检测结果。参考国内外指南文件确定CD34+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要求,对调查实验室的遵循情况进行分析。分组统计质评物检测结果,并与美国病理家学会(CAP)质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共收到97家实验室回报的调查问卷信息,99家实验室回报的质评物检测结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实验室对设门方案、移液方式和获取细胞数等关键质量控制要求的遵循比率较高,分别为92.8%、83.9%和82.5%;而对采用全血质控品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溶血素的选择、处理样品是否洗涤、是否报告绝对计数以及仪器的质量控制等要求的遵循比率较低,分别为5.2%、28.9%、39.2%、46.4%和55.7%。质评物检测结果显示,国内实验室CD34+相对计数的变异系数与CAP质评数据相近,但绝对计数的变异系数大于CAP质评数据。结论临床实验室对部分质量控制要求的遵从性较差,绝对计数结果的实验室间差异较大,建议实验室加强CD34+细胞计数质量控制相关培训,特别是绝对计数方法和技术要求的培训。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抗原,CD34 细胞计数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辽宁省金秋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重症肺炎治疗的具有完整数据资料的老年患者1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87例,女60例,年龄65~85岁,以治疗28 d为观察期,根据治疗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118例,死亡组29例。收集并记录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史等。检测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并计算NPR(NEUT/PLT)。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础资料、病史、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WBC、CRP、PCT、PLT、Lac、NPR×100等指标,单因素筛查有意义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NPR×10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生存组PLT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157.73±16.99)×109/L比(120.48±14.06)×109/L],同时生存组NPR×100、PCT、Lac、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9.00±4.08)比(15.78±6.26)、(12.20±3.09)ng/L比(14.06±3.04)ng/L、(1.04±0.27)mmol/L比(1.73±0.27)mmol/L、(22.25±5.17)分比(29.79±4.9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16、7.139、2.913、12.330、7.10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示PLT、NPR×100、Lac是监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03、0.007、0.008),患者入院24 h内NPR×100值对重症肺炎预后判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NPR最佳界值为12.960,灵敏度0.729,特异度0.887,约登指数为0.616。结论高APACHEⅡ评分、高NPR、高PCT、高Lac及低PLT均可提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对疾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LT、NPR及Lac可作为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NPR在预测重症肺炎患者死亡风险方面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重症肺炎 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于2014年2月-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白细胞计数对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产生的影响。结果:60例患者接受相应措施治疗2周后,有20例(33.33%)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加,作为白细胞升高组,有40例(66.67%)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作为白细胞正常组。白细胞计数增加组患者的残疾率、死亡率均高于白细胞计数正常组,预后良好率也低于白细胞计数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越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白细胞计数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分析仪与显微镜法检测呼吸道感染血液中白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1(IL-21)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表达水平。方法选择3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IL-21以及p-STAT3的表达水平。研究组患者静脉注射2.5mlOVA混合试剂,观察患者出现的症状,对照组则显微镜法检测,静脉注射2.5ml无菌氯化钠注射液,检测白细胞数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炎性细胞总数为8.80±0.22×105/L,嗜酸粒细胞总数所占比例为11.59%,单核细胞所占比例为6.36%,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对白细胞检测效果更为显著,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组织IL-21以及p-STAT3表达水平明显增加。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白细胞计数 血液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RP联合白细胞计数检验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到我院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同时间段做健康检查的人员共150例,对其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感染性疾病患者75例列为观察组,健康人员75例列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CRP和白细胞计数分别做检测,分析对比其检测结果,并将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与诊断结果做对比,以此判定CRP联合白细胞计数检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值为(16.82±11.16)mg/L高于对照组(16.82±11.16)mg/L(P<0.05);白细胞计数值为(13.98±0.71)×109/L,也高于对照组成员(4.12±0.66)×109/L(P<0.05),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与其诊断结果相比,其符合率为(97.33%)。结论:CRP联合白细胞计数检验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其诊断准确率也较高,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

  • 标签: CPR水平 白细胞计数 感染性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评价外周血WBC、CRP和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中的价值。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1期组)681例和重症重型病例(2期组)239例,比较两组的WBC、CRP及血糖值并绘制上述3项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并探索联合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①两组WBC、CRP和血糖值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1期组和2期组WBC的中位数分别为11.4和11.3×10^9·L^-1,CRP中位数均为8mg·L^-1(CRP〈8mg·L^-1计为8mg·L^-1),1期组和2期组血糖的中位数分别为5.0和5.6mmol·L^-1。②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期组和2期组WBC经log转换后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1期组和2期组CRP和血糖均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两组CRP和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根据WBC、CRP及血糖绘制ROC曲线,3项指标的AUC值分别为0.512、0.405和0.625。WBC的最佳临界值为7.85×10^9·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18.4%。血糖的最佳临界值为5.25mmol·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7%和59.0%。④将WBC和血糖的最佳临界值进行串联检测的敏感度为37.3%,特异度为81.2%。结论WBC和(或)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准确性较低,而CRP不能作为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指标。WBC和血糖串联检测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但未提高诊断试验的价值。

  • 标签: 手足口病 神经系统损害 儿童 血糖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