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张杨 王垭铮 费栋栋 张曦戈 廖紫璇 刘玲侠 王勤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4-09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性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对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PDLSC模拟炎性环境。收集健康PDLSC培养基和模拟炎性环境条件PDLSC培养基,分别作用于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以此分为健康PDLSC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 of health PDLSC,CM-H)组和炎性PDLSC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 of LPS-PDLSC,CM-LPS)组。条件培养24 h后,弃条件培养基,正常培养THP-1细胞24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THP-1细胞上清液中IL-1β的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HP-1细胞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活化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6,ATF6)、需肌醇酶1(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IRE1)、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活化转录因子4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4,ATF4)、剪切型X-盒结合蛋白1(X box binding protein 1 spliced,XBP1s)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RP78、CHOP蛋白表达。使用ERS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ate,4-PBA)预处理THP-1细胞进行干预实验,以不同浓度进行分组,包括0(对照组)、1、10和20 mmol/L组,检测ERS相关基因mRNA表达和IL-1β分泌的变化。结果ELISA结果显示,CM-LPS组THP-1细胞IL-1β表达量[(31.35±2.11) ng/L]显著高于CM-H组[(8.19±1.51) ng/L](t=12.60,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M-H组相比,CM-LPS组GRP78、ATF6、IRE1、PERK、CHOP、ATF4、XBP1s表达(分别为1.782±0.070、1.387±0.204、1.404±0.119、1.777±0.187、1.325±0.156、1.295±0.066、1.137±0.149)均显著升高(P<0.05)。4-PBA干预实验中,1、10、20 mmol/L组中GRP78、IRE1、ATF6、PERK、CHOP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31.23±1.98) ng/L]相比,10和20 mmol/L组THP-1细胞IL-1β分泌水平[分别为(21.20±0.37)、(23.85±1.80) ng/L]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炎性PDLSC可以通过上调巨噬细胞的ERS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1β。

  • 标签: 牙周炎 巨噬细胞 牙周膜干细胞 内质网应激 白细胞介素1β 炎性环境
  • 简介:目的:合成新型蛋白转导域PTD4,研究其细胞穿膜效应及在体组织分布。方法:设计并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新型蛋白转导域PTD4,用FAM(羧基荧光素)进行标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质谱仪测定其纯度与相对分子质量;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在细胞的穿膜情况;采用裸鼠活体成像观察穿膜肽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及代谢特性,并切片观察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合成了新型蛋白转导域PTD4,纯度为95.76%,相对分子质量为1776.5;PTD4在体外的穿膜效应有时间与浓度依赖性,约24h代谢完毕,且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层扫证实穿膜肽进入胞;尾静脉注射的PTD4在裸鼠体内可迅速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但组织分布不均一,且有时间与浓度依赖性,6h后荧光强度下降了大半,且腹腔注射方法不如尾静脉注射的穿膜效率高。结论:采用Fmoc固相肽合成法可成功合成蛋白转导域PTD4;PTD4能高效穿透细胞膜,穿膜效应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PTD4在体内能迅速分布于各组织细胞

  • 标签: 蛋白转导 细胞穿膜肽 组织分布 固相合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内毒素耐受(ET)的潜在关键基因,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①实验1(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ET相关基因数据集GSE47783,该数据集由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建立脓毒症模型(LPS组)和ET模型(ET组)后进行实验获得;利用IDEP 0.92软件筛选数据集中两组差异表达基因(DEG),同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并定位DEG主要富集的功能和信号通路。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针对DE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基因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HAVCR2)进行后续验证研究。②实验2(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模型制备):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通过LPS刺激制备ET模型(ET组,用10 μg/L的LPS培养24 h后,再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和脓毒症模型(LPS组,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给予等体积溶媒PBS培养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HAVCR2的mRNA及蛋白表达。③实验3(HAVCR2慢病毒载体转染RAW264.7细胞):为进一步明确HAVCR2是否参与ET形成,用慢病毒短发夹RNA(shRNA)技术敲低RAW264.7细胞中的HAVCR2后,再制备ET模型(HAVCR2--ET组),并设非敲低HAVCR2的对照组(ET组)。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中巨噬细胞极化关键基因〔精氨酸酶1(ARG1)、CD20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mRNA表达。结果①实验1:共获得1 013个DEG;与LPS组比较,ET组有521个上调基因,492个下调基因;这些DEG的功能主要为增加生物合成、抑制炎症反应,主要富集于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NOD样受体、Toll样受体(TLR)、TNF、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选择ET组第一个表达上调的膜蛋白HAVCR2作为验证研究的目标。②实验2: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经大剂量LPS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HAVCR2 mRNA表达较PBS组明显下调;而ET组HAVCR2 mRNA表达明显高于LPS组(2-ΔΔCT:1.10±0.10比0.60±0.10,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RT-qPCR结果一致。③实验3:与ET组相比,HAVCR2--ET组细胞ARG1和CD206的mRMA表达明显降低〔ARG1 mRNA(2-ΔΔCT):0.50±0.10比1.00±0.10,CD206 mRNA(2-ΔΔCT):0.73±0.10比1.00±0.10〕,下游因子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TNF-α mRNA(2-ΔΔCT):2.20±0.10比1.00±0.10,IL-1β mRNA(2-ΔΔCT):9.00±0.10比1.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NOS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AVCR2参与脓毒症下游炎性因子的调节,参与ET的形成,有望成为脓毒症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 内毒素耐受 脓毒症 生物信息学
  • 简介:目的 探讨窒息时复苏氧浓度与复苏效果的关系,找出较佳复苏氧浓度,改善窒息新生儿预后。方法 将56只胎龄为20d的SD大鼠胎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对照组)11只,空气复苏组(复苏组)10只,给予不同浓度氧和在不同时间内复苏的Ox1组14只,Ox2组11只和Ox3组10只。监测各组胎鼠脑细胞外钙、钠、钾含量的变化。结果 复苏组与Ox1组(氧浓度92.8%)的脑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分别为(552.08±93.50)nmol/L和(520.61±79.08)nmol/L,两者相近(P>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5.27±86.88)nmol/L(P<0.01)。应用65%氧复苏时,在窒息缺氧前(Ox2组)和在窒息缺氧的同时(Ox3组)复苏者,其脑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分别为(441.46±47.93)nmol/L和(452.93±36.38)nmol/L,虽仍高于对照组,但明显低于空气复苏组(P<0.01)和Ox1组(P<0.05)。各组脑组织总钙、钠、钾含量基本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氧浓度复苏,其效果不一样:应用92.8%氧或空气复苏,其复苏效果相似,提示临床上可考虑应用空气代替纯氧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采用65%氧复苏,其复苏效果可能较纯氧或空气复苏更佳。

  • 标签: 复苏氧浓度 脑损害 宫内窘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及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细胞瘤变(CIN)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宫颈癌及宫颈上皮细胞瘤变(CIN,分期)患者各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72例作为对照,分别实施HR-HPV、支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以及细菌性阴道病(BV)检测。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HR-HPV及CT在宫颈癌组、CIN各期感染率表现为递减趋势(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Uu及BV在宫颈癌组、CIN各期感染率相对接近(P>0.05),均显著性超过对照组(P<0.05)。HR-HPV+CT、HR-HPV+Uu、HR-HPV+BV及HR-HPV合并多重感染在宫颈癌组、CIN各期感染率表现为递减趋势(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HR-HPV单独感染在宫颈癌组、CIN各期感染率表现为明显递增趋势(P<0.05)。结论CT、Uu及BV或其它相关病原微生物可以提升宫颈感染HR-HPV的几率,进而可能导致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应当引起重视。

  • 标签: HR-HPV CT Uu BV 宫颈癌 宫颈上皮细胞内瘤变
  • 简介:目的研究热休克因子1(HSF1)及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对过氧化氢(H2O2)刺激后心肌细胞活性氧簇水平(ROS)变化的影响。方法对不同组培养心肌细胞分别单独转染质粒HSF1,ASK1,及共转染HSF1+ASK1,48h待其充分表达后用1mmol/LH2O2刺激心肌细胞30min,检测细胞ROS水平,并与相应转染后未刺激组及未转染的对照组比较,观察ROS水平的变化。结果(1)所有H2O2刺激组心肌细胞ROS水平均高于相同转染条件下的非刺激组(P〈0.05);(2)相同H2O2刺激条件下,各组ROS水平:HSF1组低于对照组(P〈0.05),ASK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HSF1+ASK1组与单转HSF1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3)相同H2O2刺激条件下,各组刺激后比刺激前ROS水平增高的幅度:HSF1组低于对照组(P〈0.05),ASK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HSF1+ASK1组与单转HSF1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结论在H2O2刺激条件下,HSF1可通过降低心肌细胞的ROS水平来发挥细胞保护作用,而ASK1对细胞ROS水平无影响,但其可干扰HSF1对ROS的抑制作用。

  • 标签: 热休克因子1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 活性氧簇 心肌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白细胞源性硫化氢(hydrogensulfide,H2S)产生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国际医学中心进行查体的高血压患者189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其白细胞H2S产生速率,并对产生速率与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相关炎性因子IL-6、IL-10及TNF-α的浓度关系比较,分析各组白细胞H2S产生速率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及回归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结果】初诊高血压组白细胞H2S产生速率(0.176±0.077)nmol/μg明显低于非初诊高血压组[(0.217±0.092)nmol/μg,P〈0.01]。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白细胞H2S产生速率与平均动脉压存在明显负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r=-0.228,P〈0.01),而与年龄、白蛋白、肌酐、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等无明显相关性。白细胞H2S产生速率与血浆IL-10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而与TNF-α及hs-CRP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白细胞源性H2S产生速度与血压水平有关,较低的血压水平伴随较快的内源性H2S生成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可能也是调节内源性H2S产生速度的因素之一。

  • 标签: 硫化氢 炎症因子 高血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细胞抗原1(T-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 1,TI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TIA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乳腺癌多层螺旋CT征象与TIA1甲基化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所有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TIA1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MethPrimer预测TIA1启动子区域发现存在cPG岛。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m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IA1甲基化状态,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肿块大小、形态、钙化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边缘,分析TIA1甲基化状态与CT征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TIA1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0.50±0.12 vs 0.95±0.10,P=0.00),但TI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64% vs 42%,χ2=4.86,P<0.05)。乳腺癌患者TI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在肿块形态和有无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直径≥2 cm患者TI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高于肿块直径<2 cm患者(78.57% vs 45.45%,P<0.05),且淋巴结转移患者TI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79.17% vs 50.00%,P<0.05)。肿块边缘有毛刺的患者TI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无毛刺的患者(80.77% vs 45.83%,P<0.05)。结论乳腺癌CT显像与TI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之间存在相关性,这可为乳腺癌恶变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乳腺癌 T细胞内抗原1 甲基化
  • 简介: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向整流钾电流的影响,探讨局麻药毒性反应中利多卡因导致心率变慢是否与抑制Ⅰk1有关。方法酶消化法急性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向整流钾电流的影响并做出浓度效应曲线,求得其半数抑制浓度。结果保持电压-40mV,钳制电压-120mV条件下,局麻药毒性反应浓度的利多卡因100μmol/L使Ⅰk1的电流幅值降低(21、1±7.4)%(P〈0.05),但不改变Ⅰk1翻转电压以及电流-电压曲线的形状;冲洗后,Ⅰk1能够完全恢复。500,1000,5000μmol/L的利多卡因抑制Ⅰk1电流呈浓度依赖性,电流抑制率分别为(32.4±5.7)%,(71、8±8.9)%,(84.5±4.9)%,其IC50为1426.4μmol/L。结论局麻药毒性反应中,利多卡因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大鼠心室肌细胞Ⅰk1可能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导致心率变慢。

  • 标签: 利多卡因 心肌 钾通道 内向整流
  • 简介: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细胞脂褐素和细胞游离钙离子的影响。方法运用神经细胞老化实验研究摸型——无血清条件下培养小鼠神经母细胞细胞,检测细胞脂褐素自发荧光和结合细胞游离钙的Fluo3/AM激发荧光,比较氟桂利嗪对神经细胞钙离子浓度和脂褐素的影响。结果1.含40μmol/L的氟桂利嗪的无血清培养液能显著减少细胞脂褐素含量(荧光值)(与对照组相比);2.含40μmol/L氟桂利嗪的无血清培养液能降低细胞钙离子浓度(荧光值)(与对照组比较)。结论氟桂利嗪能抵抗或延缓神经细胞脂褐素积累和钙超载(细胞老化的两个重要指标),其抗神经细胞衰老与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 标签: 氟桂利嗪 脂褐素 神经细胞 钙超载 对照组 无血清培养
  • 简介: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的使用已经深入到方方面面,与之对应的就是不断地提升防电击的水平。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人身电击的危害,保证用电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现代建筑物普遍采用的都是TN-C-S系统供电,一般在建筑物的电源进线进线处都会做重复接地来保证整个建筑物的用电安全。而国外则更加侧重于做总等电位联结(MEB)和局部等电位联结(LEB)以消除或减少发生人身电击事故的危险,本文就等电位连接对与重复接地对于防人身电击的作用进行对比,旨在推广等电位连接在建筑物中的使用。

  • 标签: 总等电位连接 局部等电位连接 人身电击 安全用电
  • 简介:据UngrinMD2011年12月2日(BiotechnolBioeng,2011Dec2.doi:10.1002/bit.24375)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技术从人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stemcell,PSC)中制造出医学上有用的数量足够的胚层细胞(endodermcell),从而战胜开发糖尿病和肝脏疾病的再生性治疗方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障碍,为科学家们指引通往临床应用的道路。

  • 标签: 人干细胞 规模制造 内胚层 多能干细胞 研究人员 CELL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檀芪在草酸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和凋亡的作用。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取HK-2细胞分为对照组(基础培养基培养)、草酸组(含4 mmol/L草酸的基础培养基培养)、紫檀芪干预组(含草酸4 mmol/L+紫檀芪5、10、20 μmol/L的混合培养基共同培养),3组细胞培养12 h后进行如下实验。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检测乳酸脱氢酶及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还原型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过氧化氢酶、总抗氧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ATF6、GRP78、DDIT3、caspase12和裂解的caspase3/9的蛋白表达情况。3组在进行下述实验时,紫檀芪干预组中仅用紫檀芪浓度10 μmol/L:检测线粒体膜电位、caspase3酶活性、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ATF6、GRP78、DDIT3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CCK-8实验和及乳酸脱氢酶检测结果显示,草酸组较对照组的细胞活力[(45.6±3.1)%与100.0%,P<0.001]明显下降,乳酸脱氢酶[(330.2±11.1)U/L与(92.6±6.7)U/L,P<0.001]明显上升;紫檀芪干预组(5、10、20 μmol/L)的细胞活力[(57.2±1.7)%、(67.2±3.4)%、(78.9±1.8)%]较草酸组均明显上升(均P<0.05),乳酸脱氢酶[(288.1±4.3)U/L、(260.9±5.5)U/L、(202.6±10.2)U/L]较草酸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总抗氧能力五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的细胞损伤状态与CCK-8和乳酸脱氢酶实验结果一致。活性氧检测结果显示,草酸组较对照组的活性氧水平(76.3±4.9与6.2±1.7,P<0.01)明显上升;紫檀芪干预组(10 μmol/L)的活性氧水平(39.5±5.4)较草酸组明显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和caspase3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3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的上升趋势与活性氧水平变化趋势一致。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显示,草酸组较对照组的线粒体膜电位(0.76±0.15与7.84±0.26,P<0.01)明显下降,紫檀芪干预组(10 μmol/L)的线粒体膜电位(2.26±0.27)较草酸组明显上升(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草酸组较对照组的ATF6、DDIT3、GRP78、caspase12和裂解的caspase3/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均P<0.05);紫檀芪干预组(5、10、20 μmol/L)较草酸组的ATF6、DDIT3、GRP78、caspase12、裂解的caspase3/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均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3组ATF6、DDIT3和GRP78的mRNA表达趋势与蛋白质印迹法结果一致。结论紫檀芪可以有效抑制草酸诱导的HK-2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和凋亡。

  • 标签: 草酸 紫檀芪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灌胃给予中药复方的大鼠血清对高糖和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山梨醇含量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mesangialcells,GMC),模型组采用25mmol/L葡萄糖和0.25mg/mlAGEs共培养三周,药物组给予高糖和AGEs的同时采用灌胃给予中药复方的大鼠血清(0.01%,0.1%,1%,5%)进行干预,酶促微量反应法测定肾小球系膜细胞山梨醇含量。结果灌胃给予中药复方后的大鼠血清(0.1%、1%)能显著降低高糖和AGEs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山梨醇含量的升高。结论灌胃给予中药复方后的大鼠血清能显著抑制高糖和AGEs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山梨醇含量的升高。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中药复方 肾小球系膜细胞 山梨醇
  • 简介:目的观察骨关节炎(OA)与正常兔软骨细胞传代后静息膜电位(RMP)的变化。方法采用经典Hulth法,制作兔双腿OA模型。手术后12周,体外酶解分离膝关节软骨细胞,并传代培养。采用qRT-PCR技术,观察对照组和OA组5代软骨细胞(P1~P5)的Ⅱ型胶原(COL2A1)、聚集蛋白聚糖(ACAN)和Ⅰ型胶原(COL1A1)mRNA表达的改变;同时采用膜片钳技术,测定5代细胞的RMP,并初步分析RMP变化机制。方差齐的OA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齐的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对照组和OA组的P1~P3代细胞相似,呈卵圆形或多角形,P4~P5代细胞以成纤维细胞样的梭形为主。与对照组P1代细胞相比,OA组P1代细胞COL2A1和ACAN的mRNA表达减少(t=5.90,P〈0.01;t=3.46,P〈0.05);两组间软骨细胞RM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P〈0.01);电压依赖性氯通道ClC-3(CLCN3)的mRNA表达增加(t=-17.7,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与同组的P1代细胞相比,两组动物的P2~P5代软骨细胞的COL2A1和ACAN的mRNA表达逐渐减少,而COL1A1表达逐渐增多,对照组P1~P3代细胞RMP数值相似,P4代和P5代细胞数值减少(F=47.75,P〈0.01);而OA组前三代细胞RMP数值相似,P4代和P5代细胞数值增加(F=15.41,P〈0.01)。结论OA时软骨细胞RMP降低,可能与氯通道CLCN3的表达升高有关。正常和OA软骨细胞传代后均会发生去分化现象,RMP可以作为描述去分化的指标;正常和OA软骨细胞培养前3代可以保持各自的生物学特性,适合软骨组织再生修复及OA疾病研究使用。

  • 标签: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膜电位 细胞分化 氯化物通道
  • 简介:一、心室晚电位的概念心室晚电位(venlrieularlatepotentials)指发生在心电图上QRS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的延迟的心电活动。利用信息叠加技术(Signal—Add),用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将晚电位记录下来,这种电位即称晚电位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心电活动 QRS波 叠加技术 利用信息 电位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