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毛发毛发是一种经常遇到的微量物证,这种物证通过检验其外表形态和内在结构以及其所含的微量元素等能确定其种属。据记载,第一起以毛发为主要证据的案件,是1847年法国巴黎的德普拉斯丹公爵夫人被杀案,就是利用一根粘在手枪上的人发,提供了侦察范围,

  • 标签: 微量物证 毛发 刑事案件 人发 纤维 微量元素
  • 简介:摘要:先证者 女, 28岁。面部肤色丘疹、结节 23年。皮肤镜:每个丘疹结节表面可见树枝状血管和多个粟粒样囊肿。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肿瘤位于真皮内,由基底细胞组成,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分布,与表皮不连,未见收缩间隙,部分区域见角囊肿。家族五代共 17人有类似病史。诊断为家族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

  • 标签: 毛发上皮瘤 家族性 多发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美前列素(BimP)对小鼠背部重构毛囊毛发生长的影响。方法自1日龄的新生C57BL/6J鼠皮肤分离培养表皮细胞和真皮细胞,用硅胶小室法在Balb/c-nu小鼠背部重构毛囊,术后将18只Balb/c-nu小鼠随机分为BimP组、米诺地尔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2周后在小鼠背部的细胞移植区分别外涂0.03% BimP 100 μl、2%的米诺地尔溶液100 μl和生理盐水100 μl,每天涂药1次,连续2周;观察局部毛发生长情况;取小鼠背部移植区皮肤的新生毛发测量其长度;组织学观察新生毛囊的数目与生长周期;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Wnt家族分泌蛋白3a(Wnt3a)、淋巴细胞增强因子(LEF1)、β-环连蛋白和Frizzled跨膜受体蛋白7(Frizzled7)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毛囊细胞β-环连蛋白的分布与表达。结果BimP组毛干长度高于对照组[(0.57±0.07)比(0.36±0.05) cm,P<0.01],BimP组与米诺地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mP组毛囊细胞Wnt3a (2.73±0.17比1.00±0.14,P<0.01)、LEF1(1.71±0.12比1.00±0.19,P<0.01)、β-环连蛋白(2.37±0.21比1.00±0.11,P<0.01)和Frizzled7(2.62±0.15比1.00±0.18,P<0.01)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Western印迹结果相同,BimP组毛囊细胞Wnt3a (1.44±0.21比1.00±0.13,P<0.05)、LEF1 (1.36±0.15比1.00±0.09,P<0.05)、β-环连蛋白 (1.60±0.13比1.00±0.16,P<0.01)和Frizzled7 (1.52±0.15比1.00±0.21,P<0.05)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染色发现β-环连蛋白在BimP组和米诺地尔组新生毛囊的毛球细胞和皮脂腺细胞强表达,而对照组几乎未见荧光染色存在。结论BimP可通过激活经典Wnt/β-环连蛋白信号通路促进小鼠重构毛囊的毛发生长。

  • 标签: 毛发 贝美前列素 重构毛囊 毛发生长 Wnt/β-环连蛋白信号通路
  • 简介:背景:额部纤维化脱发(FFA)是一种获得性瘢痕性脱发,目前被认为是毛发扁平苔藓(LPP)的一种临床变异。本研究旨在调查FF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比较其与LPP的异同点。方法:从8例FFA患者和8例LPP患者的头皮损害处取活检标本行显微镜检。2例FFA和4例LPP皮损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尽管FFA和LPP患者的临床特征明显不同,但两种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FFA和LPP的普通镜检都显示毛囊峡部及漏斗部炎性淋巴细胞浸润,外毛根鞘存在凋亡细胞,毛囊周围同心圆状纤维变性使毛囊结构毁坏,从而继发瘢痕性脱发。相对LPP而言,FFA显示较少的滤泡性炎症和较多的凋亡细胞。部分LPP患者表皮滤泡间炎性浸润,FFA患者则无此特征。2例FFA患者直接免疫荧光检测阴性,4例LPP患者中2例显示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沉积。结论:FFA较LPP的凋亡细胞增多而炎症轻微,并伴有少量表皮滤泡。尽管作者未找到FFA与LPP间明确的组织病理学差异,但FAA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当有特征性。

  • 标签: 扁平苔藓 临床变异 纤维化 病理学研究 脱发 毛发
  • 简介:摘要毛发性胃石症,尤其是胃肠道巨大毛发性胃石症致肠穿孔极其罕见,现报告1例胃肠道巨大毛发性胃石症致肠穿孔患者的CT表现。患者因左中上腹持续性绞痛2 h入院治疗,CT表现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内见团块影,其内夹杂斑点状气体密度影,周围有液体和气体密度影,且形成独立的气-液平面。于全身麻醉下行胃穿孔修补和腹腔引流术,术后确诊为胃肠道巨大毛发性胃石症致肠穿孔。

  • 标签: 毛发性胃石 肠穿孔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传统纵切片法、横切片法及改良的Ho-Vert切片法对经典型毛发扁平苔藓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皮肤科经典型毛发扁平苔藓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皮肤镜辅助下,头皮皮损标本采用改良Ho-Vert法分别进行横、纵切片,采用单一横、纵切片读片和横、纵切片结合读片,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经典型毛发扁平苔藓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50.0 ± 13.6)岁,平均病程18个月。患者表现为多灶性或融合性斑片状脱发,其他还可见头皮萎缩、毛周角化过度、毛囊开口消失、纤维性白点、轨道征等。在横切片中,所有患者毛囊漏斗部及峡部均可见苔藓样淋巴细胞浸润,均可见毛囊性微瘢痕,7例可显示真表皮界面。而在纵切片中,只有9例观察到毛囊漏斗部及峡部的淋巴细胞苔藓样浸润,4例观察到毛囊性微瘢痕,所有切片均可显示真表皮界面。横、纵切片中组织病理学结果有差异的表现还有毛囊间皮肤界面皮炎改变、毛囊角栓、皮脂腺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皮脂腺萎缩或消失、毛球周围炎性浸润。结合临床表现,通过单一横切片仅有7例可确诊毛发扁平苔藓,单一纵切片仅9例可确诊,结合纵、横切片组织病理表现,21例均可确诊。结论皮肤镜辅助下改良的Ho-Vert标本纵横组合切片处理技术,可多维显示组织病理改变,提高病理诊断效率。

  • 标签: 扁平苔藓 秃发 毛囊 皮肤镜检查 改良Ho-Vert法 毛发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cl-2、CD34在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BCC)和毛发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TE)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两种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确诊的36例BCC和16例TE石蜡包埋标本行Bcl-2、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它们在肿瘤细胞及其周围间质中的表达。结果Bcl-2的表达,36例BCC中有28例肿瘤细胞团弥漫表达Bcl-2(77.8%),16例TE中13例肿瘤细胞团阳性表达(81.3%),其中11例出现肿瘤细胞团外周1~3层细胞阳性表达(68.8%),呈栅栏状排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4的表达,二者瘤细胞团均不表达,16例TE中,只有2例间质细胞表达CD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在BCC和TE中表达模式不同,有助于这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CD34对于鉴别BCC和TE意义不大。

  • 标签: Bcl-2 CD34 基底细胞癌 毛发上皮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对于雄性激素性脱发患者毛发密度和脱发量的影响探索,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雄性激素性脱发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88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44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一致,前者采用米诺地尔治疗,后者则同时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毛发密度和脱发量相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毛发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脱发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毛发密度改善率和治疗后脱发正常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雄性激素性脱发患者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了毛发密度,减少了脱发量。

  • 标签: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雄性激素性脱发 脱发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对于雄性激素性脱发患者毛发密度和脱发量的影响探索,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雄性激素性脱发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88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44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一致,前者采用米诺地尔治疗,后者则同时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毛发密度和脱发量相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毛发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脱发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毛发密度改善率和治疗后脱发正常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雄性激素性脱发患者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了毛发密度,减少了脱发量。

  • 标签: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雄性激素性脱发 脱发量
  • 简介:【摘要】云南作为全国禁毒斗争的前沿阵地,打零收戒工作事关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事关社会大局稳定。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向科技要战斗力,积极推广运用毛发检测等技术,有效提升精准打击、精准管控毒品能力,确保了科技与禁毒工作高度融合、禁毒工作提档升级。本文将把目光聚焦于边疆地区毛发检测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从西双版纳州打零收戒工作实务探究毛发检测技术运用现状,因地制宜优化改进措施,确保毛发检测技术在“边疆”适配,助推毛发检测技术在打零收戒实务中发威发力!

  • 标签: 边疆地区毛发检测现状及其特点,毛发检测,毛发检测技术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雄性5~6周龄C57BL/6J小鼠触须毛的DPC以及1 d龄C57BL/6J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前者第3代细胞稳定表达DPC标志物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碱性磷酸酶(ALP)、β连环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后者原代细胞稳定表达KC标志物角蛋白15。取第8代DPC,用GelMA重新悬浮并接种至Transwell孔板插件底面,光交联后倒置培养,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0(即刻)、3 d GelMA悬滴中DPC聚集情况(聚集成球即仿生毛乳头球),采用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培养3 d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将传统二维培养的原代DPC、第8代DPC以及按前述方法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每组培养3 d的3个样本中DPC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OmicShare Tool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似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对具有特定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同前进行细胞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差异表达基因中抽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8(SOX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26型胶原纤维α1(COL26A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6(Wn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样本数为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DPC生物功能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Wnt10a、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的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9)。取3只5~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将原代DPC、第8代DPC、仿生毛乳头球分别与原代KC以2∶1细胞数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至相应组别裸鼠皮下,每只注射6个区域。注射后2周,取注射区域全厚皮,计数再生毛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生毛囊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结果培养3 d,DPC在GelMA悬滴中由培养0 d的分散状态聚集成仿生毛乳头球,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良好。培养3 d,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比于第8代DPC组,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组内样本间变异程度较低,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组间样本变异程度最低,3组DPC样本超过90%的基因谱数据变异可由第1个和第2个主要成分来解释;Pearson相似性分析显示,组内样本重复性好,原代DPC组和仿生毛乳头球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95,原代DPC组和第8代DPC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72~0.87;3组DPC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42个组间交集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表达模式聚类显示有2种基因表达模式有显著趋势(P<0.05),分别为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共包含411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41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Wnt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P<0.05),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经典Wnt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等GO术语被显著富集(P<0.05)。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基因SOX8、MMP-9、COL26A1、Wnt6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q=15.950、8.854、11.890、11.050,9.851、5.884、7.418、4.870,P<0.01),与测序数据一致。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生物功能标志物FGF7、Wnt10a、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q=11.470、9.795、4.165、9.242、10.970、10.570、8.005,7.472、4.976、3.651、4.784、5.236、6.825、5.214,P<0.05或P<0.01)。注射后2周,第8代DPC组裸鼠无毛发再生,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再生毛发数量相近(q=1.852,P>0.05)且均显著高于第8代DPC组(q=18.980、17.130,P<0.01);第8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仅形成了坏死灶,而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均观察到再生毛囊且毛囊横断切面有黑色素沉着。结论基于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培养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恢复高传代DPC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能力,且其生物特性更加类似于原代DPC,可实现DPC的扩增后特性恢复。

  • 标签: 毛发 聚甲基丙烯酸类 仿生学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毛乳头细胞 悬滴法 毛乳头球
  • 简介:“EdgeEffects(边缘效果)”命令集位于PaintShopPro的“Effects(效果)”菜单.其中包含多种滤镜效果。边缘效果命令经常被使用者忽视,然而它们却是非常有用的命令。这些滤镜可以根据图像的颜色和明度查找图像里的边缘线条并对这些线条应用效果.其中一部分滤镜命令强化边缘线条.而另外一部分命令实际上是丢弃图像大部分内容.只保留边缘线。

  • 标签: Effects PAINT EDGE SHOP 滤镜效果 命令集
  • 简介:虽然使用的场合的确不多,但有时候后期制作人员仍会希望得到一些特殊的画面效果,比如:夜视镜。这期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在EDIUS中快速创建一个逼真的夜视效果

  • 标签: 夜视镜 画面效果 制作人
  • 作者: 陈慧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医师在线》2019年第21期
  • 机构: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山西长治046000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老年患者基础护理效果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期间,从本院抽取100例重症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基础护理方法,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为96.00%,对照组为82.00%,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对重症老年患者进行基础护理,能够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提升。

  • 标签: 基础护理;重症;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在降低患者复发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中45例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另外4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疾病复发率。【结果】A组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后在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评分上显著高于B组患者,患者疾病复发率为%,B组患者复发率为%,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有利于加快患者恢复,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 标签: 老年患者 临床护理 个性化护理
  • 简介:本文从表意效果、交际效果和社会效果三个层面分析了话语效果的构成,认为表意效果是单向性的语词表达发话人思想内容的效果;交际效果是发话人运用针对性的话语策略有效地促使受话人对发话人话语作出发话人所希望的特定理解和反应,,从而实现发话人的交际用意,完成特定交际任务的效果;社会效果是话语行为在追求交际效果的同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效益。这三种效果既有效果追求上的不同侧重,但又同属于一个统一的话语取效过程,相互联系。

  • 标签: 表意效果 交际效果 社会效果 汉语 话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