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河西走廊属于大陆板块内部的活动带,该区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并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较好的地下热水资源赋存的地质构造背景。从该地区的热源、水源及构造条件入手,对地下热水资源的成因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地下热水系统的主要成因类型为中新生代断陷一坳陷盆地传导型和断裂带所控制的深循环对流型。为河西走廊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 标签: 地热资源 地热场 成因 河西走廊
  • 简介: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最后将河西匈奴征服。自此,河西地区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并开拓西域,终西汉之世,汉朝统治者断断续续修筑了河西地区的防御工程。汉代河西地区防御工程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其防御功能随着汉匈关系的变化有所调整。

  • 标签: 西汉 河西地区 防御工程
  • 简介: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均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北魏儒风 河西文化 东渐 历史影响
  • 简介:通过对历代书院发展史的考察特别是河西书院发展史料的整理认为,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各州、府顺应潮流,设立了雍凉书院、甘采书院、酒采书院等书院,这些书院虽然历经战火,数次重修,有的已经没有遗迹,但其在河西乃至甘肃教育史上贡献是值得研究和肯定的,其中某些规章制度、筹资方式对当代教育发展仍然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 标签: 甘肃 河西 书院 教育 历史 资料
  • 简介:河西僧人杨琏真加是元代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声势显赫一时。过去我写过《略论杨琏真加和杨暗普父子》(以下称《略论》),对他的活动有所论述。近年元代佛教史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学习中外学者的论着,有一些体会,愿对上文作一些补充。

  • 标签: 元代 僧人 河西 佛教史 杨琏真加
  • 简介:本文从气象角度,对河西走廊中部苹果梨生产现状、发展可能性及优质气候带进行了分析和肯定。提出了苹果梨适宜优质带在海拔1500—1900米左右的灌溉区。阐述了光能丰富、气候温凉干燥、温差大、积温和降水适宜、光热水匹配、干旱气候下河水灌溉、水分供应充足等是河西中部优质苹果梨的气候优势,并指出春秋霜冻和后期大风是苹果梨生产的不利因素。

  • 标签: 苹果梨 灌溉区 水分供应 河西走廊中部 气候带 座果
  • 简介:地热前兆观测的目的是要解决短临地震预报问题,1990年4月我们在张掖地震危险区选井架设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石英钻孔测温仪,开始了地震前兆观测研究。从现已取得的资料分析,在1990年10月20日景泰—天祝—古浪6.2级地震发生前(8月16日——8月17日),地温值在长趋势连续缓慢下降背景值基础上显示了最大变幅为

  • 标签: 地温场 前兆观测 河西地区 变化形态 浅层地温 测温仪
  • 简介:河西地区与高句丽壁画墓同时受到西域和中原文化影响,但又不尽相同,有着很强烈的地域特色。两地石窟寺及壁画墓的形制、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存在着更接近的文化内涵和相互影响的元素。另外,对这些保存完好的图像资料进行细致的排列对比,许能提供一个合理的、系统的文化传播路线,同时,对研究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河西石窟寺的开凿年代和判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河西石窟 高句丽 壁画墓 佛教艺术
  • 简介:魏晋十六国时期,位于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诸河流域水草丰美,又因其地当丝路孔道,成为汉、匈奴、鲜卑、氐、羌、粟特等从事农、牧、商业的各族民众生活的基本场所。他们在绿洲之上择善处而居,或城或坞,或穹庐草屋,甚或洞窟。但城、坞、穹庐的居住者已不再单一,仅凭居住形式的不同已很难区分居住者的身份,如城内居有胡汉各族官员,高大的穹庐内也可能居住各族酋豪或政府属佐,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民众生存空间中出现的新气象。

  • 标签: 魏晋十六国 河西 民众 生存空间 民族融合
  • 简介:本文以P.2942卷末三件牒状中的多个官称为线索,探讨了唐代宗时期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问题,主要论点包括:其一,"使主""副帅""元帅"三称所指为同一人,即接续杨志烈统领河西军的杨休明,因前任为两镇节度,杨休明及其率领的河西将士遂将他赴伊西庭视为"巡内征兵",但这却触碰了伊西庭留后周逸的权利,杨休明最终于长泉遇害。其二,"河已西副元帅"系周逸的矫诏自称,唐廷并未设置过该职,由这一子虚乌有之称引申的"唐廷构建了河西、北庭、安西三道联防体制"的观点值得商榷。其三,"尚书"与"副帅"并非同一人,而是早已于甘州遇难的杨志烈,他曾主政伊西庭,故周逸谋逆作乱时自然会盗用已逝长官杨志烈名义为自己背书。其四,P.2942卷末状牒之正文中的"留后"单纯指这一职位,其所属"既要留后,任择贤良;所贵当才,便请知事"等语系谓应以贤能之人充任伊西庭留后,而这正揭示了以后两镇分别设立节度使的起因。其五,"行军"为行军司马的简称,系牒状作者自指,其人应为继杨休明之后统领河西军的周鼎,当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危局,以后自己也出任河西节度使并固守敦煌,但最终也死于非命。本文文末亦归纳了唐代宗时期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任职简况。

  • 标签: P.2942 唐代宗时期 河西 伊西北庭 节度使
  • 简介:摘要: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援助。因敌情变化,宁夏战役计划无法实施,中央命名渡河部队成立西路军,除继续执行“打通国际路线”,又赋予其建立河西根据地的使命。

  • 标签: 西路军 使命 河西走廊 根据地
  • 简介: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并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甘肃河西地区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地域特点、运行机制、主体动力、主体参与程度、主体认知程度、经济保障、法制保障、安全保障、农民参与的动机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来探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 标签: 甘肃河西地区 新农村建设 文化建设 途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1-09
  • 简介:但历代传世文献对一些基层的机构多有缺失.通过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对唐代在河西设置的镇、守捉、戍、烽作一钩沉补阙,----通过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河西边防组织<,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 标签: 吐鲁番文书 唐代河西 敦煌吐鲁番
  • 简介: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具有坚实的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发展生态旅游是该区发展旅游业的必然选择。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应着力开发民俗风情游、宗教朝觐游、森林草原生态游、雪山冰川探险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等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并采取多种环保措施。

  • 标签: 河西少数民族地区 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旅游产品 发展战略与对策
  • 简介:梳理河西走廊出土的汉至魏晋时期的伏羲女娲画像,比较它们的异同。发源干天水的伏羲女娲文化顺着丝绸之路往西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伏羲女娲图案各不相同的情况,表现出大众对道教阴阳五行等思想认识的神化,同时也是希望借由道教的神仙满足人们到达逍遥极乐生活的向往,最终把这些认识付诸于图像之中。

  • 标签: 河西走廊 伏羲 女娲 道教
  • 简介:新教育有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新教育从一开始就把“行动”放在了旗帜上,当今最缺少的正是“行动家”。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也深深觉得,行动、实践才是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需要重点实现的。

  • 标签: 信息技术教师 学生信息素养 小学 信息技术课堂 河西 书香校园
  • 简介:《平天仙姑宝卷》系据临泽县板桥镇一代民间宗教平天仙姑的传说和神异事迹编辑而成,它是河西地区为数不多的土生土长的宝卷之一。《平天仙姑宝卷》曲折地反映了明代河西地区的历史和风土民情,尤其是《宝卷》中的"仙姑近代显应分第十九"讲述了近代以来仙姑显灵之事,总共有五件事,这五件事情均以明代后期河西历史为依据,其中讲到的人物和事件除了仙姑神异事迹外,基本上都是真人和真事,更是直接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历史,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 标签: 《平天仙姑宝卷》 河西地区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