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肝素抗凝血浆和血清生化指标采用干化学法检测的结果。方法 从2020年1月~12月在我院行生化检查的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常规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将肝素抗凝血浆标本作为观察组,均采用干化学法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清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钾离子、谷氨酰转肽酶、血清脂肪酶、α-羟丁酸脱氢酶、钙共13项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经临床可接受分析发现,13项指标中有10项肝素抗凝血浆检测结果是临床可接受的,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的肝素抗凝血浆检测结果和临床一致性差。结论 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肝素抗凝血浆的大部分检测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急诊患者可选择此种方法进行生化检测,但注意需要重建对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的参考范围,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 标签: 肝素抗凝血浆 血清生化指标 干化学法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人工肝血浆置换诊治50名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成效,评测使用终末期肝脏模型(MELD)评分对肝衰竭的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名使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诊治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判其临床诊疗成效。并且对50名肝衰竭患者进行MELD评分分组,对其临床结果进行观察。结果:血浆置换之后的ALT、AST、TBIL的指标值都比诊治前显著降低,(P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 人工肝 临床诊疗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miR-151a在狼疮性肾炎(LN)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82例LN的儿童设为LN组,其中Ⅱ型13例、Ⅲ型17例、Ⅳ型32例、Ⅴ型15例、Ⅵ型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将82例LN患儿分为LN稳定组(n=30,SLEDAI评分<10分)和LN活动组(n=52,SLEDAI评分≥10分)。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LN患儿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与抗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LN活动组和LN稳定组的血沉(ESR)、血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LN活动组和LN稳定组的补体C3、C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N组、LN活动组、LN稳定组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63±0.10 vs.1.78±0.61,P<0.01),且LN活动组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LN稳定组(0.46±0.07 vs.0.92±0.18,P<0.01)。LN活动组抗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均明显高于LN稳定组[(315.26±76.28)IU/mL vs.(246.35±55.38)IU/mL,(14.85±4.90)分vs.(8.30±2.40)分,P<0.01]。LN患儿Ⅴ~Ⅵ型组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Ⅱ~Ⅲ型和Ⅳ型患儿(0.32±0.06 vs.1.05±0.24 vs.0.71±0.15,P<0.01),而Ⅴ~Ⅵ型组抗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均明显高于Ⅱ~Ⅲ型和Ⅳ型患儿(P<0.01)。相关分析显示,LN患儿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与抗dsDNA抗体和SLEDAI评分均呈负相关(r=-0.617、-0.705,P<0.001)。结论LN患儿血浆miR-151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其低表达与疾病活动度及LN分型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LN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狼疮肾炎 儿童 微RNAs 血浆
  • 简介:摘要卫生行业标准《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WS/T 359—2011》对凝血试验血液标本采集器具、抗凝剂、信息确认、标本采集、运送、接收及处理等方面做了规范,近十年来有效提高了凝血检验前的质量。为了进一步保证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推动该标准在国内尤其是市、县及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理解与应用,本文对该标准的条款进行了解读,包括采血器具选择及抗凝剂浓度、检验前标本申请单与标签信息确认、标本采集程序与注意事项、标本的运送、接收、处理与保存等,并结合国际其他相关指南以及笔者在检验实践中应用标准的体会进行阐述。

  • 标签: 凝血试验 分析前 行业标准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的短期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住院患者20例(40个膝关节),依据Kellgren-Lawrence(K-L)分类方法分为2~4级,给予PRP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于第0天及第3、6、12周使用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状况。结果20例患者中男3例,女17例,年龄(53.60±9.12)岁,体质指数(27.4±8.62)kg/m2。20例患者双膝关节受累,40膝中K-L 2级14膝,K-L 3~4级26膝。第12周静息、活动VAS评分低于第0天的相应值(P<0.05),K-L 2级患者的第0天和第3周静息、活动VAS评分低于第3~4级(P<0.05)。结论PRP注射在12周内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慢性疼痛有明显改善作用。

  • 标签: 关节炎 慢性疼痛 富血小板血浆
  • 简介:摘要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炎、消化道症状和紫癜性肾炎(HSPN)等,肾受累轻重是决定儿童HSP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测定血清中正五聚蛋白3(PTX3)可早期诊断HSPN和预测肾损伤。现对PTX3的来源、基因及蛋白质结构、功能及其与HSP的潜在关系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HSPN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正五聚蛋白3 肾脏早期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联合ECMO治疗重症暴发性心肌炎的护理体会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应用整体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0.0%,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研究组不良反应总会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7%,研究组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显著好于对照组,研究组干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SD、LVEF、E/A、LVEDD、6-MWT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SD、LVEDD水平较治疗前下降,E/A、LVEF、6-MWT水平较治疗前上升;研究组LVESD、LVEDD水平下降水平及E/A、LVEF、6-MWT上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FABP、PTX-3、NT-proBNP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且研究组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理功能(PF)、总体健康感(GH)、心理健康(MH)、生理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RP)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PF、GH、MH、RP得分都出现了上升,对照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经血浆置换疗法联合ECMO治疗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整体护理方式效果显著。

  • 标签: 血浆置换疗法 ECMO 重症暴发性心肌炎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血浆蛋白质组学方法建立诊断模型,探索诊断和识别肾移植临床几乎耐受的新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43例受试者血浆样本。分为临床几乎耐受组(18例)、排斥反应组(12例)以及健康对照组(13例)。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对血浆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使用Biomarker Wizard及Biomarker Patterns软件筛选差异质谱峰,建立诊断模型。通过检索SWISS-PROT及TrEMBL数据库,对模型节点质谱峰进行鉴定。结果获得差异蛋白质谱峰21个(P<0.05)。建立由M2 565.15、M1 966.28、M6 674.78、M1 103.27,M1 716.69、M1 966.28五个质谱峰构成的诊断模型。模型诊断临床几乎耐受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0%、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模型节点质谱峰的生物信息学鉴定结果为:B型利钠肽(ANFB)、黑色素浓集激素(MCH)、三叶因子1(TFF1)、强啡肽原(PDYN)、蛋白酶体激活亚3(PSME3)。结论通过血浆蛋白质组学方法建立诊断模型能够有效识别肾移植临床几乎耐受者。

  • 标签: 肾移植 免疫耐受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B型脑钠肽检测在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收治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患者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肺心病患者67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体检健康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针对三组患者实施血浆B型脑钠肽、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对比患者相关监测质保,根据HYHA标准实施心功能分级,对比血浆B型脑钠肽指标变化。结果:根据调查,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患者的血浆B型脑钠肽指标明显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肺心病和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较大且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同时患者的血浆B型脑钠肽指标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呈正相关,与动脉血氧分压指标呈负相关。II型~IV型肺心病患者的血浆B型脑钠肽浓度随着心功能等级的升高而升高。结论:血浆B型脑钠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肺心病的病理过程有密切关系,因此成为了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肺心病患者心功能水平和病情危重情况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血浆B型脑钠肽 肺源性心脏病 检测手段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采用HPLC-DAD快速有效地测定患者血浆中亚胺培南的浓度,为感染性休克患者调整剂量提供依据。方法:前处理采用6%高氯酸-乙腈(1:1)沉淀萃取,采用 OMNI Zinger C18色谱柱;柱温:30℃,流动相:甲醇-10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9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95nm,进样量:20 μL;二极管阵列检测。内标法定量,5-溴脲嘧啶为内标。 结果:亚胺培南在 0.5~100mg/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定量限为0.5mg/L;相对回收率为88.17~94.22%,绝对回收率为78.35~85.27%;日内和日间RSD均

  • 标签: 亚胺培南 血浆 血药浓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 感染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BNP在急性心肌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核心思路。方法:选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关节镜下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新鲜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4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ACL胫骨新鲜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关节镜下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膝关节功能指标,并采用随机行走模型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对比独立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骨愈合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8.41±7.65) min、(11.93±3.24) d、(6.37±1.85) d、(23.65±2.28)周、2.78%(1/36),对照组分别为(55.37±8.62) min、(13.45±2.96) d、(8.16±2.08) d、(25.79±2.46)周、22.22%(8/36),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分别为(85.27±5.28)分、(85.43±1.74)分、(6.65±1.41)分、(108.45±5.79)°、(1.12±0.65) mm,对照组分别为(79.73±4.69)分、(80.37±1.59)分、(5.72±1.31)分、(97.58±5.42)°、(2.24±0.72) mm,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行走模型评价实验组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节镜下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指标,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较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缝线 胫骨骨折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海马及血浆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180~2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生理盐水组(NS组)、切口痛组(P组)、吗啡混合芬太尼组(MF组)和吗啡混合芬太尼+切口痛组(MFP组)。P组和MFP组制备切口痛模型。造模前20 min时,MF组和MFP组鞘内注射吗啡5 μg/kg和芬太尼0.25 μg/kg的混合液50 μl,NS组和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0 μl。于造模前24 h(T0)、造模后1、6、24、48和72 h(T1~5)时,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于T0,T2,T3和T5时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和下腔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和血浆IFN-γ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P组T1~5时MWT降低、TWL缩短,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MF组T1~3时MWT升高、TWL延长,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MF组和MFP组T2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P<0.05);与P组比较,MF组和MFP组T1~5时MWT升高、TWL延长,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与MF组比较,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T2,3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4组各时点海马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可提高切口痛大鼠血浆IFN-γ浓度,改善外周免疫抑制。

  • 标签: 吗啡 芬太尼 注射,脊髓 疼痛,手术后 干扰素-γ
  • 简介:摘要自体脂肪移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存活率低。联合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可作为提高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策略之一,其可能通过促进移植脂肪的血管化、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调节炎症等机制促进脂肪存活。学者们开展了PRP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的多项临床应用研究,其中许多研究表明PRP可促进血管生成、提高脂肪移植物保留率等,但其疗效仍存争议。该文介绍了自体脂肪移植概况以及PRP的作用机制,着重对PRP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试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旨在为提高PRP在自体脂肪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脂肪组织 自体移植物 富血小板血浆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到目前为止,针对2019-nCoV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和安全有效的疫苗仍在研发中,因此迫切需要为COVID-19的治疗寻找替代策略。感染性疾病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Convalescent plasma,CP),特别是含有高滴度中和抗体的CP,被应用于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重大感染性疾病,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COVID-19康复者CP是治疗重症和危重症2019-nCoV感染者的一项有意义的举措,但其潜在的风险仍待研究。本文就COVID-19康复者CP临床治疗的机制、采集要点、临床应用情况及潜在的益处和风险进行综述,为精准应用COVID-19康复者CP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恢复期血浆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到目前为止,针对2019-nCoV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和安全有效的疫苗仍在研发中,因此迫切需要为COVID-19的治疗寻找替代策略。感染性疾病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Convalescent plasma,CP),特别是含有高滴度中和抗体的CP,被应用于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重大感染性疾病,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COVID-19康复者CP是治疗重症和危重症2019-nCoV感染者的一项有意义的举措,但其潜在的风险仍待研究。本文就COVID-19康复者CP临床治疗的机制、采集要点、临床应用情况及潜在的益处和风险进行综述,为精准应用COVID-19康复者CP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恢复期血浆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兔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及视网膜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成年新西兰白兔40只,构建兔右眼视神经钳夹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PRP组,每组12只,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另取12只健康未造模兔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兔自体血制备PRP,造模后每隔1 d分别在PRP组和生理盐水组实验眼球后近视神经损伤处注射20 μl PRP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共注射10次。正常对照组实验兔不做注射干预。分别在造模后30 d和60 d过量麻醉法处死各组3只实验兔,摘取右侧眼球和视神经,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形态学变化,并计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比较凋亡蛋白家族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神经和视网膜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PRP组造模后30 d和60 d时RNFL厚度值分别为(6.60±1.16)和(6.89±1.21)μm,均大于模型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4.80±0.43)和(2.18±0.2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P组造模后30 d和60 d时RGCs数量分别为(13.00±1.00)/视野和(20.00±2.65)/视野,均多于模型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6.33±0.58)和(10.33±1.53)/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P组造模后60 d时的RGCs数量较造模后30 d时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0 d和60 d,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视网膜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PRP组,PRP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A值均较模型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视网膜和视神经中BDNF和Gap-43的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增高,PRP组造模后60 d时各组织中BDNF和Gap-4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造模后30 d时水平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RP可有效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凋亡及视网膜的继发性损伤,促进RGCs抗凋亡作用,从而减缓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的视网膜和视神经损伤,同时通过上调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视神经和视网膜的修复。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生长相关蛋白-4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ET-1)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性猝死(SCD)、心衰再住院及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心衰患者220例。按照基线血浆大ET-1水平三分位点分为3组:第1组(T1,<0.4 pmol/L,n=73)、第2组(T2,0.4~0.8 pmol/L,n=73)和第3组(T3,>0.8 pmol/L,n=74)。主要研究终点是SCD或室性心律失常(VA)。次要研究终点是心衰再住院,以及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联合终点。结果随访(25.1±14.3)个月,34例患者(34/220,15.5%)发生SCD或VA,98例患者(98/220,44.6%)发生心衰再住院,98例患者(98/220,44.6%)发生全因死亡84例(84/220,38.2%)或心脏移植14例(14/220,6.4%)。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以T1作为参照组,T2和T3水平的血浆大ET-1是SCD/VA(HR=3.207,95%CI 1.115~9.233,P=0.031,T2对T1;HR=3.598,95%CI 1.146~11.300,P=0.028,T3对T1)、心衰再住院(HR=1.707,95%CI 1.001~2.912,P=0.049,T2对T1;HR=2.666,95%CI 1.507~4.715,P=0.001,T3对T1)以及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联合终点(HR=1.964,95%CI 1.021~3.780,P=0.043,T2对T1;HR=3.853,95%CI 2.007~7.398,P<0.001,T3对T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大ET-1水平对于SCD、心衰再住院及全因死亡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血浆大ET-1可作为心衰患者SCD风险及心衰预后的危险分层因子。

  • 标签: 心力衰竭 大内皮素-1 心脏性猝死 心力衰竭再住院 全因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人基因表达谱芯片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筛选、识别职业性汞暴露人群血浆差异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选择江苏省某水银温度计工厂291名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作为调查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6名工人进行成组匹配后,将其中60人分为高浓度汞暴露组(高暴露组)和低浓度汞暴露组(低暴露组),每组30人。用基因表达谱芯片(芯片初步筛选阶段)对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各10例)血浆总RNA样本进行检测,筛选变化倍数>2倍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DAVID和Metascape在线工具对DEGs进行基因功能聚类、通路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而后对关键DEGs(荧光定量PCR验证阶段)在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各20例)中进行荧光定量PCR测定,验证其表达量变化。结果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共有269个DEGs(上调203个,下调66个);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涉及前脑发育、胶质细胞命运决定等细胞生物学过程和PID NF-κB、PTEN等信号通路。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与低暴露组相比,NFE2L1、SOX8、SOX6和RNF2基因在高暴露组表达明显下调(下调倍数分别为2.10、11.52、2.19和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性高浓度汞暴露人群中,血浆NFE2L1、SOX8、SOX6和RNF2基因表达发生明显改变,PTEN信号通路和神经胶质细胞命运决定生物学过程可能与汞暴露致机体损伤密切相关。

  • 标签: 基因表达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血浆 芯片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浆microRNA(miRNA)差异表达谱,探讨miRNA作为T2DM诊疗靶标的可能性。方法采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T2DM患者血浆中miRNA差异表达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进行验证,对目标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T2DM患者血浆中122个miRNAs呈差异表达(FC>2,P<0.05),经多源交集筛选得到差异表达miRNAs 14个,其中上调5个,下调9个。RT-qPCR结果显示,血浆中hsa-miR-185-5p及hsa-miR-328-5p在病例组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这些miRNAs可能通过胰岛素分泌及PI3K-AKT信号通路途径参与T2DM发生发展过程。结论T2DM患者血浆中hsa-miR-185-5p及hsa-miR-328-5p呈差异表达,可能与T2DM发病密切相关。

  • 标签: microRNA 2型糖尿病 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