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住院患儿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型、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临床培养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148株,应用乳胶凝集法进行荚膜血清分型,PCR法检测荚膜基因。E-test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χ2检验进行耐药率的比较。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表型,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TEM-1和ROB-1的携带情况。结果148株流感嗜血杆菌荚膜血清分型均为不可分型,未扩增出荚膜基因。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8.9%(102/148株)、40.5%(60/148株)、53.4%(79/148株)和56.1%(83/148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最高,达91.9%(136/148株)。分离株对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100.0%(148/148株)敏感。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占64.8%(96/148株),基因型均为TEM-1。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χ2=123.222,27.973,70.273,均P<0.01)。结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是当前儿童临床感染分离株的主要型别。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主要耐药机制为携带TEM-1基因。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对流感嗜血杆菌保持着高度抗菌活性。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儿童 血清型 β-内酰胺酶 耐药基因
  •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某儿童医院住院肺炎患儿呼吸道标本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经验性治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住院的肺炎患儿送检呼吸道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674例住院肺炎患儿共送检2431份呼吸道标本,其中培养阳性标本共计1082份,阳性率为44.51%,检出非重复病原菌932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40株(25.76%),革兰阴性杆菌594株(63.73%),真菌85株(9.12%),革兰阴性球菌13株(1.39%)。年龄分组中,1~3岁组患儿呼吸道标本的阳性检出率(54.47%)最高;就诊科室中,呼吸科的阳性检出率最高(57.35%)。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保持高敏感率;而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碳青霉烯类药物保持较高的敏感率,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唑保持较高的敏感率。结论:该院肺炎患儿的呼吸道标本分离菌,总体上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构成比最高的单种病原菌,1~3岁儿童是阳性检出率最高的一个群体。定期对肺炎患儿呼吸道标本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有助于及时掌握本地区儿童肺炎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及耐药规律,从而制定最佳的经验治疗方案。

  • 标签: 耐药率 肺炎 病原菌 抗菌药物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策对儿科住院患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儿科患儿护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儿科两个疗区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6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将装修后疗区48例患儿分为试验组,将未装修疗区患儿分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儿童心理焦虑评分显著较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心理焦虑状况,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心理状况
  • 简介:我国危重烧伤治疗的成功率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但我们也注意到,每年的住院烧伤患者特别是小儿烧伤住院患者数并没有下降趋势。小儿烧伤是小儿伤害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烧伤康复的长期性和许多医疗保险不能覆盖高额康复费用,致患儿家庭多长期经济困难,加之烧伤后疤痕影响功能和外观。对患儿以后生活、就学、工作造成困难,对患儿造成生理和心理创伤。

  • 标签: 烧伤患儿 住院患者 流行病学分析 不同年龄 小儿烧伤 烧伤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先天性脊柱侧弯静脉输液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100例住院先天性脊柱侧弯输液患儿家属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患儿家属心理需求主要有希望静脉穿刺技术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好、希望24小时有医护在身旁、饮食方面的指导、能得到舒适的就医环境和了解药物作用及其副作用,均占88.8%以上。结论护理人员应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以便患者很好的的配合治疗,从而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 标签: 住院处 先天性脊柱侧弯 患儿及家属 心理
  • 简介:分析某院住院患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采用天地人微生物自动检测与分析系统对3848份住院患儿血标本进行培养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共分离病原菌262株(6.81%),其中革兰阳性(G^+)菌占73.28%,革兰阴性(G^-)菌占23.66%,假丝酵母菌属占3.05%;G^+菌前3位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肠球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G菌前3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G^+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青霉素86.41%耐药,对红霉素77.17%耐药;主要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普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92%、15.59%、23.53%。G^-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较常见,其中大肠埃希菌产酶株检出率为77.78%,肺炎克雷伯菌为88.89%。

  • 标签: 儿童 血流感染 病原菌 抗药性 微生物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图画宣传册对3~6岁住院患儿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3~6岁住院患儿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发放图画宣传册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的医疗护理依从性、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对健康教育方案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知识态度行为能力评分。结果:试验组总有效配合率为88.0%(132/1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3%(77/1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15,P=0.000);试验组总知晓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4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89,P=0.001);试验组总满意为96.7%,高于对照组的6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11,P=0.001);干预后,两组患儿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的就医治疗过程中,给予患儿发放图画宣传册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吸引患儿注意力,增大患儿的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患儿的医疗护理依从性以及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增强患儿知识态度行为能力,促进患儿康复。

  • 标签: 图画宣传册 健康教育 临床效果 住院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哮喘住院患儿应用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0例小儿哮喘住院患儿,按护理模式的不同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干预,观察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小儿 哮喘 住院 生活质量 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对PICU住院患儿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跨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AA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02/2020-08月在某院儿科住院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有无AAD将患儿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可能引起患儿AAD的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纳入的231例儿科住院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共有58例(25.11%)患儿出现AA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0.685,95%CI:0.480~0.979)为儿科住院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AAD的保护性因素;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天(OR=1.435,95%CI:1.018~2.022)、二联用药(OR=1.468,95%CI:1.036~2.081),三联用药(OR=1.379,95%CI:1.021~1.861)、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1.505,95%CI:1.096~2.068)及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OR=1.429,95%CI:1.018~2.006)为危险因素(P

  • 标签: 住院患儿 抗生素 相关性腹泻 影响因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应用于小儿肺炎患儿护理干预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2月-2023年2月,将74名小儿肺炎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疗效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更高的治疗有效率(P

  • 标签: 优质护理 小儿肺炎 住院时间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有陪病房患儿腕带佩戴规范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爱心圈”,检查2017年3月—5月住院患儿的腕带佩戴情况,作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2017年8月—10月住院患儿作为实验组,采取措施并不断改进,就腕带佩戴规范率进行活动前后比较,评价效果。结果活动前后住院患儿腕带佩戴规范率由72.60%上升至9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住院患儿腕带佩戴规范率,同时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更提升了团队凝聚力。

  • 标签: 品管圈 腕带 儿科
  • 简介:目的:探讨LEEP术(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疾病的手术指症,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的宫颈疾病患者200例使用LEEP刀治疗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99%,并发症发生率15%,手术平均时间10分钟平均出血量20ml。结论:LEEP刀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微创的治疗宫颈病变的方法。

  • 标签: LEEP术(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不同型别腺病毒感染临床特征,明确腺病毒分型的临床必要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9 022例次患儿呼吸道标本,经直接免疫荧光(DFA)和(或)核酸检测确定为腺病毒阳性者进行五邻体、六邻体及纤维蛋白基因扩增并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区分腺病毒型别。收集并分析腺病毒主要型别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等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U检验、χ²检验进行型别间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9 022例次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腺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34%(392例次),成功分型205例,其中男131例、女74例,年龄22.6(6.7,52.5)月龄,3型腺病毒阳性102例(49.76%),7型86例(41.95%),1、2、4、6、14、21型共17例。7型与3型腺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特征比较,在出现喘息[10例(11.63%)比25例(24.51%)]、白细胞计数>15×109/L[4例(4.65%)比14例(13.73%)]、白细胞计数<5×109/L[26例(30.23%)比11例(10.78%)]、降钙素原水平>0.5 mg/L[43例(50.00%)比29例(28.43%)]、多肺叶浸润[45例(52.33%)比38例(37.25%)]、胸腔积液[23例(26.74%)比10例(9.80%)]、危重症腺病毒肺炎[7例(8.14%)比2例(1.96%)]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11、4.44、11.16、9.19、4.30、9.25、3.91,P=0.024、0.035、0.001、0.002、0.038、0.002、0.048);住院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1(8,15)比7(5,13)d,Z=3.73,P<0.001]。结论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腺病毒感染以3、7型为主要型别。与3型感染比较,7型感染炎症反应更明显,肺部症状更重,住院时间更长,区分腺病毒型别具有临床必要性。

  • 标签: 儿童 呼吸道感染 人腺病毒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检出情况、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0 51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病史及鼻咽分泌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RV。结果HRV总检出阳性率为14.2%(1 493/10 514),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6,P=0.157);2013年至2019年HRV各年检出率分别为9.7%、14.6%、19.1%、18.6%、18.1%、11.0%、11.4%,HRV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80,P<0.001);HRV全年散发,具有明显季节性,以夏秋两季检出率最高(6月~11月),其次为春季,冬季最低;28 d~6月龄、~2岁、~7岁、>7岁组HRV检出率分别为14.2%、15.5%、13.5%、9.8%,各年龄段HR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24,P<0.001);2岁以下儿童HRV阳性检出率较高(χ2=7.711,P=0.005)。HRV引起呼吸道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以支气管肺炎为主(68.9%),其次为支气管炎(13.2%),混合其他病毒感染比HRV单一感染更易出现喘息及肺部啰音(χ2=9.483、10.821,P=0.024、0.013),混合支原体感染比HRV单一感染更易出现发热及大叶性肺炎(χ2=51.585、96.060,P均<0.001);57.8%患儿白细胞升高,CRP增高者(CRP>15 mg/ml)占15.6%,白细胞、CRP增高在2岁以下儿童更为明显(χ2=26.097、55.973,P均<0.001)。结论HRV是近七年来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重要病原之一,全年均可发生,流行高峰在夏秋季,2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患儿临床症状更重。

  • 标签: 儿童 鼻病毒 呼吸道感染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与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1年1月31日出院病历及医师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148例,发生医院感染67例,医院感染率为5.84%,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69%,一联用药为65.23%、二联用药为27.23%、三联用药为6.35%;病原学送检率为74.90%。结论消化科及神经康复科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尚存不足,应及时加强对医院感染率高的重点科室的监控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 抗生素使用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的感受与其医学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的感受与其医学应对方式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患儿家长 感受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住院期间发生的安全隐患,探讨临床护理应对措施。方法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例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住院期间发生的安全隐患,并整理讨论相对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结果我院住院治疗的14例患儿其主要发生的不安全隐患有跌倒/坠床、烫伤、用药错误、走失等,其中跌倒/坠床占57.14%(8/14),烫伤占21.43%(3/14),用药错误占14.29%(2/14),走失占7.14%(1/14)上述致伤原因与患儿住院环境、监护人安全防范意识和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有关。结论提高监护人对儿童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利用各种方法可有效预防儿童住院期间发生不安全隐患事件,还可以通过护理措施干预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加速患儿康复。

  • 标签: 儿童 防跌倒/坠床 防烫伤 护理应对措施 不安全隐患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病原体检测,探讨ALRI的临床特点、病原体分布与患儿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457例ALRI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在1457例标本中,检出细菌阳性率19.0%,病毒阳性率17.6%,肺炎支原体病原阳性率14.6%。各年龄组细菌及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儿童ALRI以革兰阴性菌及RSV感染为主,年龄越小发病率及混合感染率越高;大于3岁的儿童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

  • 标签: 病原学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温州地区住院患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况及血清标志物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5215例温州地区住院患儿,按年龄将患儿分为〈28d、28~d、6~月龄、1~岁、3~岁、7~14岁6个组,采用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CLIA)定量检测血清HCMVIgM/IgG抗体浓度,并对各年龄段HCMVIgM/IgG的阳性检出率及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5215例住院患儿HCMVIgM阳性检出率为14.38%(750/5215),HCMVIgG阳性检出率为82.45%(4300/5215),HCMVIgM和HCMVIgG同时为阳性12.98%(677/5215);HCMVIgM阳性检出率以〈28d组最低(1.06%,P〈0.01),28~d组最高(21.48%,P〈0.01);HCMVIgG阳性检出率以〈28d和7~14岁两组高(分别为98.77%和86.54%,P均〈0.01);HCMVIgM阳性浓度在6个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降低趋势(P=0.02);HCMVIgG阳性浓度以28~d组最低(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P〈0.01)。750例HCMVIgM阳性的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34.80%(261/750),其中肺炎占16.93%(127/750)。结论温州地区住院患儿HCMV感染率高,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不同年龄组间患儿HCMV感染率及抗体浓度不同。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HCMV) 化学发光法 温州地区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