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玛格丽·德拉布尔在小说《冰封岁月》中首次也是迄今最后一次选择一位中年男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中大量的文学引用和格言名句形成表层文本和深层文本的张力,小说外的作者以主导的男性声音和未被识别的无性别声音表露自己的权威作者性。

  • 标签: 《冰封岁月》 作者性 深层文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其"9·11小说定义之作"《坠落的人》中,美国文坛名宿德里将"9·11"恐怖袭击阐释为对男主人公男性气概的阉割,并推而广之认为是对整个美利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阉割去势。本文认为,通过表征男主人公所受创伤,小说有效地回应了恐怖主义给美国男性身份认同与男子气概建构带来的危机。以德里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颠覆男性气概神话的书写作为一种文学范式,为"9·11"叙事提供了新的维度,使得危机时期的美国文学界免于简单英雄叙事的泛滥。

  • 标签: “9·11事件” 男性气概 反叙事 《坠落的人》
  • 简介: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语篇,总统竞选辩论在美国大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研究视角对2016年9月26日朗普与希拉里的首场总统竞选电视辩论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发现竞选辩论中介入资源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探讨朗普与希拉里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不同的人际意义以实现自己在大选中胜出的目的,进而揭示朗普与希拉里在总统竞选辩论中的语言风格特点。研究发现朗普在面对质疑时,反驳态度更为坚定,言辞中展示了高度的自我认同,语言特点属于进攻型。相比而言,希拉里的辩论言辞更加缓和,属于防护型。

  • 标签: 介入资源 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 人际意义 语言特点
  • 简介:本文意欲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弗罗斯的乡村观,将其置于生态批评思想里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考察,即阿卡迪亚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旨在说明弗罗斯的乡村观兼具两种模式的特点,彰显了二者的缺点,是客观的、成熟的,同时也是矛盾的乡村观。它的矛盾预示了乡村的困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乡村 人与自然 生态批评 阿卡迪亚模式 帝国主义模式 矛盾性
  • 简介: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为理论框架,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方面对朗普参选演讲进行分析,探究其中与美国民众政治诉求的契合点,进而分析当下美国民众不理智的政治诉求。

  • 标签: 特朗普 参选演讲 评价理论
  • 简介:文化标出性理论将传统的文化二元对立分解为"正项-中项-异项"的三元关系,以此描述文化的动态变化。这一三元关系与皮尔斯的三分范畴观相对应,并且,中项作为区分正项与异项的边界,具有符号域中边界的多语性。这证明了文化标出性理论是对话主义本体的:中项和正项、异项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范式体现了文化标出性理论的多元性与先进性。

  • 标签: 中项 标出性 对话 皮尔斯 洛特曼
  • 简介: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基础上,以朗普在华盛顿的演讲为例,从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隐喻象似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象似性原则在政治演讲中的运用及取得的文体效果。该文分析的结果表明,政治演讲的语言形式主要以内容为依托,在该基础上,各种象似性原则的恰当使用可以给政治演讲带来正面的文体效果,起到增强演讲的表现力和鼓动性的作用。

  • 标签: 象似性原则 政治演讲 文体效果
  • 简介:曼以文化文本的空间共性为基础,提出了文化模型的构建,并认为艺术文本是对各种类型文化模型的完美模拟。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对希什金长篇小说《爱神草》中的文化模型进行解析,能够让读者更为深入地理解该作品中关于爱与永恒的主题思想。同时,这种文本解析方法对阅读和理解其他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也颇有裨益。

  • 标签: 文化模型 空间 洛特曼 希什金
  • 简介:就学界的长期使用习惯而言,“符号学”有两个可以与之对应的英文单词词:semiotics和semiology。学界对于这两个名称是否有区别,存在争议。特伦斯·霍克斯(TerenceHawkes)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一书中指出,semiology和semiotics两个词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前者来源于索绪尔,

  • 标签: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自然 指南 利奇 科布 保罗
  • 简介:作者:RosalindGill书名:GenderandtheMedia出版社:PolityPress出版时间:2007年ISBN:0745612733性别研究理论方法和途径很多,从批评理论到文化研究,从结构分析到民族志观察,从形象分析到阅听人研究,从文本分析到行动研究,从质性研究到量化研究,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到后殖民主义,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运用的理论方法都在这里各有其领地。

  • 标签: 性别研究 大众传媒 女性主义 符号化 后结构主义 罗萨
  • 简介:建筑是否会发出声音?《建筑的声音:聆听老建筑》一书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建筑是有声音的,并且值得聆听——无论是一座废弃的大教堂、一家以前的妓院、一幢雄伟的房子,还是一家皇家邮局分拣处,透过作者的耳朵,都重新呈现出了它们各自的声音。

  • 标签: 建筑 声音 基亚 萨斯 大卫 叙述
  • 简介:苏联科学院1980年编纂出版的《俄语语法》(下称《80年语法》),是1983年传入我国的。与全书一样,其中《音位学》部分立即引起了我国读者的注意。作者德米连科(С.Н.Дмит—ренко)同时也是《现代俄罗斯规范语语法》(下称《70年语法》)中《音位学概述》部分的主笔。对比一下前后十年的两部著作,不难看出:《音位学概述》部分的内容,基本取自阿瓦涅索夫(Р.И.Аванесов)1956年的《现代俄罗斯规范语语音学》一书,其中包括从生理声学角度阐述

  • 标签: 音学 理论剖析 生理声学 苏联科学院 阿瓦 编纂出版
  • 简介:在研究外语学习的有关文献中,人们对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过渡语、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及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颇为关注,也颇有收获。许多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理论层出不穷,各有千秋。然而,总结和探讨成人外语学习失败的根本归因的理论似显冷清和匮乏。本文着重介绍罗伯特·布莱乌

  • 标签: 成人外语学习 普遍语法 根本性 儿童语言习得 认知系统 假设
  • 简介:互文性理论是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和可用之于实证分析的文本理论。2012年,继1966年首推互文性理论四十六年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复旦大学开设系列讲座演绎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演变。第一讲“主体与语言: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内容博大精深,浓缩了互文性理论的基本阐释,兼容了互文体系的核心概念。本文选取了讲座展示的、过去学界不予重视的四个方面来读解:可视为克氏人生镜像和法国学术思想编年史的《武士》;中国哲学家张东荪中西哲学理念对克氏互文思想形成的影响;克氏与巴赫金互为成就的关系与克氏对本维尼斯结构主义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克氏的互文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本文试图通过这四个方面史实的挖掘,再塑克氏思想大师的形象,丰富对不断创新发展、多元构成的互文性理论的认知。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多声构成 《武士》 张东荪 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 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