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汉语表达中很多词语字面意思虽然是在谈论饮食文化,其实却有另外一重意思。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本文从表达吃的内容(吃什么)、吃的方式(怎么吃)、吃的工具(用什么吃)、吃的怎么样(食物的味道)为主要内容收集词语,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色彩

  • 标签: 饮食词语 汉语表达 转义 色彩义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的百科知识语义观和自主/依存联结理论,提出“称说”的双及物构式可以通过自主/依存成分的联结实现给予意。自主成分之间也存在语义关系的结合,其结合能够进一步说明“称说”双及物构式中的类名词和专有名词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进入构式的。

  • 标签: 百科观 自主/依存联结 &ldquo 称说&rdquo 双及物构式
  • 简介:《论语》中的四个“殆”字,都是“危险”“不安”的意义。王引之把其中的两个“殆”字解释为“疑惑”,这是不妥的。“对文见”不可滥用。如果应用它,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 标签: 《论语》 “殆” “对文见义” 词义 古代词汇
  • 简介:同音近汉语词汇的意义分析北京师范大学谢秀忱日语中存在大量发音完全相同而意义近似的汉语词汇,而其中最多的是二字汉语词汇,这些词在发音上完全一样,主要靠汉字来区别其意义,其数量也相当可观;本文就具有代表性,常用的这类词进行意义上的分析。爱惜:表示对事物...

  • 标签: 汉语词汇 意义分析 新规定 近义 同音异义词 意志薄弱的人
  • 简介:"词汇语义—句法语义"的衔接是句法—语义接口的重要内容,也是句法结构生成的关键。句法范畴征是词汇语义与句法语义的衔接桥梁,其提取和标记集的建构是衔接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基于语义范畴的征分析和语义子场的概括抽象,共提取句法范畴征61个,经过对《受限词元表》中50个常用词(包括名、动、形三类)所形成的组合结构以及汉语简单句型(220个)的验证增补,建构了优化的《句法范畴征标记集》(76个),并对所提取的范畴征进行了界定。作为工程语言学项目,句法范畴征标记集的建构,最终是为句法结构的理解生成服务的。

  • 标签: 句法范畴义征 语义范畴 语义子场 义征分析 标记集
  • 简介:湖北出土的包山楚简有一部分属于司法案件的记录,对于当时的司法制度非常重要。其中的“(讠菐)”字究竟是个什么字目前还难以断定,但它的功能相当于“察”已经基本上得到公认,可是“察”有许多义基,包山楚简相当于“察”的这个字应该取什么意义呢?本文不同意“调查”“审问”“判决”等说法,而认为包山楚简中“(讠菐)”的基本含义是对已知事件或证据的“检查、勘验、确认”。只有个别用例可能当“观察、察看”讲。

  • 标签: 《包山楚简》 "(讠菐)"字 字义 训诂
  • 简介:无定主语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子,从历史来源上看,无定主语句来源于感知类动词后的无定主语结构,其最根本的特征可归结为场景性。如果从场景性这一根本性特征去观照现代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现象,就可以很容易解释学者们谈到的无定主语句的各种使用特点及限制条件。

  • 标签: 主语 无定 来源 场景性
  • 简介:CET-4考试大纲规定,阅读文章的语言难度中等,无法猜测而又影响理解的关键词,如果超出教学大纲词汇表的范围,用汉语标明词义。这样命题者在词汇难度方面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换句话说,命题者主要是要考查考生在阅读中的推断能力,即根据上下文,

  • 标签: CET-4 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 熟词僻义 词汇 语境
  • 简介: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书面语言的确定无误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书面语言当中,我们有时也会发现一些歧义语,即同一语言形式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对书面语言的去歧明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 标签: 书面语言 歧义 语言环境 写作学 叙述方式
  • 简介:<正>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其用字很常见,但其冷僻的含义却鲜为人知。后人在解释这些词时,多曲为之说,一般字辞典也很少收录这些义项。我们觉得应加强对古代汉语僻词的研究,这种研究对训诂学、汉语词汇学的研究都很有用。

  • 标签: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庄子 汉语词汇学 孟子 义项
  • 简介:饮食动词“吃”从产生至今,带宾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一)宾语的语义类型越来越丰富,由带受事宾语发展到以带受事宾语为主,非受事宾语类型越来越多;(二)受事宾语的所指范围从食物类名词逐渐扩大到非食物类名词,食物类名词经历了“固态食物名词一固态、非固态食物名词并存一以固态食物名词为主”这样一种发展轨迹。

  • 标签: “吃” 宾语类型 历史变化
  • 简介:“看起来”、“看上去”、“看来”、“看样子”的意思相近,结构相似,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对以上几个近格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以期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交际的需。

  • 标签: 看起来 看上去 看来 看样子 近义格式
  • 简介:在全面总结官话方言“搁”多种功能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搁”的语义演变,发现“搁”经历了与“放”、“着”等其他“放置”动词平行的语义演变,“放置〉处所/处所源点/经由/方向/终点”和“放置/添放〉工具”都是汉语中反复出现的语义演变模式;“搁”所处的句法结构、其后相关部分的省略以及它所支配的宾语的扩展等,都对它的语义演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官话方言 放置义动词 “搁”语义演变
  • 简介:郝懿行作《尔雅疏》,常引方言疏证古语。这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其所引登莱方言约有95条,类似于登莱方言小词典。我们今天考察这些方言词语,与今方言相合者65条,今方言还说但意义已不同者10条,今方言不说或暂不可考者20条。这可以看出二百年来登莱方言变化的情况。

  • 标签: 方言词语 词典 百年 意义 情况 疏证
  • 简介:本文首先论证“究竟”“到底”是个追问标记,有语力限定作用;然后,从句法角度考察“究竟”“到底”句的使用限制;接着,从语用角度考察“究竟”“到底”句的语用背景、话语模式,用询问行为的预备条件和真诚条件来解释“到底”在句法分布上的限制;最后,考察语法化之初“究竟”“到底”表示追究语气用法的形成过程,用询问行为的编码手段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解释“究竟”“到底”创新意义的形成原因,用生成词库论的物性逼迫、语义类型转换和共组机制来重构这种创新意义的获取和固化过程.

  • 标签: “到底”句法限制 语用背景 话语模式 语义类型转换
  • 简介:"位"(thesignifeme)这个术语听似陌生,其实它早就由英国著名语音学家琼斯教授(DanielJones)在他1957年所写的专著《音位的历史和涵义》(TheHistoryandMeaningoftheTerm"Phoneme")中创造出来了。琼斯之所以创造这一术语,其主要目的一是欲还"音位"这一术语之本来面目,他认为结构派语言学家们以"料想不到"的方式扩大了"音位"的本来涵义,即把音质以外的其它所有能辨义的语音属性都纳入"音位"名下,这样做是不妥的;二是琼斯深感缺少一个能代表一切可以辨义的语音特征(包括音质和超音质的)的概括性术

  • 标签: 义位 英语语音教学 音质 音位 语音特征 重音
  • 简介:汉语经历体标记“过”的历时性特征体现于包括“起点”“历程”和“终点”三要素构成的完整过程。“过”的经历体意义包括完整性经历和反复性经历。在事件随时间展开的过程中,“过”可以标示活动经历事态,也可以标示遗留状态经历事态,具体标示何种经历事态主要由具体表达式中动词的事态特征决定。

  • 标签: 经历体 动词类型 事态标示
  • 简介:<正>惯用语是语汇中一种具有固定的引申意义、结构比较定型的词组,它是熟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惯用语的形成与修辞手法的运用密切相关。分析惯用语的语义,可以看出比喻义与借代是其中的两大范

  • 标签: 借代义 惯用语语义 比喻义借代
  • 简介:笔者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结合意象图式对“have+-en”构式进行剖析,指出:“have+-en”构式兼具状态现在时、习惯性现在时、瞬间现在时、结果、存在以及持续六大语义特征。该构式在表达持续时,中心动词须为持续动词,其他情况下也可为非持续动词。“have+-en”构式存在具体例示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进行结果、存在与持续间的转换。结果与瞬间现在时、存在与习惯性现在时、持续与状态现在时的结合分别为建构该构式的意象图式提供了基础。“have+-en”构式的意象图式刻画加深了该语法构式的理解并对教学有一定启示。

  • 标签: “have+-en”构式 意象图式 构式义 现时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