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性,72岁。咳、痰、喘20余年,加重1d入院。查体:血压120/85mmHg,心率83次/分,心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Ⅲ/Ⅵ级收缩杂音,元明显传导,心界不大。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哕音。临床诊断:肺源性心脏病。心电图示基本节律为窦性,P—R间期0.16s,频率73次/分。QRS电轴左偏-68°,Ⅰ、avL导联呈qR型,RavL〉RⅠ-Ⅱ、Ⅲ、avF呈rS型,SⅢ〉SⅡ,V1导联QRS呈rSR′型,各联QRS波终末部粗钝。QRS波时限0.13s。并可见频发房性前收缩及室性前收缩。

  • 标签: 房性期前收缩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QRS电轴左偏 QRS波时限 诱发 肺源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和室性前收缩(prematureventricualrcontraction,PVC)可行性、必要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 标签: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 简介: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患者纤溶、凝血指标的变化及降纤酶的疗效.方法:测定38例脑梗死急性(<3天)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α2抗纤溶酶(α2-PI)、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急性患者血浆Fbg、α2-PI、PAI-1、D-D水平分别为4.32±1.7g/L、(154.39±34.86)%、0.26±0.1IU/ml、1.12±0.32AU/ml和1.34±1.18mg/L,明显升高,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t-PA水平下降非常显著(P<0.001).降纤酶治疗后Fbg、α2-PI、PAI-1、D-D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01),t-PA水平升高非常显著(P<0.001).结论:降纤酶有良好降纤、溶纤作用,对脑梗死急性患者有显著疗效.

  • 标签: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急性期 D-二聚体 降纤酶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高龄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SHF)急性失代偿患者预后判断价值。方法纳入128例SHF急性失代偿高龄患者,根据NT-proBNP数值四分位数法分成四组,为Q1~Q4组,每组32例,随访6月。依据预后结局不同分为:对照组(70例),未再入院;研究组(58例),再入院或死亡。比较组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率(LVFS)、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6分钟步行距离及再入院率与死亡率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NT-proBNP对预后的最佳预测值。结果Q1~Q4组的LVESVI、再入院率及死亡率顺序依次为:Q4最高、Q3次之、Q1最低(P〈0.05),而LVEF、LVFS及6分钟步行距离水平顺序依次为:Q1最高、Q2次之、Q4最低(P〈0.05)。随访6月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NT-proBNP及LVESVI显著增高(P〈0.05),而LVEF、LVFS及6分钟步行距离则降低(P〈0.05)。ROC曲线显示NT-proBNP对患者短期发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血浆NT-proBNP≤205ng/L死亡率高于NT-proBNP〉205ng/L。结论NT-proBNP能独立评估SHF急性失代偿高龄患者的病情及近期预后结局。

  • 标签: N末端脑钠肽前体 收缩性心力衰竭 急性失代偿期 高龄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年龄对婴儿法洛四联症(tetralogyofFallot,TOF)早期根治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43例行手术治疗的小于12个月的TOF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月龄分为两组:A组19例,年龄(3.2±1.4)个月;B组24例,年龄(7.7±1.9)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各项观察指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没有手术死亡患儿;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59.3±47.1)h眠(26.3±23.8)h,P〈0.05]和重症监护时间[(109.8±60.8)h眠(70.5±41.6)h,P〈0.05]比B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强心药指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全组患儿随访(12.5±3.5)个月,无晚期死亡,均存在不同程度肺动脉瓣反流,无残余右心室流出道梗阻,2例残余室间隔缺损,但无需再次手术。结论婴儿不同年龄段对TOF根治术的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法洛四联症:婴儿:根治术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脑梗死患者急性的表达及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梗死急性患者为脑梗死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梗死组(〈4分,21例)、中型梗死组(4~15分,49例)、重型梗死组(〉15分,30例);同期体检无脑血管疾病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DMA浓度,比较各组间血浆ADM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轻、中、重型3个组及对照组血浆ADMA水平分别为(0.80±0.16)、(1.14±0.28)、(1.33±0.33)、(0.52±0.16)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高ADMA水平是脑梗死急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0,95%CI:1.078~1.212,P=0.045)。结论血浆ADMA水平在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中表达逐渐升高,ADMA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ADMA可能是脑梗死急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 简介: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心悸2月余来诊。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分,P—R间期0.24s,ST段正常,TⅡ、Ⅲ、aVF低平。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③T波改变。给予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检测房室结传导功能,插入食道电极35cm,起搏电压20V,S1S1递增刺激80ppm时出现房室文氏传导,100ppm时出现2:1传导,窦房结各参数正常,房室文氏传导及2:1阻滞点提前。为鉴别房室结传导功能减退是否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 标签: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阿托品试验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结传导功能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 简介:目的探讨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sisrenalarterystenosis,ARAS)的氮质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诊断并随访的41例ARAS氮质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双侧肾动脉狭窄(≥50%)且血清肌酐浓度≥133μomol/L(1.5mg/dL)。结果41例患者的年龄为(68.3±7.7)岁,血清肌酐浓度为(611.8±53.2)μmol/L。有33例(82.5%)病变累及双侧肾动脉,8例(19.5%)为孤立肾的肾动脉狭窄。37(90.2%)例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的持续时间为(13.7±8.9)年。30例(73.2%)正在吸烟或曾有吸烟史;29例(71.7%)高脂血症;13例(31.7%)糖尿病。并存其他的心血管病变情况:39例(95.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22例(53.7%)下肢血管病变,18例(43.9%)有脑卒中病史。11例(26.8%)接受了肾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随访(18.0±8.6)个月,2例(18%)肾功能好转,2例(18%)恶化,其余7例(64%)肾功能稳定。共14例死亡或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事件组的射血分数(53.0%±13.4%vs61.8%±10.8%,P=0.004)显著低于无事件组,24h尿蛋白定量[(1.2±0.9)g/24hvs(0.7±0.3)g/24h,P〈0.001)显著高于无事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氮质血症的老年患者并存有多处其他血管病变时,应注意除外肾动脉狭窄。射血分数较低和24h尿蛋白浓度较高的患者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高。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狭窄 肾功能不全 氮质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孟鲁司特、倍氯米松对青春前哮喘儿童线性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我院呼吸科接受治疗的哮喘患儿95例参与此次研究,随机将将95名患儿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患儿给予孟鲁司特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孟鲁司特和倍氯米松联合给药治疗,对比预后效果。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儿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孟鲁司特和倍氯米松在青春前儿童哮喘的缓解和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能更好的控制患儿哮喘症状,改善患儿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 标签: 青春期前哮喘 日间症状评分 夜间症状评分 孟鲁司特 倍氯米松
  • 简介:患者女性,60岁。因风湿性心脏病20余年,心悸、胸闷入院。查体:血压135/83mmHg,心前区稍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节律不齐,二尖瓣可闻及舒张隆隆样杂音。查胸片示:心脏增大。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查心电图(图略)示:P波为窦性P波其后跟随一个提前出现P′-QRS—T波群,P′波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为室上性,其后连续3个P′-P′间距为0.18s,频率为333次/分,再其后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频率为4207欠/分。R—R间距不等,为心房纤颤(Af)。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性前收缩(PAS);③短阵房件心动讨凉伴Af。

  • 标签: 房性期前收缩 心房纤颤 房性心动过速 短阵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7~96个月。将DSA显示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视为治愈。按照是否治愈分为治愈组29例,未治愈组37例,观察两组AVM是否破裂、栓塞前体积大小和栓塞程度等不同因素对综合疗法治疗AVM治愈率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因素。结果(1)治愈组中,AVM破裂22例(75.9%),未破裂7例(24.1%),直径〈3cm和≥3cm分别为26例(89.7%)和3例(10.3%),患者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Ⅲ级;未治愈组中,AVM破裂20例(54.1%),未破裂为17例(45.9%),直径〈3cm和≥3cm分别为18例(48.6%)和19例(51.4%),34例患者(91.9%)SM分级Ⅰ~Ⅲ级。(2)随访过程中,29例(43.9%)达到影像学治愈,64例(97.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1分;发生并发症6例。(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VM大小(OR=0.141,95%CI:0.035~0.570,P〈0.01)和介入栓塞程度(OR=2.414,95%CI:1.038~5.613,P〈0.05)是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介入栓塞联合SRS治疗颅内AVM是有效且安全的。AVM直径〈3mm是综合疗法治愈率的独立保护因素,介入栓塞程度是未达到影像学治愈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伽玛刀 介入栓塞 多因素分析
  • 简介:颅脑创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患者在麻醉,各种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颅内压升高,造成脑组织肿胀、颅内出血或脑灌注压降低等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及预后[1]。因此,减少不良刺激和降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降低新陈代谢和耗氧量,减轻伤害性刺激,减轻TBI患者因应激因素引起的过度血流动力学改变尤为关键。地佐辛是一种阿片受体混合性激动-拮抗剂,镇痛效果较强,

  • 标签: 地佐辛 麻醉恢复期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收缩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间的相关性。方法:以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68例老年收缩高血压左室肥厚(HLVH)患者及30例老年单纯收缩高血压(SHT)患者的心肌供血、心律和心功能。结果:HLVH组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HT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组LVEF,CI明显减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E峰)、E/A、舒张早期减速度显著减

  • 标签: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左室肥厚 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观察心室晚电位在阳性、阴性两种不同状态下患者室性前收缩(PV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生率。方法对85例同时做心室晚电位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的患者PVS、VT的发生率作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中的心室晚电位阳性为35例(A组),阴性为50例(B组)。A组有多源性、多形性PVS者8例(22.9%),B组有多源性或多形性PVS者1例(2%),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A组VT7例(20%),B组VT2例(4%),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A组单纯性PVS〉1%者为4例(11.43%),B组为2例(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其多源型多形性PVS、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两组单纯性PVS的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例),应激性高血糖组(49例)及血糖正常组(43例)。比较溶栓后24h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9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前,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2±5.1)、(12.8±5.6)、(13.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分别为(14.7±6.0)、(11.9±4.9)、(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组再通良好率分别为54.3%(19例)、57.2%(28例)、67.4%(29例),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4.3%(5例)、6.1%(3例)、2.3%(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90d3组mRS评分显示,血糖正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2.1%(31例),显著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51.0%(25例)和糖尿病组的28.6%(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均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和短期预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 标签: 脑梗死 糖尿病 应激性高血糖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脑梗死。而卒中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存在着可逆性损伤的区域——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IP)。“时间就是大脑”体现了IP存在于有限的时间窗内,故在卒中急性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被公认是取得良好预后的有效措施。但目前临床上仍然缺少简单、可靠的方法来确定IP。近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准确快速地识别IP。有研究发现,

  • 标签: 卒中 急性病 血栓溶解疗法 缺血半暗带
  • 简介:目的探讨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经LVIS支架于急性治疗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LVIS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即刻、半年及1年随访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RS分级)进行评估,临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共对60个动脉瘤行LVIS支架置入,支架展开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48/60),近全栓塞率为13.3%(8/60),不全栓塞率为6.7%(4/60);术后半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7.8%(36/41),近全栓塞率为7.3%(3/41),不全栓塞率为4.9%(2/41);术后1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3.0%(39/47),近全栓塞率为12.8%(6/47),不全栓塞率为4.3%(2/47)。56例患者中有49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临床随访显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87.8%(43/49)。术中并发症7例,分别为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支架 栓塞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单纯收缩高血压血脂正常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单纯性收缩高血压血脂正常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5)。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5mg,1/日)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mg,1/晚)治疗,干预疗程为12个月。采用高频超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总动脉(CCA)、颈动脉膨大处(BULB)、颈内动脉(ICA)IMT厚度及血压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CCA、BULB和ICA的IMT值及血压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药物干预12月后,治疗组患者CCA、BULB、ICA的IMT厚度分别为0.80±0.17mm、0.91±0.18mm、0.67±0.18mm;对照组患者CCA、BULB、ICA的IMT厚度分别为0.88±0.21mm、1.07±0.18mm、0.76±0.19mm;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干预后CCA、BULB和ICA的IMT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脉压差分别为58.06±5.56mmHg、67.18±4.6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单纯收缩高血压血脂正常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脉压差水平,对延缓动脉硬化进展有帮助。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脉压差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