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DOG1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在光镜下观察GISTs的组织学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DOG1在65例GISTs中的表达。结果:48例肿瘤来源于胃的GISTs中DOG1、CD117、CD34、α-SMA、Des和S-100的表达率分别为89.6%、79.2%、68.8%、33.3%、10.4%、14.6%;17例来源于肠道,其中DOG1、CD117、CD34、α-SMA、Des和S-100的表达率分别为88.2%、64.7%、70.6%、35.3%、11.8%和11.8%。16例CD117阴性的GISTs病例中有13例表达DOG1,7例DOG1阴性的病例中有3例表达CD117。42例(65%)患者随访3~33个月,其中26例病情缓解或无变化,12例肿瘤发生复发或转移,4例死亡。结论:DOG1是诊断GISTs的有用标志物,尤其对CD117阴性的GISTs患者有较高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DOG1 CD117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γ-干扰素其自身释放的T细胞斑点去进行试验(T-SPOT.TB)在结核病诊断中存在的意义。方法本文主要选择在2015年1月到12月之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肺结核病人共30例,结核性的胸膜炎为30例,结核性的脑膜炎为9例完成T-SPOT.TB相关的检测,同时分别对于他们的血清还有胸腔积液以及脑脊液给予腺苷脱氨酶(ADA)的检测,在医院工作人员的进行身体检查的时候,使用T-SPOT.TB进行检测并且对他们的血清进行ADA检测。结果结核病患者30例,T-SPOT.TB阳性30例,ADA阳性25例,结核性胸膜炎30例,T-SPOT.TB阳性30例,ADA阳性27例,结核性9例脑膜炎,SPOT.TB阳性9例,ADA阳性5例。一家医院共有420名身体检查人员,做T-SPOT检测共291人,阳性54人,阳性率为18.6%,阴性237人,经调查后发现,54人有三人人有结核病治疗,已治愈。其他51人无症状(如下午发热,盗汗等),无迹象(如胸部X线损伤,包括钙化,无胸腔积液)。结论T-SPOT.TB是检测结核病感染最准确的方法之一。灵敏度非常高。所有结核病患者均为阳性,未感染结核病的患者一般均为阳性,可见T-SPOT.TB阳性对结核病的诊断有很强的作用,可是其自身有着一定的假阳性,并通过ADA阳性诊断结核病有一定的假阴性,两者结合,可以显着提高阳性率和特异性但T-SPOT.TB检测阴性,基本可排除结核病(HIV病人除外),其对于结核病的排除有着非常主要的意义

  • 标签: T-SPOT.TB 结核病 阴性排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行PICC置管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将入住我院的进行PICC置管的9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优质组和常规组,各有45例。常规组在术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优质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的优质护理模式。观察对比护理后心理状况评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优质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常规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地降低PICC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静脉PICC植入术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药剂科管理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期间206例药剂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3例使用传统模式管理的处方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103例使用药剂科管理的处方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和药物使用问题发生率、工作效率。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候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单方调剂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人均日调剂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菌药物使用中采用药剂科管理可有效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问题发生率,提升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药剂科管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工作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中的检查意义。方法100例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6例(76%);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2例(12%)、病变在后循环共29例(29%)、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共35例(3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9例(79%);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0例(10%)、病变在后循环共30例(30%)、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的共39例(39%)。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前循环病变、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病变所占比例分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检查方便等优点,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做出诊断,值得借鉴。

  • 标签: 后循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老年
  • 简介:摘要在人体结构中,口腔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口腔内牙齿的美观性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需求,牙齿美观程度不仅能够直接展现出来,美观的牙齿会为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口腔美学修复治疗愈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口腔美学修复的过程中,过渡性修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属于整个过程中的中间部分,医患对其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加深。过渡性修复能够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良好的过渡性修复可以减缓病人的压力和痛感,是口腔科医生在进行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另外,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促使在口腔美学修复中的过渡性修复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临床治疗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 标签: 过渡性修复 口腔 美学修复 作用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窦炎临床护理中舒适化服务的应用意义。方法分析72例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鼻窦炎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采用临床护理常规化服务;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舒适化服务。比较两组患者鼻窦炎护理满意水平;操作舒适度、病房舒适度、心理舒适度;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SAS、SDS。结果观察组患者鼻窦炎护理满意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操作舒适度、病房舒适度、心理舒适度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干预前SAS、SDS相似,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窦炎临床护理中舒适化服务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整体舒适感受,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鼻窦炎 临床护理 舒适化服务 应用意义
  • 简介: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状态、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妊高征血栓前状态(PTS)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ELlSA法和全自动血凝仪分析,检测了正常非妊娠非妇女、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各20例和52例妊高征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o—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蛋白C系统筛选(ProCGlobal)、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结果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高征组vWF、GMP—140水平均显著增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呈增高趋势,而AT、ProC活性均显著下降,病情越重下降越明显。纤溶系统各项指标妊高征组、正常晚期妊娠组均显著高于非孕组;而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高征组Fbg、PLG、D—Dimer、PAI均显著增高.中重度患者尤其明显,而t—PA无显著性改变。结论正常妊娠妇女存在高凝状态,而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产前测定有关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妊高征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栓前状态指标 检测 临床意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活化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ICU患者的特殊性以及对家属按需探视制度对提升ICU护理服务水平的意义进行探究。方法以我院在2016年收治的416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08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实施不同的探视制度,比较两组患者在家属满意度上以及投诉率上的差别。结果实施家属按需探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表扬率,降低患者的投诉率。结论ICU患者由于病情较为特殊,患者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将按需探视制度和定时探视制度结合在一起,提高ICU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按需探视制度 ICU护理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肠道肿瘤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措施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4例肠道肿瘤术治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营养状况与护理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营养状况较观察组差,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76.19%)低于观察组(9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8.57%)高于观察组(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肿瘤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有效增强患者的营养,提高护理满意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适合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肠道肿瘤术后 早期肠内营养 护理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间本院接诊的ICU病患58例,根据电脑随机双盲法原理将所选病患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9例。甲组开展品管圈活动,乙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甲组的住院时间明显比乙组短,医疗费用明显比乙组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2.16±3.72)分,明显比乙组的(81.69±4.03)分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力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显著提升ICU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综合指标。

  • 标签: ICU 应用意义 品管圈 护理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心外科护理管理是指利用心外科护理人员和医院条件,借助一定的管理手段,达到病人正常需求满意度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性化管理已是一个普遍的管理模式。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针对人的思想和需求相对的稳定和变化的一种管理模式。人性化的基点是注重人的潜能开发和人文关怀,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心外科护理 人性化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乙肝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8月我院接收的乙肝患者78例,均分两组后,予以临床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则在该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对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乙肝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更加明显,值得使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乙肝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泻儿童中病毒检验的结果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收集某医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50例腹泻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粪便标本150份。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等的检验采用胶体金法检验,比较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肠道腺病毒感染腹泻儿童的基本资料有无差异,比较三种病毒的感染率,比较各年龄段病毒病原体的分布。结果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肠道腺病毒感染腹泻儿童在年龄中位数、性别、居住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感染率达56.00%,肠道腺病毒感染率达25.33%,诺如病毒感染率达16.67%,混合感染达2.00%。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最高发生在患儿6~24个月,达患儿总人数的69.05%,肠道腺病毒感染阳性率最高发生在患儿23个月以内,达78.95%,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最高发生在患儿23个月以内,达80.00%。结论腹泻儿童中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最常见,其次是肠道腺病毒,且病毒感染类型与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关联,而不同的年龄段与病毒病原体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腹泻 儿童 病毒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护理中应用循证理念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糖尿病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循证护理,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心理情绪改善、疾病知识普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比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护理中应用循证理念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糖尿病 临床护理 循证理念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BNP、VEGF、hs-CRP检测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收的68例冠心病患者以及50例常规体检的健康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参与者均检测血清B型钠尿肽(BN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冠心病患者与健康者血清BNP、VEGF、hs-CRP各项检测数值差异。结果不同心功能冠心病患者的血清BNP、VEGF、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者,且冠心病患者心功能越低血清BNP、VEGF、hs-CRP越高,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冠心病个体患者通过检测血清BNP、VEGF、hs-CRP可为医师判定心功提供直观资料。

  • 标签: 冠心病 血清BNP VEGF hs-CRP
  • 简介:目的:评价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exercisetesting,TET)在诊断女性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02年11月在本院作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rteriography,CAG)并同时行TET检查的104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TET检查采用日本国立心血管疾病中心(NCVC)制定的方案,评价指标包括ST段压低程度、运动后3min收缩期血压(SBP)与运动高峰时SBP比值[SBP比(3')]和是否发生心绞痛(anginapectoris,AP).结果:单用ST段压低作为诊断指标,其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2%;ST段压低结合SBP比(3')时,其灵敏度为83.9%,特异度为89.6%;ST段压低结合AP作为诊断指标,其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95.8%.结论:ST段压低与SBP比(3')及AP的综合评估可提高TET对女性CAD的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诊断 女性 冠状动脉疾病
  • 作者: 刘丹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3-06-21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6期
  • 机构:邵阳市中心医院,湖南邵阳422000
  • 简介:目的:观察并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DR)结合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随机纳取6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DR检查与MRI检查,观察患者的肩峰形态,并对患者在不同检查方案中的影像学表现展开分析。结果:DR结合MRI诊断准确率高于DR、MRI单独应用的诊断准确率。结论:DR与MRI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诊断中能够起到互补作用,二者结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能够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诊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

  • 标签: 数字化X线摄影;核磁共振成像;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肾病综合征护理中循证护理的施行意义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肾病综合征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循证组施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肾病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肾病综合征发病知识认知评分、治疗期间焦虑情绪;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血清肌酐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素氮的差异。结果循证组患者肾病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循证组治疗依从性、肾病综合征发病知识认知评分、治疗期间焦虑情绪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肌酐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素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循证组血清肌酐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素氮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护理中循证护理的施行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疾病认知和治疗依从性,可促进肾功能和病情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肾病综合征护理 循证护理 施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