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结合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1
/ 2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DR)结合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随机纳取6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DR检查与MRI检查,观察患者的肩峰形态,并对患者在不同检查方案中的影像学表现展开分析。结果:DR结合MRI诊断准确率高于DRMRI单独应用的诊断准确率。结论:DRMRI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诊断中能够起到互补作用,二者结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能够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诊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核磁共振成像;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类因素影响,肩峰间隙容积减小,肩峰下间隙组织与肱骨头同肩峰、喙肩韧带之间反复撞击,导致被撞击部位发生结构异变,肩袖组织退变所引发的病症。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体,由于患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中时常会将患者误诊为肩周炎,致使患者病情的治疗受到延误[1]。在现代医疗技术发展进步的影响下,临床中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加强完善。数字化X线摄影(DR)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当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诊断中较为常用的两种检查方案,其中DR可以显示肩峰的形态,肩峰骨刺,肱骨大结节的钙化及韧带钙化,为冈上肌出口位骨性狭窄提供依据MRI对软组织具有较高分辨率表现,能够清晰展现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关节细微结构病变情况与肩部损伤情况。本次研究以DRMRI相结合,就结合检查方案在临床中的诊断作用与意义展开分析探究,现将研究成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1月至202212月在本院就诊治疗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38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年龄在26-76岁之间,平均(52.37±3.42)岁,患者病程介于5-14个月,平均(30.14±3.37)天。纳入标准:患者存在肩部疼痛、无力表现,肩关节后伸存在明显撞击感;经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关节镜检查后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DR检查。以DR数字化放射成像系统对患者行X线摄影检查。患者面向平板探测器保持站立体位,被检测肩部紧贴探测器,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保持50°-60°夹角,被检测上肢稍向外展。中心线对准患者患侧喙突,向足侧倾斜12°-15°,摄入IR中心。摄影参数设置:10-15mAs70-75kV150cm焦距。

MRI检查。通过磁共振机对患者行MRI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侧先进,患侧肩关节尽量置于磁体中心,以C3线圈进行检查。采用TSE序列,常规扫描横断面T2WITR 5400msTE 80ms;斜冠状面T1WITR 500msTE 20msPDWITR 4400msTE30msT2WITR 4000nsTE 100ms;斜矢状面PDWITR 4400msTE 30ms。参数设置:层间距0.3mm,层厚3mm,矩阵250*240,激励次数3

1.3 观察指标

由两名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双盲法对患者的DRMRI影像资料展开阅片分析,并评估患者的肩峰形态,平直型(型)、弧形(型)、钩状(型)。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DR检查共检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0例,诊断准确率为50.00%MRI检查共检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7例,诊断准确率为78.33%DR结合MRI检查共检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9例,诊断准确率为98.33%DR结合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DR检查与MRI检查(P0.05),如表1所示。

1不同检查方案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峰段形态诊断准确率对比(n

检查方法

例数

准确率

DR

60

217

1020

1823

50.00%30/60

MRI

60

1017

1720

2023

78.33%47/60

DR结合MRI

60

1617

2020

2323

98.33%59/60

DRDR结合MRI

x2/P





36.578/0.001

MRIDR结合MRI

x2/P





11.644/0.001

3 讨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不适与活动受限,当患者进行肩部上举或外展动作时,疼痛感会明显加重。经多项临床研究验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反复性的肩上举活动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一项主要诱发原因。临床中根据患者肩袖损伤情况,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病理过程可分为检修水肿出血期、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形期与肩袖部分或完全撕裂三个时期。临床目前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多数临床观点认为患者肩峰形态异常与撞击综合征的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专家学者在临床中将患者的肩峰根据形态分为平直型、弧型与钩型,其中钩型诱发肩袖损伤问题的概率较高

[2]

由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通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技术进行辅助检查。DR检查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是一项基础检查项目,其通过肩胛骨侧位能够清晰展现患者肩峰形态,并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此外,在DR检查中通过冈上肌出口位能够直观展现患者肩峰的形态结构,因此在临床诊断中能够及时发现患者肩峰下骨赘形成、囊性病变、大结节硬化、通道变窄的异常问题[3]MRI检查借助横断面、斜矢状面与斜冠状面扫描结果,能够清晰展现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关节囊、肩关节盂唇、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袖组织结构等情况,其对冈上肌肌腱损伤与四周滑囊、脂肪层病变具有较为显著的敏感性表现,能够为诊断患者肩袖损伤情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4]。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将DRMRI检查联合应用于肩峰撞击综合征诊断中能够发现,DR结合MRI检查对于患者肩峰段形态诊断的准确率高于两种检查方案单独应用。由该结果可知,DR结合MRI检查能够呈现出患者肩关节内部结构、肌腱、软组织等情况,从而为明确患者肩部撞击的诱发机理和病情发展程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DR检查在肩峰撞击综合征诊断中能够直观展现出患者肩关节内容结构、肌腱、软组织等情况,对明确患者肩袖撕裂程度具有积极影响;MRI检查在肩峰撞击综合征诊断中,对于观察患者盂唇撕裂、肩关节冈上肌肌腱损伤与肩峰下滑囊积液上的表现较DR检查更优,但在展现肩峰下与肩锁关节骨质增生、骨赘形成、韧带钙化以及肩峰段形态分型上的表现相较于DR检查要差。二者在肩峰撞击综合征诊断中联合应用能够有效起到互补作用,并为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邓冠华,黎智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诊断方法MRIMSCT的价值对比[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06):803-805.

[2]董大维,郭靖,管海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2,31(03):258-260.

[3]薛超,史卓,马云瑶.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20):2226-2229.

[4]胡晓明,姚军,窦帮.MRI相关定量参数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及与肩关节功能、治疗效果的关系[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1,39(02):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