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探讨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劲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而为临床应用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被确诊神经根型劲椎病的94位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接受电针配合牵引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连续治疗半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应用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8%,而对照组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5.1%,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采用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劲椎病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继续推广。

  • 标签: 推拿 温针疗法 电针 牵引术 劲椎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着重对于应用旋转式拔针法进行卡介苗皮内接种对免疫效果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在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预防接种进行接种的符合卡介苗接种条件的新生儿进行有效研究,所涉及的新生儿有800例,针对所有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个组别各有400例新生儿,针对对照组新生儿采取的是传统方法进行接种,而针对观察组新生儿采取的是卡介苗皮内注射旋转式拔针法,针对最后的免疫效果及时有效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对比。结果从菌苗外溢例数来看,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减少,从接种效果、卡痕的大小情况来看,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改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新生儿有效实施皮内注射旋转式拔针法进行接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降低药液外溢的发生几率,使药液污染的危害性得到明显的缓解,并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卡介苗接种效果,新生儿和家属的满意程度都得到极大的提升,这种方法有着十分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行。

  • 标签: 旋转式拔针法 卡介苗皮内接种 免疫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倾斜球管旋转体位透视下点片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材料与方法用800MA数字胃肠机,对53例胸部创伤患者应用倾斜球管旋转体位透视下点片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53例伤者中,常规胸部(平板DR)后前位、左右斜位平片(以下简称常规平片)可疑或表现正常而临床症状及体征较重者33例,明确诊断有肋骨骨折28例,发现骨折54根,排除骨折5例;另外为临床司法鉴定中需要明确肋骨骨折根数的20例,多次常规平片共62根,明确诊断104根,结论应用倾斜球管旋转体位透视下点片进行诊断,其方法简便易行,图像直观,经济实用,能大幅度减少漏诊、误诊,明显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防止误诊、误治,有效地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为司法鉴定提供了较准确的诊断依据。

  • 标签: 球管方向 旋转体位 透视点片 肋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着重对于应用旋转式拔针法进行卡介苗皮内接种对免疫效果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在 2017年 12月到 2018年 12月期间在我科预防接种进行接种的符合卡介苗接种条件的新生儿进行有效研究,所涉及的新生儿有 800例,针对所有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个组别各有 400例新生儿,针对对照组新生儿采取的是传统方法进行接种,而针对观察组新生儿采取的是卡介苗皮内注射旋转式拔针法,针对最后的免疫效果及时有效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对比。结果:从菌苗外溢例数来看,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减少,从接种效果、卡痕的大小情况来看,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改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新生儿有效实施皮内注射旋转式拔针法进行接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降低药液外溢的发生几率,使药液污染的危害性得到明显的缓解,并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卡介苗接种效果,新生儿和家属的满意程度都得到极大的提升,这种方法有着十分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行。

  • 标签: [ ]旋转式拔针法 卡介苗皮内接种 免疫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将本院收治的96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对侧卧位处理,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48例的阴道顺产率、阴道助产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48例的剖宫产率小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徒手旋转胎头 对侧卧位 头位难产 分娩方式 产妇不良事件 新生儿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变换体位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胸段食管癌的可行性。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切口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旋转变换体位胸腹联合切口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淋巴结数量、无病生存年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淋巴结数量、无病生存年限和引流量结果分别是(22.42±1.17)个、(38.42±5.57)月和(400.40±134.90)ml,和对照组各项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旋转变换体位胸腹联合切口方式治疗胸段食管癌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手术视野清晰,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探讨 旋转变换体位胸腹 切口 胸段食管癌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更改体位和徒手旋转纠正头位异常在减少剖宫产中的作用。方法 2020.07-2022.06在本院分娩的枕横(后)位产妇合计160例,结合抽签法将其中80例归为对照组(未开展特殊性处理,于自由卧位下分娩),余下80例归为观察组(更改体位加徒手旋转纠正头位异常),统计两组在产程耗时、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观察组的第1产程活跃期、第2产程及总产程耗时为(4.15±0.45)h、(0.88±0.20)h、(8.10±1.75)h均短于对照组(6.58±0.56)h、(1.60±0.45)h、(11.24±2.35)h(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比例为7.50%低于对照组60.00%(P<0.05),顺产比例为92.50%高于对照组40.00%(P<0.05)。观察组的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比例为0.00%低于对照组10.00%(P<0.05)。结论 更改体位和徒手旋转纠正头位异常能有效减少剖宫产发生,缩短产妇的产程耗时,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出现,值得采用。

  • 标签: 改变体位 头位异常 剖宫产率 新生儿窒息 产后出血 徒手旋转胎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旋转术在减少头位难产及降低剖宫产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未使用手法旋转术,观察组使用手法旋转术,对比两组分娩情况。结果两组的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发生率为76.67%、23.33%和36.67%、63.33%,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手法旋转术在减少头位难产及降低剖宫产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剖宫产率,提高了自然分娩率,值得应用。

  • 标签: 手法旋转术 减少 头位难产 降低 剖宫产率
  • 简介:目的探究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诊断为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的32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观察组给予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00±46)ml,手术时间为(53±19)min,术后引流量为(66±23)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30±56)ml,手术时间为(82±16)min,术后引流量为(106±24)ml,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髋关节恢复Hams法评分标准,观察组优良率(81.3%)明显高于对照组(62.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及髋关节恢复优良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位难产采用徒手胎头旋转对孕产妇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的作用。方法将506例单胎头位,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54例,对孕产妇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对照组252例,采用让孕产妇与大卤门方向一致的侧卧位。结果观察组产妇在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妇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可使难产转为顺产,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 标签: 徒手 胎头 旋转术 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槽嵴顶黏骨膜旋转瓣在单颗牙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5例15牙种植Ⅱ期手术时应用牙槽嵴顶黏骨膜旋转瓣,制取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印模,灌注模型后测量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增加(0.76±0.26)mm,与自身配对进行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单颗牙行种植Ⅱ期手术时应用牙槽嵴顶黏骨膜旋转瓣,操作简单,可增加种植体龈乳头的高度,增加美学效果。

  • 标签: 牙种植体 美学 牙槽嵴顶黏骨膜旋转瓣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次研究所有皮瓣均成活,治疗效果高于预期,经过后期随访本组20例患者均能够正常行走。结论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切取较为方便,成活率比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踝足部 腓肠神经 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动力螺钉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本组8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B组采用髋动力螺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显著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显著少于B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优于髋动力螺钉。

  • 标签: 髋动力螺钉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摘要唇裂是口腔面部发育畸形中的一部分,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中面部发育畸形的常见病,本院先后为四十多名患者做过唇裂整复术,均取得了较为满意德效果,现介绍如下。

  • 标签: 单侧 唇裂 三角瓣法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传统处理持续性枕横位难产无好方法治疗的现状,首次采用徒手抬头旋转术加产钳术并用来治疗持续性枕横位难产的新方法。方法通过45例持续性枕横位采用徒手抬头旋转术加产钳术并用治疗难产的可行性进行观察分析,确定疗效的肯定性。结果45例持续性枕横位难产患者年龄在23-31岁,平均为27岁,孕周在38-41周之间。均为初产妇。33例抬头先露部达到坐骨棘下2厘米。12例达到坐骨棘下1-1.5厘米,其中有29例为持续性左枕横位,16例为右枕横位,娩出新生儿重量在2800克至3900克。第二产程最短15分钟,最长1小时50分钟,手术历时最短5分钟,最长18分钟,新生儿Apgar评分4-7分17例,7-10分28例,新生儿七天内死亡率为0。结论持续性枕横位是临床上最长见的头位性难产,给分娩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危险,在以前往往需要手术剖宫产手术治疗,不但延误时间,对产妇打击大,花费高,胎儿生命难以保命,采用此技术治疗后,打破了旧框框,达到尽快娩出宫内窘迫的胎儿,避免了胎儿面部损伤及减轻盆底组织损伤,降低了剖宫产率,提高了自然分娩效果。

  • 标签: 枕横位 难产 徒手抬头旋转 产钳并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将梅花针加压防旋转钢丝内固定与单纯梅花针内固定治疗管状骨骨折的临床对比观察。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将60例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病人运用“梅花针加压防旋转钢丝内固定治疗管状骨骨折与对照组30例,病人运用梅花针内固定治疗管状骨骨折对比,其实验组优良率达96.6%,对照组优良率达70%,实验结果,梅花针加压防旋转钢丝内固定对骨折断端产生了加压,防止骨折远端旋转产生微动直至骨不连,早期愈合功能恢复好。

  • 标签: 梅花针加压防旋转钢丝内固定管状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