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杨震(59—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少好学,博览群经,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是东汉时著名的廉吏。

  • 标签: 杨震 清廉 州刺史 东汉 太尉
  • 简介:新安县原属广州府,清初迁海复界以前,基本上是粤方言区,明代的客方言区移民,有些后来改操本地话,如上水廖氏;已知香港地区建于明代的客家村落只有锦田胡氏和葵冲陈氏。现在的新安客家人基本上都是清初迁海复界以后客方言区移民的后代。

  • 标签: 客家村落 移民潮 清初 方言区 香港地区 新安县
  • 简介:作为一代伟人,关于毛泽东生平的史实已经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详尽挖掘,关于毛泽东的传记著作和文章也可谓是汗牛充栋。可是,关于毛泽东在1921年夏参加中共一大期间到过杭州和南京的史实却鲜为人知,即便是相关专著也语焉不详。个别论著偶有提及,也不够一致和确切。例如,

  • 标签: 中共一大 毛泽东 1921年 研究者 史实
  • 简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千百年来,广大庶民百姓对为官者的最基本的期望和要求。“政协主席算不算官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这是个既无权又无钱的官。即使如此,只要是‘官’,只要是党和人民把我放在了政协主席这个位置上,那就是对我个人的充分信任,我就要当好

  • 标签: 李秀明 奉献精神 政协工作 服务意识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 简介:针对语言发音特点中鼻音的前后位置问题,通过对同心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发现同心方言不但有将前鼻音读为鼻音的情况,同时还有将鼻音读为前鼻音的情况。文章认为这一特殊的发音特点与回族先民的母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以同心方言为代表的回族的鼻音特点是受其先民母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影响而形成的。

  • 标签: 同心方言 回族话 阿拉伯语 母语
  • 简介:唐武则天长安三年(703)九月,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与司礼臣高戬谋反,担任凤阁舍人的张说仗义为二人辩白。武则天一怒之下,贬魏元忠为高要(今属广东)县尉,流张说、高戬于岭南,其中张说流钦州。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张说被朝廷召为兵部员外郎。

  • 标签: 张说 诗歌创作 钦州 唐代 御史大夫 武则天
  • 简介:本文从藏传佛教"弘期"何以在宗喀发端和"弘期"的印记两个方面出发,对宗喀吐蕃政权怎样利用藏传佛教统一、凝聚民族意志,从而达到兴兵割据,立国称雄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藏传佛教 后弘期 宗喀 吐蕃
  • 简介:在当今盛世修志的大潮中,作者主持完成晋城市的两轮修志任务。先后主编10多部市志、县志和地情资料书。在主编的各类志书中,值得关注的是主编《晋城县志》和《晋东南地区志》,因这两部志书是在其行政区划撤销多年后才开始编修的,具有特殊的修志意义。

  • 标签: 行政区划 撤销 修志
  • 简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主持下,于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力求争取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以利社会主义建设。全会公报首次提出“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昔日的“解放台湾”的提法。

  • 标签: 和平对话 海峡两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
  • 简介:1945年抗战胜利,光复的台湾面临着重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重任务。为了加快加深台湾与祖国大陆融合,海峡两岸围绕摒除日据时期殖民教育制度及其影响,普及汉语言文化,开展了教育交流,并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 标签: 抗战胜利 家学 殖民 日据时期 中国 台湾省
  • 简介:论建国工人运动的三次挫折王建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其中关于反倾向问题的精辟论述,对于我国当代工人运动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

  • 标签: 中国工人运动 工会工作 工会组织 赖若愚 工人阶级 李立三
  • 简介:北魏中期迁徙汉族到六镇戍守,减弱了六镇的鲜卑化趋势。孝文帝改革之后,六镇富豪学习汉文化,平民中也有学习汉族知识技能的趋势,因此,汉化成为孝文帝改革六镇的文化趋势,不能简单以“鲜卑化”概括六镇的文化特征。深入探究六镇的社会特征,还可发现,六镇地区有普遍注重军事的传统,突出表现为对军事理论的总结、学习和研究,因而六镇成为最具潜力的军事集团。六镇的民众一般来说文化程度低,缺乏政治意识和战略眼光。六镇社会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移民社会,所以血缘在社会关系中作用不太明显,乡里、友情、婚姻是粘合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人际关系相对平等。以上社会特征对北朝后期、隋、唐初的历史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北魏 六镇 地域文化
  • 简介:“让步政策”的讨论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革”,“让步政策”论为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接受。而认为近代没有“让步政策”却似乎已成定论。作者通过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实行的减浮、减赋、减差、招垦、劝农桑、兴水利等减轻农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认定近代确有“让步政策”,而清政府的“让步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经济实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标签: 清政府 太平天国 让步政策
  • 简介: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驻防南京。怎样解决军区机关及其驻宁部队、学校、科研单位广大指战员和家属,以及后来扩大到军工企业员工及其家属的文化生活,怎样解决军区首脑机关召开大会的礼堂问题等迫在眉睫。

  • 标签: 南京 电影院 解放后 接管 华东军区 军区机关
  • 简介:冷战时期,马来西亚与美国展开一连串激烈交锋,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马来西亚对美采取强硬政策的原因,包括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改变,以及金融危机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等。但马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美国还跃升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这与马来西亚成功的外交谋略不无关系。对美政策有效地捍卫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提高了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基本体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充分显示了小国外交的智慧。

  • 标签: 后冷战时期 对美政策 外交智慧
  • 简介:陈裕时(1877-1940),原名陈裕大,字元伯,皈依佛门,法号元白,湖北宜昌三斗坪人。陈在汉阳兵工厂工防营当兵时,被送到湖北武备学堂读书,因读《鉴略》颖悟过人,受到张之洞的重视,被送往日本深造。1903年8月,26岁的陈裕时到达东京,进入振武陆军士官学堂学习,因在校阅读、宣传革命书刊被开除学籍,继而转学法政。结识孙中山与黄兴,与同为宜昌人的黄恺元、高冈、全敬存、陈吉甫、杨征祥等一道入同盟会。32岁回国,与蔡锷、赵恒惕、唐继尧去广西,担任龙州讲武堂监督兼龙州新军邑龙统带一职。

  • 标签: 先革命 礼佛老人 老人陈裕时
  • 简介:21世纪到来,传统工业逐步走向衰退,人们开始关注工业废弃工厂改造处理的问题,针对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废弃工厂都面临着荒废或拆除,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废弃工厂,成为目前城市发展的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随着旧弃工厂设计改造的千篇一律,工厂历史文化失去了其独有的特性,招商定位也出现了"动摇",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加入到艺术区中来,导致区内艺术气息减弱。怎样提高改造艺术区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和保持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后工厂时代 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