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不断破坏,不断创造,努力塑造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五四时代精神最显著的体现。郭沫若早期诗作中反复出现的“毁灭”与“创造”的诗歌意象,实际上是诗人诗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型模式,这是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创作一个重要的精神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同时也是诗人独特的人格精神与独特的诗歌艺术得以充分显示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郭沫若 毁灭与创造 原型批评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系构成。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些断简残篇,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内在联系,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双方都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容的横向构成和历史的纵向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80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成的论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转移,促进了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变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但其最明显的局限是没有说清“体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评价标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体系构成 历史发展 中国
  • 简介:从当时社会风气以及人们思想上的状况,对“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等女性形象的活跃现象进行分析。这些人物共有的特点是既可以涉足社会,又能自由出入富家小姐们的闺阁。她们充当了闺阁中女子的爱情启蒙与情欲实践的导师,而大多数又是处于一种秘密的状态。对于她们的作为,历来的评论者大多持冷漠的态度,而且是贬词多于褒扬。其实,她们是那个“欲望世界”中最真实最灵动的女子,她们的言行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和完成至关重要。

  • 标签: 三言二拍 婆子尼姑丫鬟 爱情导师
  • 简介:一马小军自称"坏着呢",他宁愿以坏孩子自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享受着属于他本人的自由,体现着正在苏醒的自我意识.他要抛开别人给他规定的种种限制,自己去寻找生活,这也是他的权利.但是,他的这种自由和权利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能够进行选择的范围十分狭窄.

  • 标签: 叙事分析 影片阳光灿烂 日子叙事
  • 简介:“智识阶级”作为外来词进入在中国,至1922年3月6日《晨报副镌》载俄国盲作家爱罗先珂名为《智识阶级的使命》的演讲辞才发生普遍影响。此前,鲁迅对这部分人群使用传统的称谓,如早期著述的各类“士”,“士人”,《新青年》时期的“鸿儒”,“文士”。“智识阶级”一词被引进后,鲁迅采用的同义语有“知识阶级”,“智识分子”,“智识者”等,如《坟·春末闲谈》的“特殊知识阶级”,《华盖集·通讯》的“智识阶级”,同时解释了该词的舶来性质及其与中国相应人群特征存在的差别。后鲁迅多用“知识阶级”,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

  • 标签: 知识阶级 “立人”思想 人群特征 知识分子 《新青年》 文化精神
  • 简介:有位日本学者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聊斋志异》里的少男少女第一次见面就会想到“上床”?另外,由此而深入的第二个问题也颇引人思考:为什么在性爱的行为中,女方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具体表现在:女方随意地到男方的居所相会,并且首先发起性要求或做出某种暗示和默许。一般说来,以上两个问题统统有悖于人类普遍的求爱方式。

  • 标签: 《聊斋志异》 具体表现 文化渊源 性爱 暗示 心理分析
  • 简介:副标题点明了本文的批评方法:“形式文化论”。之所以特意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对于我所论述的话剧《最后一夜》,不如此便无以发现它的意味深长。换句话说,对于长期写作评剧的王金堂转向话剧写作这一现象,仅从形式立论的话可以顺理成章.但若从“形式文化论”的视角来看,我们却能够领略到其中的文本扭曲:这扭曲,也就是本文正标题所说的“现代”与“宿命”的纠缠。当然,“形式文化论”并不意味着排斥形式的讨论,毋宁说.它是以形式的讨论作为起点的——所以,在进行“形式文化论”的分析之前,本文仍将从形式开始论述。

  • 标签: 文化论 批评方法 副标题 话剧艺术 王金堂 《最后一夜》
  • 简介:从作家角度来看,身份认同、知识积累、个人经历、代际年龄、文化适应程度、性别意识等因素都构成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变数.美华文学作家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传播地大陆语境文化的承载能力,从而造成文本信息被过滤.

  • 标签: 美华文学 大陆语境 作家 传播 过滤
  • 简介:<正>如果说语言是存在的居所(houseofbeing)的话,那么,这一文本的文体则深刻反映了这一“居所”的“居者”的许多内在特质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诸多关联。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个角度去把握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汉语新诗创作中的口语化倾向——八九十年代

  • 标签: 口语化倾向 八九十年代 “广场” 诗歌语言 新诗创作 例证分析
  • 简介:杜甫的诗歌创作中连章组诗占有很大比例,其杰出代表作《秋兴八首》在结构上相当完整,一气呵成,前人对此组诗结构完整性的认识有一个接受的过程,直到明清之际,批评界基本认定杜甫这八首诗在结构上是一个完整不可或缺的整体,呈现一种环状的、开放的结构特色。这和杜甫“以诗为文”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有关。

  • 标签: 连章组诗 环状结构 以诗为文 杜甫 《秋兴八首》 诗歌创作
  • 简介:中国历史上士大夫迁谪原因结局各异,与迁谪文学的关系及成就也不尽相同。两度贬流岭南与后期的穷愁造就了真正的诗人宋之问,使他在初唐诗坛获得一席重要位置。李绅迁谪岭南时间较短,虽然此期诗风有一定变化,但由于后来仕路显达,安富尊荣,成就不高。分析两人的政治命运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助于人们认识“文穷而后工”这一命题。

  • 标签: 宋之问 李绅 迁谪 诗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