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安妮·克斯顿虽然被划分在“自白派”诗人之列,但她的诗却富蕴强烈的反权威、反中心的解构思想,她试图以独有的视角来观察和再现一个“非中心化”人类社会中的包容性和不确定性,以巨大的勇气把矛头直指人类社会思想结构中两个既有的权力中心——父权和神权,用尖锐的诗性语言不断冲击现有僵化结构的中心地带,意在将其逐一消解。她的作品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带着后现代人文信仰,试图重构一个独立、平等、平面化的人类社会景观。

  • 标签: 塞克斯顿 后现代 去中心化 重构
  • 简介:1945年,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斯特拉尔(GabrielaMistral)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诗人。斯特拉尔的诗歌充满了“柔情”,是对爱的礼赞。爱情,是她早期创作中吟咏的主题。随着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变,她笔下的“爱”,从男女情爱延伸到对“母爱”的歌颂。

  • 标签: 米斯特拉尔 诗歌 母爱 大自然
  • 简介:在传统的观念中,权力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可以被人所拥有占据的。福柯批判了这种把权力物化的观点,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在不同时期权力有不同的主导模式(如牧师权力、君主权力、规训权力、生命权力)。而在现代国家中,权力不再是过去的君主权力为主,而是更多表现为对身体和人口进行控制的规训权力和生命权力。特别是在二战后的三十年,政府在统治国家时越来越关注人口的治理,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率的调节来控制人口,国家权力的表现形式由过去的如何“让人死”转为如何“让人活”.

  • 标签: 君主权力 布莱恩 战争 本体 状态 知觉
  • 简介:马丁·艾斯的长篇小说利用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导时间观念--时间的线性、矢量性和不可逆性,将时间的流程倒置过来,使时间的不可逆性成为可逆性,通过戏仿诞生、堕落和拯救的人生模式,构成了对启蒙运动以来线性进步的历史观的质疑;而主人公分成为两部分--"魂灵"与"身体",互不了解与互不统属,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拉康的分裂的主体观;主人公人生轨迹的倒置又瓦解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观念;所有这些使整部作品构成了一部质疑现代性的后现代寓言.

  • 标签: 马丁·艾米斯 《时间之箭》 长篇小说 英国 文学评论 启蒙运动
  • 简介:里·巴拉卡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作家。20世纪60年代,他深受黑人权力运动的影响,强调要建立独特的黑人美学,突出文学的革命性。他促进了黑人艺术运动的发展,被誉为黑人艺术运动之父。他的代表短剧《荷兰人》生动地表现了黑人艺术运动的思想,成为当代美国戏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 标签: 阿米里·巴拉卡 《荷兰人》 黑人艺术运动 黑人权力运动
  • 简介:  爱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除了19世纪60年代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阿默斯特镇度过,直到1886年5月15日逝世.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的诗歌,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揭示了一个充实、安宁、执著的灵魂.她那既朴素又含蓄的诗句,既感伤又幽默的诗风使她成了美国民族诗歌艺术的丰碑.美国学者认为狄金森是公元7世纪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在驾驭英语言的能力上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 标签: 灵魂爱米莉·狄金森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 静观灵魂
  • 简介: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解读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丽的玫瑰花》,通过对情节单元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排列和聚合,揭示了文本表层的"二元对立"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社会结构。

  • 标签: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学界通常认为《默涅克诺斯》这篇柏拉图对话并不涉及哲学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对话中苏格拉底葬礼演说所含有关地生人神话和雅典政制的段落,发现这些围绕德性和政制问题展开的段落,实际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且暗中指向古典政治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最佳政制问题。本文认为,对于相关段落和问题的理解,需要注意到对话结构包含的双重语境。苏格拉底有关葬礼演说段落的表面修辞针对的是公共语境;而对话结构设定的私人语境,就对话自身的戏剧情节来说,则可视为是对城邦未来治邦者默涅克诺斯的哲学教育。

  • 标签: 苏格拉底 《默涅克塞诺斯》 德性 政制
  • 简介:<正>加夫列娜·斯特拉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拉美诗人,也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作家。1945年,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斯特拉尔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一年,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经历了流血、饥饿、屠杀以及一切痛苦磨难的欧洲人面对战争的

  • 标签: 米斯特拉尔 诗歌创作 爱的礼赞 诺贝尔文学奖 女性 民族文化的传播
  • 简介:尼》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型之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王安忆以主人公尼、阿康为代表,叙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转折时期的上海一群都市男女青年的沉沦史。《尼》无疑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在这悲剧背后响彻着的是一曲交织着欲望与宿命的人性挽歌。

  • 标签: 《米尼》 欲望 宿命 人性
  • 简介:作为“英国后现代小说的领军人物”,艾斯使用了一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后现代招式”。本文试图探讨艾斯如何通过独家拥有的“颠倒”或“倒置”手法来玩弄颠覆性的后现代游戏。第一,通过“角色倒置”,艾斯以戏谑与反讽的方式解构了性身份中的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第二,通过“时间倒流”,他游戏式地颠覆了现代主义的时间观、意义观、审美观与道德观。

  • 标签: 后现代招式 角色倒置 时间倒流 马丁·艾米斯 审美观 道德观
  • 简介: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中历史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福克纳研究中的一个盲点。本文试图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以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丽的玫瑰花》为例,从它五个方面的“缺失”来论证贯穿于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意识。作为一个追求客观真实的作家,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缺失”、人物女性特征的“缺失”和妥协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批判性历史意识。但同时,福克纳无法跳出南方历史的影响以及南方历史语境的限制。小说中时间顺序的“缺失”以及小说主象征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过往“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因此,小说“缺失”背后不仅仅是爱丽悲剧一哇的故事.更是福市纳徘徊于尼采所说的两大历电意识之间困惑的心灵的故事。

  • 标签: 福克纳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 缺失 批判性历史意识 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
  • 简介:<正>历代艾丽·勃朗特姐妹研究中,人们难免为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艾丽为什么能写出《呼啸山庄》?1846年,勃朗特姐妹的诗作失败,三个人商定各写一部小说。八个月之后,艾丽的《呼啸山庄》就写完了(其他两姐妹的《简爱》和《安格尼斯·格雷》也先后完成出版)。夏洛蒂和安妮的小说均有自己当家庭教师的经历为基础,有较强的自传色彩。后来却是艾丽的小说声誉最大,而且成了千古名篇。那么,艾丽究竟是哪来的生活积累?豪渥斯荒原如何哺育出一位20多岁的作家?从未体验过爱情生活的艾丽怎能写出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复仇故事?于是竟有一度所谓著作权问题,竟有小说实为哥哥勃兰威尔所作、或为其父帕特里克所作、或为夏洛蒂所作的各种猜测性的文字。其他肯定艾丽著作权的争论,也由于作家生平资料缺乏,难以做出令所有人信服的切实解释。

  • 标签: 《呼啸山庄》 艾米丽 夏洛蒂·勃朗特 创作源泉 家族人物 庄园
  • 简介:<正>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代表,《纪念爱莉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里世系"里的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这篇恐怖、阴森和充满感伤的短篇小说备受历代评论家的关注,也吸引着无数读者饶有兴趣的阅读。通常爱莉被解读成一个代表传统的纪念碑,一个代表内战前南方价值和南方文化的象征。随着20世纪80年代短篇小说认知批评的发展,批评家们从认知的高度就短篇小说意义解读过程中的认知框架设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在认知批评的框架下重读《纪念爱莉的一朵玫瑰》,该文本有了新的内涵。

  • 标签: 爱米 美国南方 威廉·福克纳 约克纳帕塔法 艾米莉 南方传统
  • 简介:卡尔·施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法学家,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研读文学作品,在与诗人作家的对话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文学阐述其思想,甚至影射不便用学术话语言说的一些重要思考。在1942年的《陆地与海洋》中,施特通过《白鲸》中捕鲸人与鲸鱼之间的抗争,将“陆地”与“海洋”这种地理上的对立上升为更基本的存在性对立,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基督与敌基督之间的永恒对立。而从他四十年代的书信中又可以发现,他极力向朋友们推荐梅尔维尔的中篇小说《班尼托·西兰诺》,推广他对小说象征意义的阐释。施特在西兰诺船长身上找到了当时欧洲精英知识分子进退维谷的形象,特别是他个人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处境的影子。文学成为一种陌生化方式,使他可以隐匿地进行自我阐释、甚至自我辩解。他对《班尼托·西兰诺》的阐释向读者展示了这部源自现实的小说中超越现实的巨大象征力,但也存在偏离小说本意的关键要害。

  • 标签: 卡尔·施米特 梅尔维尔 《白鲸》 《班尼托·西兰诺》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