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在新时期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中,宁是个不能被忽视的人物,他本来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但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又颇有建树.他积极活跃在国际理论争鸣的前沿,起到了许多国内同行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也许正是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角色转换给了他灵气和机遇,这种角色转换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他与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密切关联之程度:他与这个时代的文化可以相互参照、相互脚注.时代成就了他,抑或他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文化理论潮流前沿,或许二者兼而有之.为了理清20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和理论思潮与西方的关系,我们走访了宁先生,就一些我们都关心的话题进行对话.

  • 标签: 中国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走向世界 王宁先生
  • 简介:引言一九七九年一个灰影子钻到了钟亦成的卧室。灰影子穿着特利灵短袖衬衫、快巴的确良——(一种流行的化纤混纺面料)喇叭裤,头发留得很长,斜叼着过滤嘴香烟,怀抱着夏威夷电吉他。他是一个青年,口袋里还装有袖珍录音机,磁带上录制了许多'珍贵的'香港歌曲。……或者,他又是另一副样子。总之,他是一个灰影,在七十年代末期,这个灰影常常光临我们的房舍。

  • 标签: 《无主题变奏》 《人民文学》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 简介:观摩学辉先生的山水画,首先让人感到的便是气势夺人。巍巍群山犹如苍龙横空出世,皑皑云涛犹如仙驹飞速驰骋。“意冥玄化,而物在灵符,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即谓此也。诚非真正“澄怀味象”者可信手拈来.挥毫写就。言其“含道映物”之作,非谬奖矣。

  • 标签: 山水画 艺术魅力 王学 澄怀味象 首先
  • 简介:1968年,润华教授在威斯康辛大学受业于周策纵先生门下,其时他已有诗集《患病的太阳》和散文集《夜夜在墓影下》行世,显露出不俗的创作天赋。周先生欣赏弟子写诗为文的才华,但又不免对其做学术研究的潜质暗自担忧。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其担忧是多余的;第二年,润华教授仅用了两个学期就完成了《郁达夫在新马和印尼》的硕士论文,展示了他良好的学术研究的禀赋,并从此开始了他的诗人和学者的生涯。3年后,还是在这里,润华教授从早晨到午夜,以图书馆为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司空图的生平及诗学理论》。1973年,他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正式踏上了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不归之途,并以其诗人的才情,澹趣的心境,稳健扎实而不事夸饰的治学作风在唐代诗歌、明清小说、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及世界华人文学等诸多领域,广采博纳,阐幽发微,屡有新见。

  • 标签: 诗人 比较文学 华人文学 夸饰 唐代诗歌 为文
  • 简介:韩颖琦、迅的《当代广西小说十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是地域文学的研究专著。我们将赵树理为代表山西作家称作为“山药蛋派”,将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称作为“荷花淀派”,将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称作为“陕军”,这部专著最大的贡献是全面展示了“桂军”的成就和实力。与那些地域小说论著不同,这本专著并没有特别强调“桂军”有什么独特的地域特点,并与其他地域作家论专著那样强调越是地域色彩浓厚,越是具有中国特色。

  • 标签: 地域文学 作家评论 小说 韩颖 广西 当代
  • 简介: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李尔》改编的京剧莎剧《歧梦》实现了从文本之间的互文到文化之间的互文。既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又在这种互文过程中与中国传统伦理教化实现了对接。两者互文的基础在于对“人性的剖析”,并通过改写与替换实现了艺术形式上的互文与互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设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 标签: 存在编码 莎士比亚 京剧《歧王梦》 《李尔王》 互文
  • 简介:云这部论著以20世纪之前的泛诗现象作为主要的述评对象,而这一直是诗歌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盲区。本论著的目的在于借助中国古代诗歌的观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评估西方前现代诗歌。

  • 标签: 中国古代诗歌 西方 参照系 前现代 传统 20世纪
  • 简介:近年来,书籍的物质文化特性在西方学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书籍怎样被生产出来,是通过人工手抄还是机器印刷,又经过哪些流通环节,书商和消费者在这些环节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读者以何种方式阅读它们,不同的书籍生产制作方式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阅读,这些问题催生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书籍史"。

  • 标签: 生产制作 宇文所安 诗歌写作 印刷文化 孙康宜 文学实践
  • 简介:基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管理机制和作家管理方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作家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和稿酬两大部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上曾有"三名三高"(即名作家、名记者、名演员和高工资、高奖金、高稿酬)一说,作家位列其中,可见当时作家的收入水平与社会整体水平相较而言属于较高的群体。中心作家不仅能获得极高的荣誉,同时在收入方面也甚为丰厚。

  • 标签: 刘绍棠 傅雷 文艺管理 汤原农场 生活水平 五十年代
  • 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纵观其大略,无非在写作空间领域开疆拓土,到现在为止琳琅满目,无所不至其极.其不同主要反映在主张上.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诗坛出现朦胧派.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

  • 标签: 诗歌流派 20世纪70年代 叙述 意识 原乡 心灵
  • 简介:如果从1946年9月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副刊上连载算起,李季的叙事长诗《贵与李香香》已经面世整整六十年了。这篇作品诞生伊始,即好评如潮,并为其作者本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延安负责宣传工作的陆定一著文介绍说:它“用丰富的民间语汇来做诗,内容形式都好”。时在国统区的郭沫若也誉之为“文艺翻身”的“响亮的信号”。身在香港的周而复更是热情洋溢地赞道:“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从西北高原上出现,它照耀着今天和明天的文坛。”类似这样的揄扬褒奖之声,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为直到那时,人们还坚持认为它“开一代诗风,……是不朽之作”。

  • 标签: 《王贵与李香香》 新诗 李季 大众化 民歌 解读
  • 简介: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文学研究者就开始了“求新声于异邦”的旅途,他们密切关注国外的中国文化、文学研究趋向,积极吸取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也对某些域外学者的偏见、误解、曲解作出反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便有不少中国学者介绍国外中国文学著述。近年来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海外汉学丛书集中收入了一批译著,这些关于中国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大都从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命运的角度出发,以吸收国外汉学研究对我们富有启发性的内容为目的而展开的,却较少从各国各民族不同文化对中国文学的选择过滤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新声 中国作家 各民族 命运 作品
  • 简介: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自文革到90年代初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90年代初,谢天振教授等关于重视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呼吁,受到了老一辈学者及学界同仁的一致赞同。接着,有关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文章、专著如雨后春笋,陆续发表、出版。该书就是呼声之后的又一产物,也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研究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的专著。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革 专著 文章 发表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