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探讨了苏童的《》中的叙述类型及其在英译本中的体现。从小说叙事类型的视角出发,对苏童的代表作《》中的叙述视角、气氛、意象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评价其对人物、地点及事件产生的影响,并由此表达了作者/叙述者的写作或叙事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因此,我们应予以重视,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并通过对语言的操控在翻译中实现更好的传达与再现。

  • 标签: 《米》 叙事类型 评价资源
  • 简介:作为分析哲学的奠基者,弗格为格赖斯理论提供了哲学给养和思想启蒙,并间接地帮助其建立了古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弗格的贡献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1)致力于形式语言的逻辑分析,但阐明了自然语言的含糊性和歧义性;2)提出了真值的概念,并始终关心命题的真假;3)讨论了涵义的色彩及其体现;4)论及了句子的“意图”、“语境”以及“语力”等概念。

  • 标签: 弗雷格 会话含义 格赖斯
  • 简介:歌德的《威廉·麦斯的学习时代》自问世以来,一方面被奉为原型成长小说,另一方面因其反讽结局和文本中存在的各种张力而遭到论者的诟病。本文拟从小说的结局、德国当时崇尚的“美善合一”的理想和歌德本人“相互联系”的观念等方面探讨小说中反讽结局、感性与理性、现实与观念、行动与思想等张力下的辩证统一性,并结合成长小说的美学原则、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作家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探究文本既矛盾又统一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成长小说 美善合一 辩证统一
  • 简介:数十年来,杜利尔总是作为艾兹拉·庞德意象派涛歌的追随者被收入文集,因此世人最熟识的也只是她的早期诗歌——那些以鲜明意象和简洁语言为特征的意象诗。其实她的声音最终远远冲出了意象派的局囿,在二战史诗《三部曲》中,她展示了长长的诗行与一唱三叹的描述。

  • 标签: 《三部曲》 利特尔 意象派 早期诗歌 追随者 意象诗
  • 简介:小说《嘉莉妹妹》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贞操,后又凭美貌与歌喉成为歌星的故事。与此伴随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情人郝斯伍德步步沦落的人生悲剧。到底是何原因致使这位昔日的社会名流沦为今夕的街头乞丐?本文将深入探讨郝斯伍德悲剧命运背后的种种原因。

  • 标签: 《嘉莉妹妹》 郝斯特伍德 悲剧命运
  • 简介:通常认为,在哈罗德·品的剧作中,男性是剧中的主角,女性是次要人物,是消极的形象。其实品剧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从软弱到自尊自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从女性人物的身体表现及身体作为性别武器的变化中得到体现。女性人物形象的演变过程暴露出女性在男权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及生存状况,折射出品特对于女性观念的变化。品剧作中的女性形象演化总体趋势是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但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体现出复杂性。这与当时女权主义的发展、作家的伦理道德意识及作家的男性视角密切相关。

  • 标签: 哈罗德·品特剧作 女性形象 身体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为鬼怪小说意义上的英国哥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给人最强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们怪诞的存在本身。怪诞的标志就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有意识的融合。在将怪诞与现实有机相融的过程中,英国哥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表现出了寓幻于真和寓真于幻的共同特征。然而,它们的怪诞表现又具有本质的差异:前者于怪诞中显温情,令人流连往返;后者则于怪诞中见恐怖,让人毛骨悚然。

  • 标签: 英国哥特小说 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怪诞 同质性 异质性
  • 简介:评论界一般认为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伊斯威克的女巫们》有嘲讽诋毁女权主义运动的倾向,书中的女巫也似乎被用来影射追求个性意识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女权主义者。然而,综观厄普代克40余年的作品,可以推断出该小说的深层主题依然是反映他本人的宗教观,即世俗化新教教会与牧师在引领现代美国人信仰方面的无力和他对新教发展前途所持有的悲观态度。

  • 标签: 厄普代克 巫术 女巫 新教世俗化 世俗化牧师
  • 简介:借鉴西方文论英美新批评中的"悖论"观来探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共有特征:逃避与行动.逃避与行动表面上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身上同时出现,并在其人物性格的道德张力上统一起来;在形式逻辑上不能同真的两个判断在艺术思维上得以成立,并获得了一定的认识论意义.

  • 标签: 逃避 行动 悖论
  • 简介:《安德鲁的大脑》是多克托罗2014年推出的一部文学新作。本文主要着眼于小说对如今流行的“历史终结论”思想的批判,分析小说借以主要人物安德鲁对过去充满负罪感和灾难人生经历的思考,来隐喻如今人们思维受到既有知识世界的束缚而导致思想僵化,最后安德鲁在政府的经历更是批判了西方将自由民主视为“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的思想。

  • 标签: E.L.多克特罗 安德鲁的大脑 历史终结论
  • 简介:这幅画名为《以密涅瓦为造型的安娜·奥芙思利》(约1643年作,布面油画,202厘×172厘),是法国巴洛克画家西蒙·乌埃(1590~1649)的作品。

  • 标签: 安娜 造型 西蒙 巴洛克
  • 简介:英国汉学家蒙·道森的《论语》英译本面向普通读者,语言平实无华。译者尊重原文,在词语翻译、句式翻译和义理阐释等方面均运用了"陌生化"的翻译策略,较为充分地传达了原文的"他性"。同时,在义理方面,道森的《论语》译本中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但遗憾的是,译本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字义、句式及语义理解方面的误读和误译,较大程度上损伤了译本的整体质量。

  • 标签: 《论语》 雷蒙·道森 典籍英译
  • 简介: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语篇,总统竞选辩论在美国大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研究视角对2016年9月26日朗普与希拉里的首场总统竞选电视辩论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发现竞选辩论中介入资源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探讨朗普与希拉里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不同的人际意义以实现自己在大选中胜出的目的,进而揭示朗普与希拉里在总统竞选辩论中的语言风格特点。研究发现朗普在面对质疑时,反驳态度更为坚定,言辞中展示了高度的自我认同,语言特点属于进攻型。相比而言,希拉里的辩论言辞更加缓和,属于防护型。

  • 标签: 介入资源 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 人际意义 语言特点
  • 简介:本文意欲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弗罗斯的乡村观,将其置于生态批评思想里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考察,即阿卡迪亚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旨在说明弗罗斯的乡村观兼具两种模式的特点,彰显了二者的缺点,是客观的、成熟的,同时也是矛盾的乡村观。它的矛盾预示了乡村的困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乡村 人与自然 生态批评 阿卡迪亚模式 帝国主义模式 矛盾性
  • 简介: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为理论框架,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方面对朗普参选演讲进行分析,探究其中与美国民众政治诉求的契合点,进而分析当下美国民众不理智的政治诉求。

  • 标签: 特朗普 参选演讲 评价理论
  • 简介: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基础上,以朗普在华盛顿的演讲为例,从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隐喻象似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象似性原则在政治演讲中的运用及取得的文体效果。该文分析的结果表明,政治演讲的语言形式主要以内容为依托,在该基础上,各种象似性原则的恰当使用可以给政治演讲带来正面的文体效果,起到增强演讲的表现力和鼓动性的作用。

  • 标签: 象似性原则 政治演讲 文体效果
  • 简介:《布赖顿硬糖》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格厄姆·格林的作品之一。目前该作品在国内有两个译本。以该作品的两个汉译本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两个译本在归化和异化、改写和解释性等翻译策略方面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文学外译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学外译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注意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关注读者群、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和加强国内学者之间的交流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布赖顿硬糖》 传播学 翻译策略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