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 标签: 远外侧入路 枕骨大孔 三维解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不同类型螺钉与螺钉的连接方式对骨折端轴向微动的影响。方法将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6只。获取新鲜完整的右胫骨标本后,于胫骨中段横行截断,并使用LCP固定,骨折端远侧均以锁定-锁定螺钉固定。A组:骨折端近侧锁定-锁定螺钉固定(锁定-锁定螺钉组);B组:骨折端近侧锁定-普通螺钉固定(锁定-普通螺钉组);C组:骨折端近侧加压-普通螺钉固定(加压-普通螺钉组)。所有标本分别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予以0~50 N的动态轴向负荷,通过仪器自带系统测算出钢板近侧断端微动的距离,计算出各固定方式对应的轴向压缩刚度,并评价以上指标。结果所有标本在轴向负荷下均可产生相应的轴向位移。在近似一/两个体重的轴向负荷(25/50 N)下骨折端的轴向位移值:A组为(0.101±0.017)mm/(0.218±0.012)mm,B组为(0.164±0.007)mm/(0.285±0.013)mm,C组为(0.305±0.041)mm/(0.513±0.051)mm;在同一轴向负荷下各组平均轴向位移值均为C组>B组>A组(P<0.01)。LCP的轴向压缩刚度:A组为(234.36±13.28)N/mm,B组为(203.78±16.46)N/mm,C组为(112.62±16.23)N/mm,A组>B组>C组(P<0.01)。结论LCP于骨折端的一侧采用经加压或普通螺钉固定可显著促进骨折端的轴向微动,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并可降低LCP装置的整体刚度。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折愈合 骨板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5月— 2017年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成人尺骨鹰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24例接受带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4.0±12.1)岁。Mayo分型:Ⅰ型7例,Ⅱ型17例。32例接受尺骨鹰嘴解剖钢板固定(B组),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6.5±11.4)岁。Mayo分型:Ⅰ型15例,Ⅱ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射次数、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皮肤激惹率及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rey评分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5~21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皮肤激惹分别为(79.6±22.5)min、(111.3±26.2)ml 、(7.2±2.2)次、(3.7±0.6)个月、1例,B组分别为(94.3±27.5)min、(152.0±31.4)ml 、(11.0±3.4)次、(4.7±2.2)个月、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r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解剖型钢板比较,带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射次数,促进骨折愈合,尽可能避免术后皮肤激惹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尺骨骨折 骨板 骨折内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椎间体外冲击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诊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经椎间体外冲击波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痛觉评分量表(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和颈椎活动度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3周VAS评分(1.11±0.21)分,低于对照组的(3.13±0.75)分(t=16.808,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评分(17.67±2.16)分,高于对照组的(14.28±2.31)分,而NDI评分(7.54±2.66)分,低于对照组的(12.44±4.08)分(t=6.947、6.520,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46.52±3.25)°和后伸活动度(47.32±2.61)°,高于对照组的(41.02±2.65)°和(42.36±2.80)°(t=8.500、8.398,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64.29%)(χ2=5.143,P<0.05)。结论经椎间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颈椎病症状及颈椎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高能量冲击波 常规康复 疼痛 颈椎病症状 颈椎功能障碍 颈椎活动度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肺癌患者单操作全胸腔镜下手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88例,所有患者全部进行单操作全胸腔镜下手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细节护理,对患者并发症、肺功能进行比较,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单操作全胸腔镜下手术后行细节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恢复效果,提升肺功能,确保患者睡眠质量等术后康复效果,应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

  • 标签: 细节护理 肺癌 单操作孔 全胸腔镜 护理效果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基肯雅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因检测手段的局限,常被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了义乌确诊的6例输入性基肯雅热病例,并对比国内外文献,比较了临床症状的差异,重点阐述了以往文献,特别是国内文献极少关注的淋巴细胞减少的特征。

  • 标签: 基孔肯雅热 输入性 蚊媒传染病 淋巴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间成形术治疗非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非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2~73岁,均接受经皮椎间成形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6个月时按照改良MacNab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时,VAS分别为(7.6±1.0)分,(2.6±1.0)分,(2.5±1.1)分,(2.6±1.1)分;ODI指数分别为(77.03±7.64)分,(27.23±3.64)分,(19.97±2.41)分,(9.03±2.58)分;术后各时点VAS和ODI均明显低于术前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总有效率为96.8%(30/31例)。结论经皮椎间成形术治疗非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 标签: 椎管狭窄 椎间孔镜 椎间孔成形术 椎间孔狭窄
  • 作者: 张焕康 李静 蒋晓文 李帅 薛凯 孙希才 刘全 顾晔 李万鹏 宋小乐 余洪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003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杭州 310003,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深圳 518052,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江门 529030,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 20003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0031 中国医学科学院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2018RU003),上海 20003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区,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男女比例1∶1,年龄42~69岁,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可处理颈静脉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区复发性NPC切除术,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口 翼突后 复发性鼻咽癌 岩斜区 颈静脉孔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颈静脉区神经鞘瘤(JF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至2021年6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58例JFSs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1例患者采用颈静脉入路。53例患者获随访4.5年(范围为0.5~8.5年),随访内容包括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像学复查结果等。结果58例患者中50例(86.2%)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8例(13.8%)次全切除。出院时KPS评分为(68.6±14.9)分,与术前KPS评分[(77.6±13.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2,P=0.017)。53例患者随访期内5例(9.4%)复发,39例(73.6%)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有改善。1例(1.9%)患者(改良Samii分型D型)术后因小脑出血、肿胀死亡。主要并发症包括新发/加重声音嘶哑(11/53)、脑脊液漏(7/53)、新发/加重吞咽障碍(5/53)及新发面瘫(4/53)。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JFSs近期后组颅神经症状可能加重,远期效果较好。

  • 标签: 颈静脉孔区 神经鞘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腋神经阻滞治疗四边综合征(QSS)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厦门长庚医院疼痛科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QSS患者60例,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单侧发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电疗组,每组30例。电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组在电疗组治疗基础上增加超声引导下腋神经阻滞治疗(0.5%利多卡因+1 mg/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 ml,共20 ml),1次/周,疗程2周。治疗结束后2周,评价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2周,神经阻滞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电疗组[(2.3±1.8)分比(3.5±2.4)分,t=-2.14,P=0.037];神经阻滞组患者CMS(疼痛、日常生活活动水平、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各子项及总分均明显高于电疗组(P均<0.05)。且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腋神经阻滞治疗可以优化常规物理疗法对QSS患者的治疗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腋神经 四边孔综合征 超声检查,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后入路经皮椎间镜手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于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PELD治疗且接受6个月随访的97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侧后入路组(48例,侧后入路PELD)与椎板间入路组(49例,椎板间入路PELD);统计并比较两组疗效、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整体手术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侧后入路组手术用时长于椎板间入路组,术后卧床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椎板间入路组(P<0.05);两组随访结束时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前、随访结束时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侧后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椎板间入路组(P<0.05)。结论LDH患者经侧后入路PELD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轻、腰椎功能改善,且相比椎板间入路,可缩短术后卧床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但手术时间较长。

  • 标签: 脊柱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侧后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LDH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观察组行PTE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28.491、19.219、8.489,P=0.001、0.001、0.001)。术后6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治疗前(P<0.0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6.987、4.060、5.281,P=0.001、0.001、0.001)。观察组末次随访优良率为90.00%(45/50)高于对照组(60.00%,30/50;χ2=12.000,P=0.001)。结论LDH患者采用PTED治疗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开窗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
  • 简介:摘要枕骨大区腹侧脑膜瘤(vFMs)的基底部分位于齿状韧带前方,可将脑干或颈髓推向背侧或背外侧。由于受到延髓、椎动脉及后组脑神经的阻挡,手术时显露vFMs较为困难且切除的难度极大。诸多文献报道显示,充分显露vFMs的基底部是手术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多采用经远外侧入路。但其具有开颅复杂、耗时长、肌肉损伤大且易损伤椎动脉等缺点。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9例vFMs患者,术前通过根据影像学资料确认在延颈髓侧方存在肿瘤通道,采用经枕下中线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术后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患者接受减法腹腔镜手术,59例患者接受传统法腹腔镜手术。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距离及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减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组患者术后恢复排气、进食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法相比,减法更能体现微创的优势,而且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与传统法效果相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42例,年龄、性别不限,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射频热凝治疗:患侧卧位,以CT对茎乳区进行层厚3 mm扫描,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沿所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患侧茎乳,用2 Hz低频电流(0.1~0.8 mA)测试出面部抽动后行标准射频治疗。期间连续观察患者鼓腮、闭眼情况,一旦患者患侧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睑稍费力即结束治疗。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茎乳,其中33例患者用0.1~0.8 mA电流可测试出面肌抽动,9例患者经调整针尖位置也于0.8 mA以下电流测试出阳性结果。经标准射频治疗,平均(81.2±6.4)℃,终止于该周期的第(24.4±4.7)s。治疗后患者面肌痉挛均完全消失,但均遗留Ⅱ~Ⅲ级面瘫;未见面部血肿,无颅内出血、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15个月,有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11、12个月时出现面肌痉挛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射频法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但会出现不同程度面瘫,熟悉茎乳解剖,掌握操作技巧可避免严重面瘫发生。

  • 标签: 面肌痉挛 射频消融 茎乳孔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下颈椎椎间螺钉的钉道长度及角度参数,并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连续进行健康查体的受检者,共50名(男25名,女25名)的颈椎CT影像资料,年龄(56.00±15.90)岁(范围:29~89岁)。对受检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依据椎间螺钉、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Magerl法)置钉技术的进钉点和钉道设计在三维重建模型上选定后进行调整,在调整完毕的重建图像上分别对C3~C7节段进行钉道长度和进钉角度测量,记录其最大内倾角、最适内倾角、最小内倾角、最适钉道长度、椎弓根宽度等参数测量值。间隔2周由同1名脊柱外科医生对各影像学参数再次进行测量,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颈椎椎间螺钉总体最适钉道长度和内倾角分别为C3 10.65 mm,21.12°;C4 10.12 mm,22.62°;C5 9.82 mm,23.66°;C6 9.19 mm,24.13°和C7 9.10 mm,27.54°。C3节段总体最适钉道长度最长;C7节段总体最适钉道长度最短(F=19.287,P <0.001),但与C6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C7节段总体最适内倾角最大,C3节段总体最适内倾角最小(F=19.752,P <0.001)。男性在C4、C6、C7节段最适钉道长度长于女性(C4t=2.912,C6t=3.884,C7t=5.468,P <0.05),并在C4、C6、C7节段最适内倾角小于女性(C4t=3.560,C6t=4.370,C7t=4.738,P <0.05)。椎弓根螺钉总体最适钉道长度和内倾角分别为C3 30.94 mm,33.92°;C4 30.50 mm,34.95°;C5 31.92 mm,33.42°;C6 30.50 mm,31.94°和C7 29.87 mm,31.01°;总体椎弓根宽度分别为C3 5.35 mm;C4 5.56 mm;C5 5.99 mm;C6 6.34 mm和C7 6.86 mm。侧块螺钉总体最适钉道长度为C3 14.84 mm;C4 15.33 mm;C5 15.44 mm;C6 14.74 mm;C7 14.06 mm。颈椎椎间螺钉总体最适钉道长度在C3~C7节段为9.10~10.65 mm,均短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P <0.05),总体最适进钉内倾角在C3~C7节段为21.12°~27.54°,均小于椎弓根螺钉(P <0.05)。结论椎间螺钉长度受限,不具备直接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进钉角度较椎弓根螺钉陡直,且具有较大的进钉安全角度,可作为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有效补充。

  • 标签: 颈椎 脊柱融合术 骨螺丝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介绍俄罗斯药食两用真菌桦褐菌在治疗流行性感冒方面的配伍应用方法,发现桦褐菌可与姜、薄荷、黑接骨木花、洋甘菊、百里香、犬蔷薇、金盏菊、椴树花、柳树皮、荨麻叶、覆盆子、柠檬香蜂草、核桃叶、葛缕子(藏茴香)、西洋蓍草等配伍,对流行性感冒的治疗康复具有一定疗效。

  • 标签: 药用真菌 桦褐孔菌 流行性感冒 配伍 俄罗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椎间螺钉(paravertebral foramen screws,PVFS)、侧块螺钉(lateral mass screws,LMS)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s,PS)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8具新鲜冰冻尸体,男4具、女4具,死亡时年龄(45.3±11.2)岁。CT检查排除骨折、畸形、感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质破坏或其他异常,最终筛选出30个C3~C6颈椎脊椎。将制备完成的颈椎节段标本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个标本,分别用于双侧置入椎间螺钉(4.5 mm×12 mm螺钉)、侧块螺钉(3.5 mm×14 mm)与椎弓根螺钉(3.5 mm×24 mm螺钉)。随机选取一侧进行直接拔出力测试(速度5 mm/min),另一侧进行疲劳测试(位移±1.0 mm,频率1 Hz,循环500次)及残余拔出力测试。结果椎间螺钉的直接拔出力为(327.10±17.07)N,侧块螺钉为(305.71±11.63)N,椎弓根螺钉为(635.67±22.82)N。椎间螺钉的残余拔出力为(265.62±18.19)N,侧块螺钉为(192.80±17.10)N,椎弓根螺钉为(494.89±41.79)N。椎间螺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残余拔出力较直接拔出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tPVFS=7.795,tLMS=17.267,tPS=9.349,P<0.001),分别下降了18.8%、36.93%和22.15%。椎弓根螺钉的直接拔出力高于椎间螺钉和侧块螺钉(t=34.245,t=40.741,P<0.001),椎间螺钉略高于侧块螺钉(t=3.275,P=0.004)。残余拔出力椎弓根螺钉最高,椎间螺钉次之,侧块螺钉最小(F=314.619,P< 0.001)。椎间螺钉的首次循环载荷和首次达到设定位置时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t=3.625,P=0.002;t=5.388,P<0.001)和椎弓根螺钉(t=2.575,P=0.019;t=2.680,P=0.015),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9,P=0.550;t=1.953,P=0.067)。椎间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末次循环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t=5.341,P<0.001;t=3.439,P=0.003),但椎间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6,P=0.126)。结论椎间螺钉的直接拔出力略高于侧块螺钉,残余拔出力明显高于侧块螺钉,抗疲劳性能与椎弓根螺钉相近并明显优于侧块螺钉,因此,颈椎椎间螺钉具有作为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有效替代的潜能。

  • 标签: 颈椎 脊柱融合术 骨螺丝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