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目前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区际司法协助事宜,是如何解决内地港澳相互承认执行民商事判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内地港、澳互不承认执行民商事判决的法律现状及三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并论述了三地达成'相互承认执行民商事判决安排'(简称'判决安排')的主要条件及程序.本文认为,内地港澳现行的承认执行外国(地)判决的法律制度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三地达成'判决安排'重要的法律基础.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分别签署'判决安排'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既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三地人民的共同需要.

  • 标签: 民商事判决 相互承认 执行 发展趋势 港澳 区际司法协助
  • 简介:本文借助对美国教育平权案件的分析,思考了算法的伦理基础法律解释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若干美国大学招生政策中的算法的分析,可以发现算法并非一种完全价值中立的活动,算法总是隐含了价值判断。法律解释应当反思算法的伦理基础,而不应当盲目信任或依赖某种算法。同时,应当发展一种基于技艺的法律解释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运用某种算法,但法律解释方法应当将算法和特定历史传统语境相结合,在特定的历史传统语境中寻求弥合社会分歧、引领社会共识的法律解释方法。

  • 标签: 算法 歧视 平等保护 法律解释 技艺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法神经科学研究以神经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研究法律有关的广泛问题,具体涉及证据、刑法、民法、神经伦理学、法律决策和神经经济学等重叠交叉的应用领域。认知理论和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促成该领域的兴盛。从未来的发展看,法学作为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必要吸收来自于认知科学领域的知识。概念层级理论有助于说明学科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认知科学法不等于法学认知科学母学科的直接结合;认知法学的实质是认知路径的跨学科法学研究;法神经科学的研究是认知科学法研究这一领域中的子领域。

  • 标签: 法与神经科学 法神经学 认知科学 法哲学
  • 简介: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的百余年,以英国为发源地、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的思潮狂飙了西方世界。启蒙运动传自由之风、播理性之光、颂个体之高、求应然之真,通过文化教育,在欧洲旋起了一场比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更加深刻的“思想革命”,这场“思想革命”强有力地穿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奠定了欧洲资本主义范式的现代性思想基础发展路径。

  • 标签: 现代性思想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价值 德国 思想革命
  • 简介: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历来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并受到积极保护。但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发生以公民涉嫌诽谤政府为由侵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为,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相关案例从言论自由和诽谤罪的定位及两者之间的界限,探讨保护言论自由及言论自由权的界限问题。

  • 标签: 言论自由 诽谤 宪法 刑法
  • 简介:内地香港实施CEPA协议,加速了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客观上要求实现判决的自由流动。我们应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并具有创新精神地看待和解决两地区际判决承认执行问题。内地香港之间小范围的安排难以适应两地经贸关系的大发展,而一个大安排(大协议)更能反映目前两地经贸发展的现状,更能切实、全面地解决两地相互承认执行民商事判决问题。

  • 标签: 法域 经济一体化 判决自由流动 区际判决承认与执行
  • 简介:“妇女婚姻家庭条文法律实践差距的实证研究”课题是全国妇联中加妇女法律项目之一。从法律社会视角作为切入点研究此问题,在中国研究领域尚属空白。笔者造反这一研究项目,旨在找出一个最佳结合点,使妇女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保障更具操作性科学性。

  • 标签: 婚姻法 婚姻家庭 妇女地位 立法完善 离婚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在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同时,又保留了1996年刑事诉讼法原有“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两者抵牾,必将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困惑和冲突。必须认真对待两者的冲突,顺应刑事诉讼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的实现为导向,兼顾司法实践需求,降低法律自身的冲突,避免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这一法律原则落空,应提升法官的心证能力,去除对口供的路径依赖心理,实现从人证到物证侦查模式的转变,强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降低非法获取口供的诱因,以实现对两者冲突的平衡。

  • 标签: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如实回答义务 冲突与平衡
  • 简介:统一公法学的提出,展现了公法所及问题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从整体公法视角研究各部门公法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深入研究宪法行政法的关系.宪法行政法是公法体系的基本组成部门,宪法居于核心和统领的地位,行政法居于主角和关键的地位.宪法行政法的关系最密切,集中表现为二者最大的一致性和动态推进的互动性,正是这种统一互动的关系引领和推动着整个公法体系的建构完善.

  • 标签: 宪法 行政法 公法体系 统一性 互动性
  • 简介:目前我国对于先决事项的司法判定在形式、程序、效力、救济途径等方面的空白或缺陷已严重困扰司法实践,特别是随着诉讼模式改革的日渐深化,当事人辩论权的控制力司法效率的强大压力从两个相向的方向上对裁判权形成挤压。通过解析德国和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中间裁判制度,将其中间裁判的适用对象分解为实体性先决事项、程序性先决事项和攻击防御事项,进而在我国民事裁判体系——判决、裁定和决定——的整体框架中,讨论上述三类事项的决定形式。最后重点讨论了实体性先决事项的中间裁判制度,及其与我国现有基本理论和现行制度的协调问题。

  • 标签: 中间裁判 中间判决 裁判文书 判决书 裁判 判决
  • 简介:我国史前传说时代神话中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刑神,就是大名鼎鼎的皋陶,又名咎陶、咎繇。《尚书·舜典》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这“士”,即法官。《管子·法法》言:“舜之有天下也,……皋陶为李。原注:‘古治狱之官,此作李官。’”此“李”即“理”,也即法官。《说苑·君道》有:“当尧之时,皋陶为大理。”《竹书纪年》为:“皋陶作刑。”《世本》:“皋陶作五刑。”《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西汉史游《急就章》更言:“皋陶造律,法律存。”《广韵三烛》则说:“狱,皋陶所造。”

  • 标签: “法” 皋陶 中国古代法 “正义” 传说时代 法官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宪法中的立法管辖权规范及其区际法律冲突的关系,探讨了宪法区际法律冲突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文还着重讨论了中国的宪法,尤其是两部基本法,对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的影响.本文的结论强调,宪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复合法域国家区际法律冲突的产生、范围及其解决途径.

  • 标签: 宪法 区际法律冲突 立法管辖权 中国 复合法域国家
  • 简介:<正>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合同的产生,用以调整科技成果的创造和应用所形成的关系。特别是为了提高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需要缔结科研、设计研究和工艺工程的实施合同,需要缔结科研成果及其应用经验的转让合同。科技情报方面的文献资料也可以成为签订合同的对象。达种合同除了具备一切研究领域内的所有

  • 标签: 科技成果 转让合同 科技进步 设计研究 示范合同 科研成果
  • 简介:检察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合理配置检察职权,检察活动的司法属性决定了检察权的配置必然受司法规律的制约,各项检察改革举措的施行必须符合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而司法规律中的“依附性”、“平等性”、“独立性”、“裁断性”、“正当程序性”等内容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应予改革的重点,也因此决定当前的检察改革应当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和对审判活动的制约职能,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规律要求的刑事公诉机制,增强逮捕的司法审查属性。

  • 标签: 检察改革 司法规律 层级性 裁断性 依附性
  • 简介:<正>一、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混合经济所谓市场经济,是指通过自由竞争形成市场价格,由这种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或命令经济相对立的概念。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它是作为反对封建主义重商主义的行政干预的一种理想而出现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市场万能主义"被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所代替。进入20世纪,特别是1929年大危机以后,几乎所有工业国家都开始了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度产业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所有领域中的行政干预作用越来越强大起来,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干预。总而言之,历史上任何时代,政府在市场规则的形成和对市场运行的监督上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现代世界各发达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政府积极干预和控制的混合经济。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调控 积极干预 混合经济 市场机制 经济的
  • 简介:网上仲裁以其与生俱来的方便、快捷等优点,自问世之初就受到了广泛关注。网上仲裁虽冠有“仲裁”二字,但其与传统仲裁有明显不同。实践中,目前这种新生的争议解决方式受到争议当事人的冷落。其原因主要有:难以达成仲裁协议、受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执行困难、对网上仲裁公正性及权威性的怀疑等。但笔者认为,虽然网上仲裁的现状并非令人满意,但只要设计得当,这种网上争议解决机制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其未来的理想发展模式应是以全球性网上仲裁管理机构为核心、以信誉标记模式来运作的网上仲裁模式。

  • 标签: 信誉标记模式 全球性网上仲裁管理机构 网上仲裁 ODR 网上仲裁模式 网上争议解决机制
  • 简介:“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不同时代被统治阶级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从西汉起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立法和司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德治”学说,主张“德主刑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把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德治”并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倡导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

  • 标签: 德治 法治 社会主义德治 公民道德建设
  • 简介:当前上访潮居高不下,主流的维权视角仅有部分解释力,难以解释无理上访的扩大化趋势。借助于吉登斯的权力观,将权力运作与其可以调动的“资源”及相关话语联系起来,可以从“治理一资源”的角度理解基层法治实践。从历史经验来看,基层政府在上访治理中有足够的权威性资源,因此可以在缺乏配置性资源时成功应对无理上访问题,这种权威性资源建立在“顺民-刁民”或“人民一敌人”话语的基础上。1990年代以来,基层政府在权利话语面前日渐被动,话语权不断流失,这导致其可以利用的权威性资源越来越少,治权因此不断丧失,从而越来越难以遏制无理上访。真正化解上访潮,需要在政府治权民众权利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并引导权利话语健康发展。

  • 标签: 无理上访 治理-资源 治权权利
  • 简介:<正>象在第一章中讨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法律发展研究”(SLADE)是一种用定量的资料和方法所进行的知识探讨,旨在建立和检验理论。我们感兴趣的领域首先是法律发展,故早在这种探讨的设计时就有必要合理地选定两个关键性概念的准确含义;这两个概念是“发展”(我们限定它意指“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化”)和“法律”(指“法律制度”)。这样一来,对被我们称作“法律文化”的第三个变项的需要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 标签: 社会变化 法律制度 法律文化 检验理论 发展中国家 关键性
  • 简介:刑法体系中预防因素地位和功能的变化使责任阶层量刑的关系发生深刻的变革。责任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从纯主观的原始设定到去主观化和规范化、再到现代社会下的实质化的演变过程,从而在原有的责任阶层中判断责任和预防。量刑层面的各个理论也判断责任和预防,并且预防在量刑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由于责任阶层和量刑在判断内容和发挥功能上的一致性,以及犯罪论责任和量刑责任不需要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犯罪论中的预防本身从刑罚论而来,从而可以将责任阶层量刑结合为需罚性的阶层,应罚性需罚性的关系亟需重新调整。考察责任阶层量刑的关系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犯罪论责任 量刑责任 量刑 预防 需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