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RS、GPS(GIS(3S技术集成提出了USLE6大因子算法,在建立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运用USLE深圳市茜坑水库流域土壤侵蚀强度进行预测估算.结果表明:整个流域90.5%区域土壤流失强度为中度以下.强度侵蚀以上区域虽然仅占整个流域面积9.5%,但是年土壤侵蚀量达到了整个流域土壤侵绌量49.4%.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植被覆盖情况明显相关,茜坑水库流域东北山区部分是整个流域严重侵蚀区.研究证明:在3S技术集盛支持下,采用USLE对流域土壤流失强度进行子预删估算方法具有直观、方便、快捷优点,成果能充分满足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需要.

  • 标签: 3S技术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 土壤侵蚀
  • 简介: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2006年3月批准《福建地理》更名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学报》.自改刊以来,《亚热带资源环境学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根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公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表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中心提供文献指标来源及文献被引指标(表2~表3),表明学报质量已有大幅提高.

  • 标签: 热带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学报 环境 科学文献 新闻出版
  • 简介:底层土壤有机碳库占土壤总碳库50%以上,但其控制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酶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杉木林表层(0~10cm)底层(40—60cm)土壤微生物生长对策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表层土壤,底层土壤易利用碳含量更高,表层土壤微生物更趋向于K对策,而底层土壤微生物则更趋向于r对策.

  • 标签: 杉木林 有机碳分解 土壤微生物 生长对策 土壤易利用碳
  • 简介: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两个方面,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自组织行为。不同层次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才能实现一定耕地保有量下土地利用资源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前提。在生态位势理论与系统边界理论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并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强度。研究显示,经济发达区非农用地与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耕地更易损失。从资源流动场论分析角度。探讨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途径方法。在目前水平上,把土地利用生态位作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中一种新方法论更有意义。

  • 标签: 土地利用 经济生态位分析 耕地保护机制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强度 城市化
  • 简介: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新兴学科。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文献记载.涉及时间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现,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优势。在气候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人类未来作出独特贡献。已在进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项目,将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 标签: 中国历史地理学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景现 气候 环境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利用2013年10月7日14日landsat8ETM+遥感影像数据松嫩平原实测31个采样点水体中叶绿素a悬浮物含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松嫩平原水体中叶绿素a悬浮物含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各波段反射率进行必要数学变换波段组合后,可以显著提高其与水体中叶绿素a悬浮物含量相关水平;以R4/(R2+R3)为自变量,建立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以(R5+R4)/R3为自变量,建立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 标签: 叶绿素A 悬浮物 水体 反演 模型 遥感影像
  • 简介:利用树木年轮学基本原理方法,研究了福建省戴云山台湾松(Pinustaiwanensis)径向生长模式以及与气候相关关系,戴云山是台湾松在大陆分布最南界。前人研究了区域树轮对气候变化线性相关关系,本研究进一步计算了基面积年增量年表BAI年表,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戴云山台湾松径向生长与气候线性非线性关系。模拟结果显示台湾松径向生长与温度降水存在一定非线性特征,其线性关系只在一定阈值内成立,比如降水在大约40~270mm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台湾松BAI年表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区域5—10月份平均温度引起季节性干旱是台湾松径向生长主要限制因子,其相关系数达-0.64。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戴云山地区台湾松生长未来气候变化可能非线性响应关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树木年轮 台湾松 戴云山 非线性关系
  • 简介:IPCC(2007)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会升高1.1℃至6.4℃[1]。在过去20年中,全球相继开展了大量增温控制实验,预测各类生态系统全球变暖响应。据已发表文献统计分析表明,目前野外增温控制实验主要集中于温度受限制中高纬度地区[2-3],在30°N以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还几乎没有主动性控制增温实验[4-6],这限制了全球变暖如何影响亚热带热带生态系统认识。

  • 标签: 热带生态系统 控制实验 全球变暖 全球平均温度 文献统计分析 DOM
  • 简介:不同粒级土壤中碳有着不同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明确土壤碳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分配及碳浓度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趋势.

  • 标签: 大气CO2浓度 田间培养 土壤碳固定 土壤颗粒 稻麦轮作
  • 简介: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9--2012年原位模拟氮沉降(对照,CK,0kg·hm^-2·a^-1、低氮LN,30kg·hm^-2·a^-1高氮HN,100kg·hm^-2·a^-1),分析亚热带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针叶林(杉木)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变化,以探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是否去除条件下土壤可溶性碳氮沉降响应.结果表明:针叶林土壤不同层次可溶性有机碳差异较大,表层0~15cm在HN水平下最高;而15~30cm30~40cm在LN水平下最高,HN水平下15—30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而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15—30cm30—4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施氮水平有小幅度升高.通过模拟氮沉降前后表层土壤(0~15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比较,发现针叶林阔叶林氮沉降响应存在差异,氮沉降后瞬时效应显示,杉木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氮水平而降低,但阔叶林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罗浮栲林.土壤自身碳含量差异也是影响其响应氮沉降重要因素;且模拟氮沉降后瞬时效果在一定程度影响最终长期结果,而凋落物去除处理效果短时间还无法观察到.

  • 标签: 氮沉降 可溶性有机碳 凋落物 阔叶林 针叶林
  • 简介:为探讨温州三垟湿地底泥中氮、磷营养盐含量及其水质影响,测定了三蛘湿地水体、底泥中氮、磷含量.结果表明,三垟湿地底泥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盐,当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可成为水体主要污染源;底泥中全氮、全磷若有1%释放,则会使水体中总氮增加0.63~3.10mg/L,总磷增加0.94~4.70mg/L;若一次释放,则会使水体中总氮增加62.50~310.00mg/L,总磷增加94.13~470.00mg/L;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即便切断外源污染,三烊湿地水体仍将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 标签: 底泥 水体 湿地 总磷 总氮 水质
  • 简介:如何盘活利用好闲置农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个无法绕开问题。在浙江省,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有的举家进城,有的选择创业,导致不少农村出现了“空心化”,也出现部分农房住宅长年闲置等问题。据初步调查,浙江省闲置宅基地(含闲置农房)占农村宅基地面积4.36%。

  • 标签: 农村宅基地 农村人口 浙江省 闲置 农房 利用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中办、国办《关于做好2019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通知》精神,统筹做好节日期间自然资源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应对各类灾害,坚赠制重特大事故,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关于做好岁末年初安全防范工作通知》(安委办明电〔1〕号)有关部署.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安全防范工作 自然资源部 办公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地质调查局 安全生产工作
  • 简介:“10·11”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全力协助指导地方抓紧救灾减灾,妥善做好群众转移避险安置工作,科学制定方案。全力排除堰塞湖险情,同时全面排查周边地质灾害隐患,加强监测预警,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标签: 地质灾害隐患 自然资源系统 堰塞湖 金沙江 排查 滑坡
  • 简介: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于2011年12月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从会上获悉,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协办《亚热带资源环境学报》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标签: 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 热带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学报 环境
  • 简介:选取福建省三明市米槠次生林内4种植物,即米槠(CAC),木荷(SCS),山杜英(ELS),芒萁(DID)为研究对象,其叶片进行了室内淋溶处理,并分析了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pH值,芳香性指标(AI)荧光效率指数(Fef)等,以揭示其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质(DOM)数量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种植物叶片DOM含量总体随淋溶次数增加逐渐减小,其中首次淋溶后淋溶液中DOCDON含量最大,分别占总淋溶量平均值为67.90%44.51%;淋溶液中前3次DOCDON淋溶量总和分别占10次淋溶总量87.40%~94.77%68.46%~72.49%;且前3次淋溶次数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后差异性不显著。DOMpH值光谱指标随着淋溶次数增加逐渐上升.总体上乔木树种DOM数量质量比林下植被要高,这是由于乔木树种DOM含有更多养分芳香类腐殖化高分子量化合物,而林下植被DOM含有较多低分子量化合物和易分解组分。

  • 标签: 叶片 乔木树种 林下植被 淋溶次数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特征
  • 简介:通过在白洋淀人工种植菱(Trapabispinosa)莲(Nelumbonucifera),建立生态修复工程区,研究水生植物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菱莲种植区内,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菱种植区比对照区平均增加了0.55m,提高幅度达65%,莲种植区平均增加了0.21m,提高幅度达52%;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降低,菱种植区比对照区降低了1.15×107ind/L,莲种植区降低了8.24×107ind/L;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显著高于对照区.2009年7~9月,菱生物量、氮磷含量以及氮、磷积累量都在7月30日达到峰值,水体透明度也最高,此后氮、磷积累量逐渐下降,到9月30日菱种植区水质反而劣于对照区.莲生物量氮、磷积累量明显大于菱,至9月30日,氮、磷积累量仍分别达7.85g/m22.17g/m2.

  • 标签: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森林草原是重要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林草资源,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自然资产保值增值内在要求,是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有效途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林草产品需求重要举措,是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林业草原生态建设内生动力必然要求。为合理利用林草资源,高质量发展林草产业,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现提出如下意见。

  • 标签: 草原生态系统 质量发展 草产业 林业 国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河岸带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带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河岸缓冲带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700~800m河岸缓冲带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高度人工化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 标签: 城市河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聚集度 斑块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