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亢敏君-安倍可接骨木莓酵母粉治疗儿童过敏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过敏鼻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治疗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之上,予亢敏君-安倍可接骨木莓酵母粉口服。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VAS评分、RQLQ总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亢敏君-安倍可接骨木莓酵母粉治疗儿童过敏鼻炎,疗效显著,有利于减轻患儿临床症状,安全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的有效和年成本-效果。方法①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2015年4月至2020年3月60例ECPR的资料,以出院存活/院内死亡、初始可电击/非可电击心律分组,比较年龄、性别、OHCA/IHCA(out-of-hospital/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初始心律、存活率、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时间、死亡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的差异。②对存活者进行1年随访,以ECPR治疗总费用作为成本、1年存活率作为预后效果,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54例成人ECPR患者纳入分析,出院存活17人(31.5%),其中15人(88.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且1年随访存活。中位ECMO时间5(IQR 1~8)d、死亡时间4(IQR 1~9)d、住院时间10(IQR 3~18)d、总费用209 122(IQR 121 431~303 822)RMB、日费用23 587(IQR 13 439~38 217)RMB。出院存活组初始可电击心律的比例显著高于院内死亡组,初始可电击心律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非可电击心律组,且治疗成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CPR属于资源密集型治疗,总费用约20万元,初始可电击心律的患者ECPR有效及年成本-效果显著。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 有效性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ANCA阳性的感染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IE且同时伴有血清学ANCA阳性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结果18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平均发病年龄(50±16)岁。除2例为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阳性外,余均为蛋白酶3(PR3)-ANCA阳性。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88.9%,16/18)、贫血(72.2%,13/18)、脾大(44.4%,8/18)、心脏杂音(33.3%,6/18)、关节痛(22.2%,4/18)、肝损伤(22.2%,4/18)、栓塞事件(16.7%,3/18)、Osler结节(11.1%,2/18)和肾功能不全(11.1%,2/18)。83.3%(15/18)的患者ESR、CRP和降钙素原(PCT)明显升高。血培养阳性率50.0%(9/18),链球菌(77.8%,7/9)为最常见的致病菌。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提示有赘生物,最常累及二尖瓣(66.7%,12/18)和主动脉瓣(33.3%,6/18)。2例患者被误诊为ANCA相关血管炎(AAV),另1例最终确诊为以IE为首发表现的AAV患者。经积极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后,除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均达到临床治愈。结论ANCA阳性的IE患者可出现类似于AAV的临床表现,应高度警惕此类疾病,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 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0只,18月龄,体重27~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七氟烷麻醉+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组(S+M组)。S组和S+M组小鼠连续3 d吸入3%七氟烷2 h,S+M组于每次吸入七氟烷前1 h腹腔注射盐酸美金刚20 mg/kg,C组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前1 d、麻醉后3和7 d时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小鼠取海马,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元程序坏死率和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Wes-tern 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型GluN2A、GluN2B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Ca2+]i和神经元程序坏死率升高,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上调(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与S组比较,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Ca2+]i和神经元程序坏死率降低,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下调(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NMDA受体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元程序坏死有关。

  • 标签: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麻醉药,吸入 老年人 海马 神经元 坏死
  • 简介:单侧完全唇腭裂患者常伴有牙槽嵴裂,而裂隙侧的尖牙多发生阻生,即使在适当的年龄做了牙槽嵴植骨术,也常会出现尖牙阻生。本文介绍一例单侧完全唇腭裂伴牙槽嵴裂患者经过术前扩弓治疗后进行牙槽突裂植骨,植骨术后正畸治疗完成尖牙牵引助萌。

  • 标签: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牙槽嵴植骨术 唇腭裂患者 尖牙阻生 牙槽嵴裂 牙牵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采用双源CT多征象分析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90例临床体检或检查发现孤立肺结节患者研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结果分为良性肺结节(n=40)、恶性肺结节(n=50)两组均实施双源CT多征象分析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分析CT 灌注参数值、平扫CT值、增强扫描CT值、征象。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化脓阑尾炎患者使用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与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的效果做出分析。方法:采用2021年11月-2023年5月这一时间段在本院诊治的急性化脓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例数68例,在随机抽样法方式下将患者划分成均为34例的两个组别,常规组患者使用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甲硝唑+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两方面。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为急性化脓阑尾炎患者使用甲硝唑联合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可以获取良好治疗效果,且患者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甲硝唑 左氧氟沙星 头孢曲松钠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方法前瞻纳入周口市中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43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根据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将其分为轻度肝纤维化组(37例)、中度肝纤维化组(72例)、重度肝纤维化组(34例)。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清Tim-3、DNMT1水平,并采集患者的相关基线资料,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im-3、DNMT1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结果143例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肝纤维化37例(25.87%),中度肝纤维化72例(50.35%),重度肝纤维化34例(23.78%)。中、重度肝纤维化组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Tim-3、DNMT1水平均高于轻度肝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肝纤维化组PCⅢ、HA、Tim-3、DNMT1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tau-b(K)相关分析检验结果显示,PCⅢ、HA、Tim-3、DNMT1表达与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可能与患者血清Tim-3、DNMT1过表达有关,考虑未来可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Tim-3、DNMT1水平,辅助评估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 标签: 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DNA甲基转移酶1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10例功能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雷贝拉唑或莫沙必利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负性心理。结果联合组临床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均明显的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常规治疗功能消化不良患者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值得进行大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常规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临床疗效 负性心理
  • 简介:  摘要:肛裂是指肛缘与齿线之间肛管皮肤全层纵形裂开而形成的感染性溃疡疾病,不论男女老幼均有可能患病,当前在我国的患病率高,且不分地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肛裂发病率为2.0%左右,占肛肠疾病的12.0%左右 。肛裂在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便秘、肛门周期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现代研究认为肛裂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学说包括解剖缺陷学说、残留胚胎组织学说、局部缺血学说、局部感染及上皮学说、神经肌肉学说等,特别是排便时肛管皮肤反复撕裂,加之局部血流灌注不足、感染等因素,使得创面愈合困难并最终形成慢性溃疡 。早期肛裂经药物治疗或生活调节即可痊愈,而慢性肛裂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必须行手术治疗才能治愈 。

  • 标签:   肛裂,手术,括约肌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改良NIH分级对于部分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评估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探讨中高危GIST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更为方便、准确的中高危GIST术后复发预测模型,以更好地指导中高危GIST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收集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完整切除术、且术前未行靶向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按照改良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度及高度复发风险的43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复发风险评分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一致指数(C-index)及校准曲线,对评分模型预测中高危GIST术后复发的准确进行评估。结果432例中高危GIST患者中,高危组332例,中危组100例。男性237例,女性195例;年龄(57.4±12.4)岁。其中纤维蛋白原(FIB)>3.5 g/L者211例(48.8%),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272.5者85例(19.7%),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4.2者122例(28.2%),全身炎性反应指数(SIRI)>2.7者102例(23.6%),肿瘤长径>8 cm者198例(45.8%)及核分裂象计数>8/50高倍视野者108例(25.0%)。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B(HR=1.789,95% CI:1.058~3.027,P=0.030)、PLR(HR=1.862,95% CI:1.067~3.249,P=0.029)、SIRI(HR=1.790,95% CI:1.039~3.084,P=0.036)、肿瘤长径(HR=1.970,95% CI:1.105~2.925,P=0.017)及核分裂象(HR=2.187,95% CI:1.211~3.950,P=0.009)为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指标纳入危险评分模型,分别赋予58分、62分、58分、63分及78分的权重。其中总分≤78分判定为中复发风险(Ⅰ组),>78且≤136分为高复发风险(Ⅱ组)及>136分为极高复发风险(Ⅲ组)。ROC曲线显示,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C-index为0.724(95% CI:0.687~0.787),校准曲线及Ⅰ、Ⅱ、Ⅲ组人群Kaplan-Meier曲线均提示模型预测准确良好。结论FIB、PLR、SIRI联合肿瘤长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建立的复发风险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复发 预测模型 预后
  • 简介:摘要总结并分析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肥厚硬膜炎(HP)的临床特点。回顾分析15例MPO-ANCA相关H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58±8)岁。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头痛。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提示有不同程度的硬脑膜/脊膜增厚并强化,均未累及脑实质。9例患者有多对颅神经损害,以Ⅴ、Ⅷ颅神经受累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面部疼痛(4例)、听力下降(3例)、耳鸣(1例)。2例患者同时合并肥厚硬脊膜炎(HSP);4例患者出现肺部病变。15例患者血清MPO和核周型ANCA(pANCA)同时阳性;2例患者同时合并IgG4 阳性。14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25~116 mm/1h)和C反应蛋白(29.02~146.00 mg/L)显著升高,9例患者颅内压[180~235 mmH2O(1 mmH2O=0.009 8 kPa)]和脑脊液中蛋白升高(457.6~3 710.0 mg/L)。6例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20~60 mg/d)治疗,9例患者糖皮质激素(泼尼松20~60 mg/d)联合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15 mg/周或口服环磷酰胺100 mg/d)治疗,症状均明显缓解。MPO-ANCA相关HP是ANCA相关血管炎(AAV)中枢神经受累的一种特殊类型,较少出现肺、肾等其他系统受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在不明原因HP的鉴别诊断时,需常规检测ANCA和IgG4,排除AAV或IgG4相关性疾病并发HP的可能

  • 标签: 肥厚性硬膜炎 髓过氧化物酶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血管炎
  • 作者: 李伟 于会艳 王海涛 方芳 蒋云 刘银红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27期
  • 机构: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神经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肾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病理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嗜酸性肉芽肿多血管炎(EGPA)神经系统受累多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病,少数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我们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EGPA伴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受累的患者,经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后,该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

  • 标签: 周围神经病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的表达与磁共振T2值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机制。材料与方法收集30例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行微创治疗术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均行3.0 T常规踝关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T2-mapping功能成像,测量距骨软骨T2值。术后离体距骨骨软骨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Western Blot法分析距骨骨软骨MMP-1的表达,统计学分析距骨骨软骨T2值与MMP-1蛋白表达的相关。结果距骨骨软骨损伤以内中侧最为多见(磁共振6分区法),距骨骨软骨T2值随软骨损伤Mankin分级明显增大(P<0.05)。软骨MMP-1蛋白表达高级别与低级别差异明显(P<0.05)。软骨T2值与软骨MMP-1表达呈线性相关趋势,Pearson分析距骨骨软骨损伤T2值增加与MMP-1蛋白表达增加呈直线性正相关(r=0.821,P<0.0001)。结论距骨骨软骨损伤以内中侧最为多见,距骨骨软骨磁共振T2值随软骨损伤分级逐级递增;距骨骨软骨损伤磁共振T2值与MMP-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距骨骨软骨磁共振T2-mapping功能成像T2值定量分析可在体、无创预测不同级别软骨损伤MMP-1蛋白的表达含量,为临床治疗OLT提供影像学定量依据。

  • 标签: 距骨骨软骨 T2-mapping 定量分析 基质金属蛋白酶-1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CCTA)左心耳测量参数对非瓣膜房颤(NVAF)患者心源性脑卒中(CS)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179例行CCTA检查的NVAF患者的临床和检查资料。根据CCTA检查后2年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情况进行分组,其中符合CS标准的为病例组(87例),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无TIA发作的患者为对照组(92例)。使用心功能分析软件测量左心耳的开口长短径和面积、深度、容积参数,用体表面积校正各测量值,获得该参数的校正指数,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指数、高血脂、房颤病史年数、左心耳开口面积指数(LAAOA Index)、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对CS发病的影响。通过ROC曲线评估LAAOA Index和LAAEF对CS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左心耳开口长短径和面积、最大和最小容积的校正指数以及LAAEF分别为(1.80±0.21)cm/m2、(1.19±0.17)cm/m2、(3.20±0.71)cm2/m2、(7.91±1.92)ml/m2、(5.03±1.40)ml/m2、(36.20±10.54)%,对照组分别为(1.64±0.24)cm/m2、(1.06±0.19)cm/m2、(2.65±0.64)cm2/m2、(6.61±1.68)ml/m2、(3.67±1.28)ml/m2、(45.25±1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83、4.647、5.481、4.826、6.823、-5.875,P值均<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AOA Index增大(P=0.005)和LAAEF减小(P<0.001)是NVAF患者发生CS的独立危险因素。LAAOA Index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2(95%CI 0.639~0.777),最佳诊断界值为3.16 cm2/m2;LAAEF的AUC值为0.734(95%CI 0.663~0.797),界值为38.71%;LAAOA Index联合LAAEF的AUC值为0.786(95%CI 0.718~0.843)。结论CCTA检查可以利用冠状动脉血管扫描数据,对左心耳大小和功能进行一站式、比较准确的评价。CCTA左心耳测量参数可以作为CHA2DS2-VASc评分的补充,为NVAF患者CS发病风险评估提供影像学量化指标。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源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在心源性休克(CS)患者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治疗中的变化趋势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V-A ECMO治疗的C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入选病例的基本信息、ECMO相关参数以及ECMO转机后1、2、3 d的血清cTnT水平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预后;将具有临床意义和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临床结局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血清cTnT水平及其下降率预测临床结局的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最终共7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ICU内存活42例,死亡30例,ICU病死率为41.7%。单因素分析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更高〔分:32(30,34)比29(25,30)〕,且ECMO上机前心搏骤停发生率(70.0%比31.0%)及ECMO转机过程中有创机械通气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更高(96.7%比66.7%,83.3%比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ECMO转机后2 d和3 d血清cTn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ng/L:2 d为6 373.5(898.3,15 251.5)比1 760.5(933.0,4 257.8),3 d为6 202.0(758.9,16 554.3)比1 678.0(623.3,3 407.8),均P<0.05〕;ECMO转机后2 d和3 d cTnT下降率也明显低于存活组〔2 d为17.3%(-44.2%,34.7%)比36.8%(18.1%,60.6%),3 d为32.4%(-30.0%,55.5%)比53.2%(38.3%,72.3%),均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MO上机前发生心搏骤停〔优势比(OR)=4.564,95%可信区间(95%CI)为1.212~17.193,P=0.025〕和ECMO转机后2 d cTnT下降率(OR=1.617,95%CI为1.144~4.847,P=0.026)是接受V-A ECMO治疗的CS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ECMO转机后2 d cTnT下降率对接受V-A ECMO治疗的CS患者ICU内死亡有一定预测价值,AUC为0.704(95%CI为0.584~0.824),最佳诊断阈值为40.0%,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52.4%,阳性预测值为66.9%,阴性预测值为89.1%。结论接受V-A ECMO治疗的CS死亡患者早期cTnT下降率低于存活患者,ECMO转机后2 d cTnT下降率是此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心肌肌钙蛋白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给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HFNC)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血气指标及呼吸道不适的影响。方法选取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107例TAAD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3例,女32例,男21例;年龄范围为50~65岁,年龄(58.85±3.12)岁,采用普通面罩式雾化器吸氧方式;观察组54例,女30例,男24例;年龄范围为49~66岁,年龄(59.01±3.15)岁,给予HHFNC。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气水平、呼吸道不适症状、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二次插管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为(90.26±6.62)mmHg(1 mmHg=0.133 kPa)、氧合指数为(312.24±12.52)mmHg,较对照组[分别为(86.28±6.98)mmHg、(280.24±15.28)mmHg]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33.26±1.26)mmHg,较对照组[(34.25±1.98)mmHg]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24 h、48 h后口腔鼻腔干燥评分为(4.25±1.23)分、(2.26±0.62)分,咽喉疼痛评分为(5.33±0.26)分、(2.26±0.32)分,较对照组[分别为(5.36±1.21)分、(3.28±0.98)分,(6.29±0.29)分、(3.25±0.38)分]低,Kolcaba舒适状况评分为(60.25±6.36)分、(82.65±3.26)分,较对照组[分别为(56.02±6.28)分、(75.25±2.98)分]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为9.26%(5/54)、二次插管发生率7.41%(4/54),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4.53%(13/53)、22.64%(12/53)]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防给予HHFNC可调节TAAD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血气水平,改善呼吸道不适症状,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二次插管发生率。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 血气 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