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行法中被害主体性地位的缺失,使得刑事追诉活动中的人权保障成为与被害无直接联系的宣示性口号。尽管理论界对赋予被害上诉权有着些许担忧,但赋予被害上诉权有其独立的价值,采用中庸途径更有利于平衡多方利益。

  • 标签: 被害人 上诉权 有限上诉权
  • 简介:随着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逐步推行,轻刑化的刑罚原则会逐步确立,为使轻刑化刑罚原则能真正被长期受刑罚报应观念的民众所接受,合理的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制度的配合至关重要,它体现了国家对被害权利的保障,是社会和谐、司法文明的象征,研究它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国家补偿 实体正义 和谐 构想
  • 简介:现代司法理念中以“被告人保护为中心”,大幅度地提高了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和诉讼权利,但作为对立面的“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的被害,却仍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其相关权利处于缺失状态。具体到量刑而言,被害参与量刑缺乏理论上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相关规定。随着对被害刑事程序保护呼声日渐高涨,对量刑程序的规范化改革,赋予被害量刑建议权势在必行,在立法上和实践上的亟待完善。

  • 标签: 被害人 量刑意见权 量刑程序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被害的损害赔偿主要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来实现,但是该制度在实践中矛盾重重,被害的损害赔偿往往难以实现。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案例1易门女童轮奸案2008年12月12日,云南易门浦贝一名12岁女童玲玲(化名)遭三名男子轮奸,易门县法院作出重审判决,三被告分别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原告提出的附带民事诉讼,法院没有支持玲玲一家3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而是赔偿原告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共计2039.24元。[1]案例2长春盗车杀婴案

  • 标签: 民事诉权 刑事被害人 附带民事诉讼 损害赔偿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 简介:性犯罪被害保持沉默,不利于案件侦破,探讨性犯罪被害沉默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她们的沉默,为破案提供条件。

  • 标签: 被害人 性犯罪 沉默 破案 案件侦破 帮助
  • 简介:在对1387例自然人和591例法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著作权犯罪被害的相关被害特征、被害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被害发生的促成性因素、被害对其自身责任的认知状况、被害被害之后的权利维护等问题,并从对被害进行控制的角度检讨现行的知识产权政策,力图以被害为中心构筑控制著作权被害和保护著作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对策体系。

  • 标签: 著作权 著作权犯罪 犯罪被害人
  • 简介:人权保障乃现代刑事诉讼之灵魂。我国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虽加大了刑事被害人权保障的力度,但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应赋予刑事被害较完善的知情权、上诉权等权利,建立司法审查、国家补偿等制度,进一步保障刑事被害权利。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权利保障 司法审查 国家补偿
  • 简介:被害承诺,作为正当化事由之一,是关于公民私权与国家、社会公权的界限划分的理论,进而也体现了国家对于法秩序不同价值的取向,世界各国大都为其设定了不同的成立条件。但是该理论在我国刑事立法中没有建立,在注重人性化与法治化的今天,我国必然会将其立法化,因此研究被害承诺的成立要件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本文拟从承诺权限、主体、主观方面、时间、承诺方式、社会正当性等六个方面来论述被害承诺的成立要件。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承诺权限 虚假承诺
  • 简介:被害的承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被害承诺包括关系人的合意和被害的同意,其中,关系人的合意是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事由,而被害的同意则是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狭义的被害的承诺则仅指作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而存在的被害的同意.由于关系人的合意中并无所谓被害的存在,因而刑法理论中的被害承诺,凡未作特别说明,一般专指狭义的被害的承诺即被害同意,而法益衡量理论,则为基于被害承诺的行为的刑事正当性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和说明.

  • 标签: 被害人 承诺 合意 正当性
  • 简介:当前被害过错在审判实践中不是大小的评价问题而是有无的认定问题,该问题恰又是决定被害过错这一酌定量刑情节规范适用的前提。审判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被害与犯罪人互动的行为都能认定为一种过错行为,至少被害的适当行为、尚需证实行为和违法行为都应排除在被害过错认定的藩篱之外。认定被害行为是一种过错行为必须满足两个要件:一是被害对危害结果施加了原因力,即被害过错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二是被害行为逾越了社会相当性所能容许的范围,即被害过错是一种侵害社会伦理秩序的行为。

  • 标签: 被害人过错 因果关系 社会相当性
  • 简介:我国目前还没有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刑事被害救助制度,但是,理论界已开始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司法实践中也有一些摸索,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对刑事被害进行救助的尝试。近年来,最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高度关注刑事被害权利保障问题,一直致力于刑事被害保障问题研究,并努力探寻解决路径。我国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由国家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救助被害还相当困难,但为慰藉被害,使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人能摆脱困境,仍应顺应世界人权、人道主义潮流,建立刑事被害国家救助制度,以保障被害的利益。

  • 标签: 国家责任论 社会福利论 救助对象 机构程序
  • 简介:推动特殊群体被害的保护,既能有效地预防特殊群体被害犯罪,亦能防止特殊群体被害再次受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水平。基于此,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特殊群体被害从权利保障到物质补偿等发面均给予了专门的规定和相关的保障。虽然各国做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使得特殊群体被害在本国刑事程序中的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我国在特殊群体被害的保护方面存在着定位不准、规范缺失、散乱、保障措施可操作性差及辅助制度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实体和程序等方面逐步制定、修改、完善相关的规范、措施及配套制度,进而达到对特殊群体被害的全方位保护,同时提升特殊群体被害在刑事程序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

  • 标签: 特殊群体被害人 保护 程序 实体
  • 简介: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不应忽略被害权利保障问题。被害的合理定位应当是特殊的诉讼参与人,根据被害的特殊诉讼参与人的诉讼地位及加强被害权利保障的需要,刑事诉讼法应考虑赋予被害知情权、要求获得司法机关保护权、执行阶段发表意见权和获得国家救助的权利。应当明确国家救助制度的国家责任性质,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被害有获得国家补偿的权利,而以《刑事被害国家救助法》规定具体的原则、条件、程序问题。

  • 标签: 被害人 知情权 国家救助 国家补偿
  • 简介:当前,一些学者从我国确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建议制定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制度。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确认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而对已经形成的环境公益侵权事件中被害权益救济问题,则鲜有人关注。对环境公益诉讼被害权益进行救济,可以为环境侵权事件中的被害找到一条司法救济的途径,从而为我国立法部门制定后续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提供帮助,也可为环保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和执法参考。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被害人 权益救济
  • 简介:  一、关于被害诉讼地位问题  ‘79刑诉法对犯罪的追诉仅规定由检察机关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来进行,’96刑诉法所赋予被害的各种具体诉讼权利,参与诉讼被害的权利

  • 标签: 亟待明确 保护被害人 审判保护
  • 简介:<正>司法实践中,被害在公诉案件中的诉讼权利地位常常未引起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足够的重视,往往被等同于证人。其实,这是没有严格依法办事的表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害诉讼权利作了很多明确的规定,体现了法律对被害合法权益的保护。一、公诉案件被害诉讼权利被害,是指他的合法财产、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人。刑事诉讼中,因有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之分,所以被害诉讼权利和诉讼地位就有所不同。自诉案件的被害也就是刑事

  • 标签: 被害人 诉讼权利 公诉案件 诉讼地位 刑事诉讼法 被告人
  • 简介:被害的同意能力是被害同意生效的要件之一,包括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两个要素,在判断上分为事实性和规范性两个层次。同意能力的确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既不能从刑事责任能力中直接推导,也不以民法上的行为能力为必要。在刑法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以刑法规定为准;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能简单照搬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而是应当具体考虑行为人的年龄和心智状况,结合案件发生的具体场景以及被害支配的具体法益,综合考量加以确定。

  • 标签: 被害人 同意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具体标准
  • 简介:在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英美刑法传统上坚持“不得谴责被害”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不符合被害学的原理,而且,在英关刑法中,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例如被害同意、自我防卫与挑衅行为中均承认了被害的共同责任。承认被害的共同责任,具有合理的规范性基础。根据权利的限定性原理,被害共同责任可区分为自愿的权利减少型和非自愿的权利减少型,在此基础上考虑行为人与被害在具体案件中相关权利的重要性程度、比较因果关系与比较罪责等因素,从而为被害共同责任的适用提供了具体的判断标准。英美刑法的被害共同责任原理对我国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不得谴责被害人 被害人共同责任 自愿的权利减少 非自愿的权利减少
  • 简介:目前,我国建立被害国家补偿制度的经济条件、理论基础、实践准备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已具备,通过立法建立被害国家补偿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鉴于我国国情,在立法技术上应采取:被补偿对象特定化,补偿资金来源综合化,补偿条件规范化,补偿程序制度化,采取裁定机构与支付机构相分离的方式对补偿金进行管理。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国家补偿 立法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