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2 个结果
  • 简介:对湖北省部分规模化猪场进行了耐药性调查,重点监测了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状况。分离鉴定了117株大肠杆菌,用12种常用药物对上述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均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并对四环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等常用药物呈普遍耐受。大部分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对单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的抗性率达到了64.1%和56.4%.时恩诺沙星抗性率为38.5%;沙拉沙星的抗性率相对较低,但中介菌株的比例达到了23.9%,环丙沙星的中介菌株的比例达到了29.1%。

  • 标签: 大肠杆菌 耐药性 氟喹诺酮类
  • 简介:目的了解昆明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状况.方法按全国统一的抗药性实验方法.结果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3.63mg/kg,平均致死天数4.93d,黄胸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81.99mg/kg,平均致死天数5.46d,抗性个体褐家鼠、黄胸鼠各1只.结论昆明市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然敏感.

  • 标签: 家鼠 杀鼠灵 抗药性 褐家鼠 黄胸鼠 昆明市
  • 简介:目的:了解近期临床上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变化特点,以利于病原菌的监控和治疗,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总结1997年1月-2001年12月采集的所有病人感染性标本,使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少数标本使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革兰阴性(G^-)杆菌对亚培胺南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强;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屎肠球菌耐药性较强。各菌种随年代的推移耐药性都呈增加趋势。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或减少院内感染。

  • 标签: 1997年-2001年 临床分离 菌群 耐药性 病原菌 抗生素
  • 简介: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因素。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复杂,但病毒复制是肝损伤的起动因素。干扰素(IFN)作为抗HBV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经过近20年的研究证明,α-IFN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药物。但IFN疗效仅30%~40%,由于IFN的疗效、毒副反应、价格以及使用不便等因素使其应用受限。目前,对HBV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3TC)作为新核苷类抗病毒药已受到关注。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证明有很强的抗HBV复制作用。临床实验也证明3TC可迅速降低HBVDNA的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的病变。但3TC停药后易复

  • 标签: 拉米夫定 抗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性 YMDD变异 蛋氨酸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了解非发酵菌感染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正确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延缓和减少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产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昆明总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各类临床标本培养分离出的350株非发酵菌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分离到的1977株致病菌中350株为非发酵菌,其中2002年为87株、2003年为95株、2004年为168株。经耐药性分析提示:非发酵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在不断提高,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67.5%,对哌拉西林和妥布霉素、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5.4%、51.2%及50.0%,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也达42.7%。结论非发酵菌的感染在逐年增多,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非发酵细菌的感染,并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对“苗”下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非发酵菌 鉴定 耐药性
  • 简介:<正>回顾性调查191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做痰培养前1周内使用头孢菌素类和其他抗生素后,分离出肠球菌的情况和对2001年度肠球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2001年度的982例患者中使用头孢菌素类的616例,分离出肠球菌98例,分离率为15.9%,366例使用具他抗生素的患者分离出肠球菌16例,分离率为4.4%,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2000年度的936例患者中分离出肠球菌46例,其中使用头孢菌素

  • 标签: 肠球菌 分离率 痰培养 头抱菌素 头孢菌素类 差异有显著性
  • 简介:目的为控制医院感染,了解本院主要致病菌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2年全年临床科室送检的病原学标本中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采用美国全自动化细菌鉴定WalkAway-40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全年共分离出病原菌标本846株,革兰阳性球菌290株,革兰阴性杆菌432株,革兰阳性杆菌19株,革兰阴性球菌4株,酵母样真菌101株。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结论掌握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动态分析,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 标签: 医院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菌株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3年来梅拢地区志贺菌的血清型和耐药性的变化.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志贺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并对部分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占63.6%~69.6%,宋内志贺菌占30.4%~33.1%.志贺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福氏志贺菌对抗菌素的敏感率依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95%、哌拉西林17%、氟喹诺酮类22%.宋内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最敏感,约为9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由2002年的100%下降至2004年的78%.结论3年来梅拢地区志贺菌感染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为主,福氏志贺菌以Ⅰ型、Ⅱ型和Ⅳ型为主,血清型逐年增多.志贺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有增高趋势,必须作好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志贺菌 血清分型 耐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近年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咽拭子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分离菌株,再用微量稀释法测定398株致病菌(真菌153株除外)对12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398株分离菌中以G-杆菌为主,占58.3%,真菌占38.4%,G+球菌占3.3%.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生素,抗菌作用最强的是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69.4%;其次是复方新诺明,敏感率24.1%;抗菌作用最差的是氨苄青霉素,敏感率6.1%.结论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为G-杆菌,真菌感染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抗生素治疗应依据细菌学指导,选择敏感药物.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细菌 耐药性
  • 简介:整合子介导的多重耐药基因也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的原因,  4 基因盒—整合子系统和铜绿假单胞多重耐药性,整合子通过位点特异性的基因重组于整合多种耐药基因

  • 标签: 假单胞 子系统铜绿 整合子系统
  • 简介:  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癌药物并产生耐药性后,同时对结构和作用机理不同的多种抗癌药物具有交叉耐药性.MDR是肿瘤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MDR是当前肿瘤化疗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 标签: 肿瘤 白血病 多药耐药 中药逆转疗法 综述
  • 简介:<正>当前耐药性结核病已成为结核病疫情上升和难以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也给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耐药性监测的目的。WHO及IUATLD于1997年提供了一个"结核病药物耐药性监测方针"的文件。现就有关耐药性调查提几点看法。一、不同定义含义各异(一)原发性耐药(Primaryresistance),大家熟悉的定义是指一个过去从未接受过抗结核治疗的病人,对一种或一种以上抗结核药

  • 标签: 结核病 耐药性监测 几点看法 原发耐药率 耐药性调查 抗结核治疗
  • 简介:<正>本指南主要宗旨在于协助国家结核病耐药性监测方案与策略.耐药性调查的目的在于:1)监测所调查区域的原发耐药率和获得性耐药率,以此作为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的执行指标,及评价现行推荐的化疗方案是否合适。2)在确定了方针、步骤的基础上,建立常规性的耐药性监测,以观察调查区域耐药性趋势。

  • 标签: 结核病患者 耐药性调查 痰标本 控制规划 诊断中心 获得性耐药
  • 简介:目的了解本地区念珠菌的感染及耐药现状。对2003年5月~2005年2月本院门珍和住院病人的血液,痰液,尿液,阴道分泌物,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的221株念珠菌进行鉴定,并用真菌药敏条的10种抗真菌药物作药敏试验,其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结果痰液标本念珠菌检出率最高达66.7%,其次是阴道分泌物为18.1%。共分离出白色念珠菌161株,占72.8%,热带念珠菌30株占13.6%。以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制霉菌素敏感性较高;而对灰黄霉素耐药率高达81%。结论临床标本中念珠菌分离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长期使用抗菌素及严重的基础病是病人感染真菌的主要原因;真菌药敏可为临床治疗其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抗菌素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组织工程皮肤的生物学活性。 方法 将表皮细胞和(或)成纤维细胞种植于脱细胞真皮表面,经培养后形成各种皮肤替代物,分别于接种后3、7d时收集培养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转化型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含量。 结果 各皮肤替代物上清中均可检测到一定量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培养7d与3d时相比,除TGFβ1外,其余各指标的含量均明显上升(P<0.01)。含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皮肤替代物与单纯含成纤维细胞的皮肤替代物相比,培养上清中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减少(P<0.01)。 结论 体外培养的皮肤替代物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种植表皮细胞对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标签: 表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活性肽 脱细胞真皮基质
  • 简介:目的:评估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体外分化为成肌样细胞的能力,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作为肌肉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经腺病毒介导的MyoD(Ad—MyoD)基因转染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增殖情况,并行成肌细胞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转染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可见肌管样结构。myogenin及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向成肌方向转化,有望成为肌肉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成肌样细胞 MyoD基因 种子细胞
  • 简介: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在艺术的长廓中找到自己的美学定位。这是它藉以存身的基本理由。黄梅戏的历史较短,大体是伴随着乡镇劳动阶层的崛起而产生,踏着近人文明进步的节拍而走入现代社会的。故此,它基本属于一种开放型的民俗艺术。由于它主要发生发展在湖北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亦不失为吴楚文化的一代尤物。有人把它视为一股“山野吹来的风”,一朵“春日溪头荠菜花”,一位

  • 标签: 黄梅戏 开放文化 美学定位 剧目 剧种 基质
  • 简介:目的观察成骨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内、外环境下成骨活性的表达及维持.方法观察BMSCs在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的成骨分化特性;构建兔BMSCs与活骨组织共培养模型模拟体内"成骨环境",将成骨诱导的MSCs置于共培养及普通传代培养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经成骨诱导的BMSCs在体外及模拟体内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药物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其ALP活性及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5);经过诱导培养的BMSCs,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RT-PCR法半定量测定Ⅰ型胶原mRNA,成骨诱导培养的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传代培养对照组.药物成骨诱导后的细胞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传5代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及Ⅰ型胶原表达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其成骨细胞的表型;在共培养条件下,ALP活性、骨钙素水平Ⅰ型胶原表达保持在高水平,且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在大部分时间点均高于普通传代培养.结论药物成骨诱导培养呈现促BMSCs向成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能使ALP、骨钙素及Ⅰ型胶原表达短期内达到高水平;经成骨诱导的BMSCs在体外或模拟的体内传代培养条件下,均能维持成骨表型,保持成骨活力.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共培养 成骨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