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环境中,为条件致病菌,近年发病率逐渐增高,主要累及肺部、淋巴结、皮肤软组织和播散性感染,消化道受累很少见。本例患者表现为反复不洁饮食史后,出现高热、便血、结肠多发不规则溃疡,粪便和结肠活检组织萋尼法和荧光法抗酸染色阳性,经三联药物治疗6个月后基本达到结肠黏膜愈合。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结肠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沉降式制片技术与改良抗酸染色法相结合用于脑脊液找结核杆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患者52例,分别采用沉降式制片技术结合改良抗酸染色法(观察组)和传统涂片染

  • 标签:
  • 简介:报告1例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在患者双侧面颊及眼睑周围创面皮肤损伤处每天用氯化钠注射液清洗后再用阿米卡星针剂持续湿敷;四肢多发结节破溃糜烂处每天用氯化钠注射液清洗,予医用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外涂、凡士林纱外敷;波动感较明显的脓疱用鱼石脂软膏外敷,每天进行皮下组织穿刺排脓,使用自制减压垫减轻局部皮肤受压,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加强心理护理。患者住院31d皮肤无新发结节及脓疱出现。

  • 标签: 皮肤溃疡 分枝杆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细胞凋亡对于机体抑制或清除胞内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尤为重要,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往往会诱导机体启动一系列机制调控巨噬细胞凋亡。在Mtb感染的巨噬细胞内存在差异表达的microRNAs (miRNAs),miRNA可直接结合凋亡基因的3′ UTR (3′ -untranslated region)非翻译区结合位点,通过调控凋亡基因表达参与线粒体或死亡受体途径调控巨噬细胞凋亡。本文综述了现阶段与Mtb感染巨噬细胞凋亡的相关miRNAs及其调控巨噬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 标签: microRNA 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2017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共同制订并发布了第1版《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HIV合并结核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第1版共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新版共识更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结核病的分子诊断、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启动时机与方案、结核相关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诊断及处理、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进展。本共识将根据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定期进行更新。

  • 标签: 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诊治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在HIV感染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HIV感染者96例,所有感染者均进行X线胸片、痰涂片和血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筛查以诊断结核患病情况。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血培养在HIV感染者中的总体阳性率以及不同CD4计数水平下的阳性率,总结血培养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血培养对筛查结核的应用价值。结果96例HIV感染者中诊断结核病患者25例(阳性率为26.04%)。血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筛查培养结果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6.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核患者随CD4计数水平的升高显现下降趋势。血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我院HIV感染者中的阳性率(6.25%)总体较低,临床作用意义不明显,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结核病 HIV病毒 诊断试验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技术在艾滋病合并TB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分析125例艾滋病合并TB感染患者,记录在临床上经常用到的影像学、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TB感染实验室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125例患者当中,肺结核并肺外结核有43例,肺外结核有58例,临床表现为肺结核24例。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依次是(56.2±45.8)、(36.56±34.78)、(43.16±50.3)/l。结论在CD4+T淋巴计数比较低的艾滋病合并TB感染者的诊断中,-干扰素释放试验、支气管镜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受CD4+T淋巴计数高低影响比较小,运用综合诊断技术可以使诊断水平不断提高。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艾滋病 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日趋升高的结核病患病率,以及耐药菌株的增多和扩散,使结核病成为危害全球民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杆菌可以侵害人体各个器官,主要损害肺脏,引起肺结核病。在单一传染病导致人类死亡的名单中,结核病致死率排名第二。近年来,结核病在大多数国家中出现流行回升的趋势,每年约有900万例新发患者和200万例死亡患者。为了给该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概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最新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机制。

  • 标签: 结核病 分枝杆菌 耐药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Mtb)感染模型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特点,探讨其在吞噬杀菌过程中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的变化,为完善巨噬细胞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巨噬细胞MDR-Mtb和H37Rv株感染模型,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液相芯片技术和Cholesterol Assay试剂盒分别观察MDR-Mtb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分泌细胞因子[Th1因子(IL-12/23 p40、IL-27和TNF-α)、Th2因子(IL-6和IL-10)]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CFU计数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 h达峰值;胞外CFU计数逐渐降低,至感染后24 h达低值。感染后48 h,胞内CFU计数较感染后24 h降低,胞外CFU计数则较感染后24 h增高(P<0.05),均与感染后4 h相接近(P>0.05)。感染后8~48 h,MDR-TB组胞内CFU计数均低于H37Rv组,而胞外CFU计数则高于H37Rv组(P<0.05)。(2)MDR-TB组巨噬细胞上清液IL-12/23 p40、IL-27、TNF-α、IL-6和IL-10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感染后4 h相比较,仅感染后24 h、48 h的TNF-α和IL-6表达量增高(P<0.05)。与H37Rv组相比较,MDR-TB组感染后48 h的IL-12/23 p40和TNF-α及感染后24 h的IL-6表达量降低,而其感染后48 h的IL-27表达量则增高(P<0.05)。(3)MDR-TB组感染后24 h、48 h胆固醇的表达量较感染后4 h降低,且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与H37Rv组各时间点胆固醇表达量相接近(P>0.05)。(4)当感染后24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达峰值时,仅TNF-α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48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降低时仅IL-6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MDR-TB组胞内CFU计数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时,胆固醇表达量呈现降低趋势。结论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刺激相关Th1和Th2因子高表达,利用和消耗胆固醇。但此作用弱于H37Rv标准株。

  • 标签: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胆固醇
  • 作者: 张冰清 都乐 徐娜 范俊平 范洪伟 曹玮 黄程锦 黄晓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为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常见于免疫抑制人群。本文报道1例以骨痛、发热、淋巴结肿大起病的青年女性,伴有反复皮肤和淋巴结破溃以及肺内病灶,起病2年内先后多次病理活检均阴性。最终经病原学检查和分子检查,诊断为抗干扰素γ 抗体相关获得性免疫缺陷继发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予长疗程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病情终得以稳定。

  • 标签: 干扰素 获得性免疫缺陷 非结核分枝杆菌
  • 简介:摘要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一种生活在宿主巨噬细胞吞噬体内的细胞内细菌,其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一部分Mtb可经机体免疫作用消灭;但仍有一部分可经免疫逃逸机制存活,引发机体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或结核病(tuberculosis,TB)。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00 nm的一种细胞外囊泡,其富含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存在于人体多种体液中。Mtb感染后,机体所释放的外泌体的组分可以发生显著变化,并且可以在机体感染免疫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结核感染的预防、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该文将对外泌体在Mtb感染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外泌体 结核分枝杆菌
  • 简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在我国不断上升,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MTB)双重感染率上升十分明显,已成为广西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IV与MTB双重感染并不是简单两种病的叠加,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使得HIV感染者发病率与病死率大大提高。本文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检测与治疗进行阐述。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结核分枝杆菌 双重感染
  • 简介:摘要高危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检测和预防性干预在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要求在入校新生和密切接触者中开展结核病筛查工作,使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状态的检测,为学校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因受卡介苗接种、环境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TST的检测结果在特异性上具有明显局限性。多个国家的经验提示,相比单独使用TST,使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对TST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的两步法(TST-IGRA)在感染检测的准确性上更具优势。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卡介苗接种策略,从精准干预的角度出发,采用两步法在有需要的学生群体中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可能是我国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更为有利的选择。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两步法
  • 简介:摘要儿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的筛查、治疗策略及流程各国不同,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适合中国儿童LTBI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有助于我国儿童结核病的管理。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儿童LTBI的筛查、干预及预防性治疗流程,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儿童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组织来自儿科和结核病领域的专家,基于国内外儿童LTBI的诊治进展和临床经验,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编写该共识。该共识重点介绍了儿童LTBI筛查的重点人群、筛查方法、预防性治疗的指征和方案、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旨在提高儿科医生和结核病诊疗人员对儿童LTBI的认识,规范儿童LTBI的管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γ-干扰素释放试验TB-IGRA和T-SPOT.TB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效能和一致性。方法分别用TB-IGRA和T-SPOT.TB两种方法对18例志愿者、4例涂阳肺结核患者及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的外周血标本中特异性γ-干扰素的含量进行检测,进行平行比较分析。结果TB-IGRA法和T-SPOT.TB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2种方法的Youden指数均为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IGRA和T-SPOT.TB两种方法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方面有较好的效能和一致性,有临床应用价值,阴性结果在结核病鉴别诊断中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潜伏感染 &gamma -干扰素释放试验 TB-IGRA T-SPOT.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