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30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0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中,6例经1次VSD负压吸引技术后,创面肉芽生长良好,二期手术植皮成功治愈。9例经2次负压吸引技术后二期手术植皮成功治愈,14例经3—4次负压吸引技术后二期手术植皮成功治愈,1例因糖尿病足合并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死亡。结论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细致的护理措施是治疗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能够加快创面愈合。

  • 标签: VSD 皮肤缺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VSD(持续负压封闭引流)在上肢皮肤缺损治疗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上肢皮肤缺损患者50例,其中应用VSD护理(观察组)28例,传统皮肤缺失行换药护理(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比率、疼痛程度及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创面分泌物培养阳性比率低、疼痛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VSD护理能明显缩短上肢皮肤缺损治疗疗程及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是一种有效处理上肢皮肤缺损的办法。

  • 标签: VSD皮肤缺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足底内侧皮瓣转移进行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足底内侧皮瓣对9例足跟部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其中包括1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创面缺损。结果9例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3年,转移皮瓣均成活,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足及足趾活动良好,鳞状细胞癌患者随访2年未复发。结论足底内侧皮瓣对足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较好。

  • 标签: 足底内侧皮瓣 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探索应用游离足内侧皮瓣修复大鱼际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6年以来游离足内侧皮瓣修复大鱼际皮肤及软组织损伤5例,一期覆盖创面,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结果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感觉功能满意。结论足内侧皮肤血供属多源性,有足底内侧动脉,内踝前动脉及附内侧动脉等供养,上述动脉解剖较为恒定,均可做为血管蒂选择,因此,应用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大鱼际的外形和功能。

  • 标签: 整形外科 皮瓣 足内侧皮瓣 皮肤缺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3月—2019年9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5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8~60岁。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0 cm×3.0 cm~9.0 cm×8.0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择血管蒂长度合适、血流灌注好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根据创面面积及3D-CTA检查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及切取大小为3.5 cm×3.5 cm~9.5 cm×8.5 cm腓动脉穿支皮瓣,皮瓣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创面的神经吻合。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大腿中厚皮覆盖。观察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管径、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探测情况是否一致,记录皮瓣切取时长和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指导患者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该组患者术中探测到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为肌间隔穿支者12例、肌皮穿支者2例、肌肉-肌间隔穿支者1例,与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一致。术前3D-CTA测量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管径为(1.38±0.17)mm,与术中测量的(1.40±0.19)mm相近(t=0.30,P>0.05);术前3D-CTA测量的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为(42±6)mm,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水平的垂直距离为(219±14)mm,分别与术中测量的(43±6)、(221±15)mm相近(t值分别为0.46、0.38,P>0.05)。皮瓣切取时长为(31±6)min,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出现。术后12个月随访,足功能评定为优者11例、良者3例、中者1例;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无挛缩,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是重建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3D-CTA明确了穿支血管解剖位置,降低了手术风险。

  • 标签: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术 足前段,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大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条件培养基对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1)取6周龄雄性SD大鼠1只,颈椎脱臼处死,分离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提取第3代ADSC,观察细胞形态后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成脂诱导组和成骨诱导组,每组各6孔。成脂诱导组培养14 d观察成脂情况,成骨诱导组培养28 d观察成骨情况。(2)取第3代ADSC,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常氧组细胞置于氧气体积分数20%的常氧培养箱中培养,低氧组细胞置于氧气体积分数2%的低氧培养箱中培养。常氧组培养3 h,低氧组培养3、6、12、24、48 h,分别取3个样本,进行后续指标检测。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量。收集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离心过滤后获得常氧条件培养基(normo-CM)和低氧条件培养基(hypo-CM),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条件培养基中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含量。(3)取27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ormo-CM组和hypo-CM组,每组9只,在其背部制作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分别滴加50 μL PBS、normo-CM及hypo-CM。伤后0、3、5、7、9、11 d,观察创面大体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未愈合率。取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后3、9、11 d创面炎症反应及伤后9 d创面再上皮化水平;Masson染色观察伤后11 d创面胶原沉积情况,并分析胶原容积分数(CVF)。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细胞融合度低时呈长梭形、贴壁生长、排列紧密。培养14 d,成脂诱导组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被染成红色的脂滴。培养28 d,成骨诱导组细胞经茜素红S染色后可见红色结节。细胞鉴定为ADSC。(2)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细胞培养12、24 h HIF-1α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5.43、5.11,P<0.05);培养6、12 h VEGF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3.29、2.33,P<0.05或P<0.01);bFGF mRNA培养12 h表达量明显升高(t=12.59,P<0.01),培养48 h明显降低(t=9.34,P<0.01);培养3、12、24 h PPAR-γ mRNA明显降低(t=5.14、6.56、4.97,P<0.05)。(3)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细胞培养3、6、12、24、48 h VEGF含量明显升高(t=5.74、12.37、14.80、15.70、34.63,P<0.05或P<0.01),培养6、12、24、48 h IGF含量明显升高(t=5.65、8.06、20.12、22.99,P<0.05或P<0.01),培养各时间点TGF-β和EGF含量无明显变化。(4)伤后0~11 d,3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缩小,未见明显感染、渗出等。伤后11 d,PBS组大鼠创面面积仍较大;normo-CM组大鼠创面面积较PBS组缩小,hypo-CM组大鼠创面已基本愈合。伤后7 d,normo-CM组和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t=10.26、16.03,P<0.05)。伤后9 d,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和normo-CM组(t=17.25、6.89,P<0.05或P<0.01),norm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明显低于PBS组(t=8.81,P<0.05)。伤后11 d,hypo-CM组大鼠创面未愈合率为(2.4±1.5)%,明显低于PBS组的(20.0±5.0)%和normo-CM组的(7.7±1.7)%,t=30.15、84.80,P<0.05。(5)伤后3 d,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多于其余2组;伤后9 d,normo-CM组和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均少于PBS组;伤后11 d,hypo-CM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少于PBS组和normo-CM组。(6)伤后9 d,hypo-CM组大鼠创面"表皮迁移舌"长度长于其他2组,表皮厚度接近正常皮肤。伤后11 d,与PBS组和normo-CM组相比,hypo-CM组大鼠创面中可见大量结构致密、排列整齐、成熟度较高的胶原沉积。PBS组大鼠创面CVF为(22.90±1.25)%,显著低于normo-CM组的(31.96±0.14)%和hypo-CM组的(56.10±1.50)%(t=12.48、29.43,P<0.05);normo-CM组大鼠创面CVF显著低于hypo-CM组(t=27.73,P<0.05)。结论低氧处理可显著增强大鼠ADSC的旁分泌作用,低氧预处理的大鼠ADSC条件培养基可通过调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加速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 标签: 伤口愈合 缺氧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皮肤移植修复创面患者中应用整体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 2018年 4月到 2019年 4月期间,接受皮肤移植修复创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 30例,选取 15例患者记为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剩下 15例患者选为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焦虑、抑郁心理情绪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率、焦虑、抑郁心理情绪改善情况均要优于对比组,p

  • 标签: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皮肤移植修复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皮肤移植修复创面患者中应用整体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期间,接受皮肤移植修复创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30例,选取15例患者记为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剩下15例患者选为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焦虑、抑郁心理情绪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率、焦虑、抑郁心理情绪改善情况均要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利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皮肤移植修复创面患者中采用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 标签: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皮肤移植修复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主设计创面测量膜应用在缺损创面的测量与穿支皮瓣设计的临床观察。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对收治的3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应用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中采用自主设计创面测量膜进行创面测量,根据创面精准测量后指导皮瓣设计与切取,门诊定期随访皮瓣状况。结果3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有2例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好转,所有伤口未出现感染,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明显臃肿,感觉恢复至S2级21例、S3级10例,供区仅留线状瘢痕。结论利用自主设计创面测量膜可对创面进行精准测量,根据测量创面进行皮瓣设计,减少手术时长,提升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穿支皮瓣 创面 测量 修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面部烧伤愈合后的病人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我科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面部烧伤的病人,通过对其眼部、鼻部、口唇、耳部、心理及饮食等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控制感染,尽快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我科收治的62例面部烧伤病人,在认真细致的护理下,未发生创面的感染及并发症,且创面愈合良好。结论认真细致的护理是促进创面愈合,防止创面发生感染及并发症,甚至是防止颜面部器官功能障碍和面部畸形的关键。

  • 标签: 面部烧伤 创面 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支架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药物递送和创面愈合等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景。在本文中,我们先对创面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详述了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支架在伤口愈合中的应用,包括缝线、多功能敷料、真皮再生、表皮再生和全层皮肤再生。最后,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 标签: 静电纺丝 创面愈合 皮肤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微小RNA(microRNA,miRNA)广泛参与在机体皮肤发育中,主要是在表皮细胞增殖分化以及毛囊发育中,能够对p63基因表达起到直接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表皮分化。在皮肤再生和创面愈合中miRNA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则关于miRNA合成及其在皮肤发育再生和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探讨。

  • 标签: 皮肤发育再生 创面愈合 微小RN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美容护理在皮肤烧伤创面愈合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01月--2023年01月就诊于我院84例烧伤患者作为护理对象,根据红蓝双色球法,随机将之设为常规组(烧伤创面愈合后配合常规护理)、试验组(烧伤创面愈合后配合美容护理),各42例。结果:试验组瘢痕增生厚度与负面心态评分较常规组更低(P<0.05)。结论:美容护理能够显著降低瘢痕增生厚度,减轻患者身心压力,值得借鉴。

  • 标签: 美容护理 烧伤 瘢痕增生厚度 负面心态评分
  • 简介:2003年以来,我科收治不同原因造成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除皮肤、深部软组织缺损外,还合并肌腱、骨骼、关节及血管、神经损伤与缺损.我们采用带趾伸肌腱及皮神经复合足背皮瓣游离移植,在修复软组织的同时亦修复肌腱,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手背软组织缺损 肌腱缺损 皮瓣修复 皮神经 皮肤 足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20年1月,我科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清创后皮肤缺损面积1.6 cm×2.8 cm~2.6 cm×4.5 cm,入院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足底内侧动脉走行情况,3~5 d后行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缺损+供区取皮植皮术。术后随访观察拇指的外观、皮瓣挛缩情况、两点分辨觉及活动情况。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存活,有2例术后出现静脉栓塞,有1例术后第一天出现动脉危象,2例术前发现血管变异。随访8~16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外观满意,耐磨性良好,供区植皮创面均Ⅰ期愈合,拇指末节指间关节活动尚可,皮瓣两点分辨觉5.5~8.6 mm,平均6.6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适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5例。结论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能最大程度恢复患者拇指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指损伤 治疗结果 足底内侧皮瓣 血管变异
  • 简介:目的通过8种不同皮瓣的临床应用,总结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了游离足背皮瓣、游离背阔肌皮瓣、游离肩胛皮瓣、桥式胫后动脉岛状皮瓣、桥式携带背阔肌皮瓣或桥式携带肩胛皮瓣、胫后动脉岛状皮瓣、胫后动脉皮支岛状皮瓣、跖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对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临床应用。结果95块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成活93块,成功率为97.9%。随访1-15年,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皮瓣移植的方法,才能使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得到有效的修复。

  • 标签: 皮肤缺损 显微外科 皮瓣移植 足跟 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