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黄精多糖是黄精的有效药用成分,其具有免疫调节、抗菌、抗衰老等生理活性,本文就黄精多糖的化学组成、含量测定、提取分离、主要生理活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前景做了简要综述,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黄精多糖 提取分离 化学组分 测定方法 生理活性
  • 简介:摘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对黄柏有关多糖提取工艺和活性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黄柏多糖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抗紫外线、抗病毒、抗菌的作用。

  • 标签: 黄柏 多糖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枇杷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后面枇杷多糖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研究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枇杷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1∶2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h,枇杷多糖的最大提取率为4.46mg/g。

  • 标签: 枇杷多糖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枇杷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后面枇杷多糖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研究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枇杷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1∶2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h,枇杷多糖的最大提取率为4.46mg/g。

  • 标签: 枇杷多糖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白背木耳(Auriculariapolytricha)是一种美味的食用兼保健的食用菌,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对白背木耳的子实体多糖、菌丝体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1∶30的加水量,90℃的提取温度,5h的提取时间;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1∶30的加水量,100℃的提取温度,5h的提取时间.不同提取试剂对白背木耳子实体多糖和菌丝体多糖提取的影响的研究表明,用草酸铵、草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浸提白背木耳子实体和菌丝体,均可提高多糖的提取率.

  • 标签: 白背木耳 子实体 菌丝体 多糖 提取
  • 简介:结果甘草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产地评价、基源评价、性状评价、形态组织学评价、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等方法,产地评价是甘草质量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是目前在甘草质量评价中广泛采用的方法

  • 标签: 方法研究进展 甘草质量 评价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甘草作为汉方药和保健品的原料,需求量不断增加。高中退休教师及川秀治(82岁)和北海道北见农业试验场退休职员浦山信男(79岁)自2008年在田地里露天种植甘草,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只使用米糠、菜籽油油渣和麸皮等。

  • 标签: 种植甘草 塑料棚 试种 日本 退休教师 保健品
  • 简介:到过黟县西递的人,都知道臭鳜鱼、毛豆腐等,但说起“甘草水鱼”,或许就鲜有人知了。这种鱼为皖南特产,长约二三寸,通体灰黑,数道斑纹绕身,腹银白,鱼肉鲜嫩味美。据《黟县志》载:因其发达嘴唇可啄食被雨水冲刷到溪流中及河涧边密布的中草药甘草根须,且终生生长畅游在甘草浸泡的河流中,其鱼肉带有明显的鲜甜甘草味,因此被称为“甘草水鱼”,当地人烹饪时不去鳞,故又称“无鳞鱼”。

  • 标签: 鳜鱼 甘草 西递 山珍 极品 中草药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复方小儿甘草合剂的稳定性,估测有效期,为该合剂的效期评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小儿甘草合剂中愈创木酚甘油醚的含量,采用初匀速法热稳定性实验方法,预测其有效期。结果该制剂稳定性与温度有关,符合Arrhenius指数公式。结论该制剂在常温下的有效期为半年,综合考察复方小儿甘草合剂在常温下是十分稳定的。

  • 标签: 小儿复方甘草合剂 紫外分光光度法 愈创木酚甘油醚 初匀速法 稳定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等功能。近年利用先进的提取分离设备和技术,从甘草中提取分离出甘草皂苷及甘草次酸等有效纯品,并进一步应用于传染性肝炎、肿瘤等治疗药物的生产。

  • 标签: 甘草 种植 多年生草本植物 中药材 药用作物
  • 简介:摘要:炙甘草汤作为仲景《伤寒论》经典方剂之一,被历代医者沿用至今,然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不同,导致临床应用亦存在差异。本文从阴阳、心脏的生理功能及本方的功效三方面,论证炙甘草汤的病机应为:心阴血亏虚、阳气虚浮。

  • 标签: 炙甘草汤 病机 脉结代 心动悸
  • 简介:摘要:甘草是豆科植物中最受欢迎的药用植物之一,在医学上具有调养脾胃、调和药物毒性等作用。甘草提取物富含皂苷类、甘草多糖类、黄酮类等多种天然化合物,具有促生长、抗氧化、抗炎杀菌等多方面的作用。本文对甘草及其提取物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其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甘草提取物 水产养殖 活性成分 生物学功能
  • 简介:[摘要 ]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肝炎使用异甘草酸镁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效果。 方法:根据 2014年 9月至 2015年 12月我院的 103例慢性肝炎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 51例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研究组 52例使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患者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两组的 ALT、 TBIL、 AST等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PA有所上升,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研究组患者的 ALT、 TBIL、 AST比对照组低, PA比对照组高,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临床中慢性肝炎患者接受异甘草酸镁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效果突出,异甘草酸镁比复方甘草酸苷更加优秀,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 肝炎;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 标签:
  • 简介:甘草苷和异甘草苷是中药甘草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前者归属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后者归属为查耳酮类化合物。本文利用体外人源Caco-2细胞单层模型进行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肠吸收研究。通过双向转运研究,对两个化合物在该模型的渗透性进行评价,并借此预测其在人体的肠吸收机制。采用HPLC-UV方法测定化合物的浓度,并计算相关渗透参数。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5.40±0.16)×10^-7和(8.69±0.15)×10^-7cm/s。虽然甘草苷和异甘草苷为两个不同类型的化合物,但均为吸收较差的化合物,吸收程度与糖基密切相关。从吸收时间、浓度依赖性上判断2个化合物主要吸收机制均为被动扩散。

  • 标签: 甘草苷 异甘草苷 CACO-2细胞单层模型 肠吸收
  • 简介:本文比较了不同碳纳米管(CNTs)对异甘草素和甘草素的吸附、解吸附性能。通过N2吸附试验、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CNTs的孔径结构、比表面积、表面形态及载带官能团进行表征,经过动态吸附和等温平衡吸附、解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氧化多壁碳纳米管(o—MWCNTs)对两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大于原始多壁碳纳米管(r-MWCNTs),尤其对异甘草素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并且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CNTs等温平衡吸附、解吸附试验结果显示,o-MWCNTs对异甘草素和甘草素的吸附能力大于r—MWCNTs,并且解吸附效率较好,对异甘草素和甘草素的解吸附率分别为48.57%和32.86%,而r-MWCNTs只有24.56%和17.46%。

  • 标签: 碳纳米管 异甘草素 甘草素 吸附和解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黏多糖病的临床、实验室和X线检查特点。方法对2006年10月-2009年12月诊治的41例黏多糖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骨骼X线改变和尿黏多糖酸测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患儿均呈现生长落后、身材矮小、骨骼畸形,其中特殊面容35例,智力低下15例,语言障碍13例,共济失调19例,角膜混浊18例,听力障碍12例,爪形手36例,心前区闻及收缩期杂音8例,窦速5例,肝大20例,脾大9例,脐疝6例,腹股沟斜疝5例,皮肤干、粗糙12例.尿黏多糖定性阳性30例,24h尿黏多糖异常10例.X线呈典型改变38例(93%)。结论X线检查是协助临床诊断黏多糖病的主要手段,目前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临床表现。

  • 标签: 小儿 黏多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