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不久以前,苏聯的研究工作者已經開始編篡一系列东南亚國家的近代史;其中對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动史研究較少。本文則試图探討一下十九世纪70—90年代在馬來亚反對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起义。①內容广泛的英國歷史編篡学在關于英國佔领馬

  • 标签: 起义军 殖民主义者 封建主 英国殖民主义 政权 殖民地
  • 简介:摘要: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研究殖民统治结束以后,原宗主国和原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利关系。萨义德和霍米·巴巴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二者对于后殖民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二者的观点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该论文旨在分析对比二者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不同点。

  • 标签:
  • 简介:《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作品,该小说深刻揭示了殖民主义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同时反应了种族歧视给个体精神和肉体上带来的严重伤害。作者尤其刻画了一个殖民主义下的悲剧女性。本文从殖民主义和男权压迫下女性话语权的丧失着手探讨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作为一个"沉默者"其悲剧的产生必然性。

  • 标签: 玛丽 殖民主义 男权 话语权 悲剧性
  • 简介:《等待野蛮人》是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首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经典作品,可以看出库切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帝国主义的虚伪和罪恶,但混杂的文化身份使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在同情土著居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贬抑的情绪,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意识深处的矛盾冲突。

  • 标签: 等待野蛮人 后殖民主义 双重意识 文化身份
  • 简介:本文考察与分析了20世纪初期基督教在菲律宾传播的政治宗教因素,指出基督教在菲律宾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归因于美国在菲律宾推行的带有浓厚道德理想主义色彩的新殖民主义政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19世纪以来基督教海外传播运动所倡导与实践的“三自”传教策略与教会本色化方针。基督教会通过其积极倡导与实践的自立与本色化的传教策略,促进了基督教在菲律宾的发展,同时对维护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新殖民主义 基督新教 自立与本色化
  • 简介:赵明熙的短篇小说《洛东江》作为殖民地时期阶级文学运动的代表性作品,被视为向无产阶级文学(KAPF)"第一次转向"的象征性作品。主人公朴成运曾试图去模仿殖民者"日本"的文化,然而终究还是未找到归属感,在本土文化和殖民文化之间彷徨,最终决定通过拒绝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找回殖民地以前他们的过去来进行反抗。由此朴成运通过洛东江这一民族空间深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看到其中深层的阶级问题。从阶级论来看,可以通过对阶级矛盾的分析找出韩国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这一层面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以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的理论,结合阶级中心目的论社会主义叙事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混杂性是如何推动主人公意识到民族问题并最终看到其中深藏着的根本原因——阶级问题的。

  • 标签: 赵明熙 《洛东江》 混杂性 后殖民主义思想 阶级意识
  • 简介:摘要:霍米·巴巴是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旨在从他的后殖民理论入手,通过矛盾状态、模拟和混杂性三个角度对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黑人受害者汤姆展开人物分析,解读汤姆的人物形象。

  • 标签:
  • 简介:英国现代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描绘了20世纪初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印度社会。小说中的人物朗尼和阿德拉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取向,前者信奉并维护殖民主义道德体系,而后者怀疑并冲破殖民主义道德体系。他们分别是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代表者和终结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展现了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面貌和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朗尼和阿德拉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是由他们不同的道德取向和政治取向决定的。

  • 标签: 殖民主义道德体系 欧洲民族中心主义 功利主义
  • 简介:殖民主义是始于1500年前后的一种政治、经济现象,伴随着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日渐衰落,但其影响至今依在。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对殖民主义种种影响开展批判性反思,是探讨殖民主义之后全球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理论话语。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英国的课业” 何伟亚中国近代史
  • 简介:摘 要:18世纪,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即将发展至顶峰。在此期间,文学作为一种被赋予了若干功能的、特殊的书面语言,发挥了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本文以丹尼尔·笛福所著《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探究其中蕴含的殖民主义思想,以及“鲁滨逊”这一冒险家形象在构建民族优越感、合理化殖民侵略行为中的作用。

  • 标签: 殖民 英国文学 鲁滨逊漂流记
  • 简介:加拿大立国近一百五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主流社会对待原住民的态度也逐步发生着变化——政府的归化政策已逐渐被尊重和保护包括原住民的所有族群的多元文化政策所取代;而原住民自身也日渐觉醒并通过文学创作探寻和重新确立自己一度被抹杀或边缘化了的族群身份。与此同时,原住民文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多元文化、民族和谐等当代进步理念在加拿大社会的全面普及。本文拟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从主流社会的白人文学作品和原住民自身的文学创作这两方面来探讨和阐述上述的互动性社会进步。对“联邦诗人”司各特其人其作评价的变化提供了第一方面的范例。司各特创作了不少同情和赞美印第安人的诗歌,为此他长期受到普遍的赞誉;但在后殖民批评的重新审视下,其诗歌中流露的殖民主义思维却受到当代文学批评界和普通加拿大人的诟病。至于第二个方面,本文选取了两部获奖作品——印第安剧作家海威的《保留地的姐妹》和完全由因纽特人白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冰原快跑人》——为例,以此揭示原住民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维护本民族文化身份、弘扬本民族传统的努力。

  • 标签: 加拿大社会 后殖民主义批评 原住民文学 族群身份 互动性进步
  • 简介: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所提出的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双重使命”思想,有其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他晚年对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作用只有否定意义上的评价就是缘于这种特定的话语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两种情况都是马克思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对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英国与印度关系考察中具体运用的基础,其间没有所谓历史观和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更没有所谓受“欧洲中心论”影响的问题。因此,我们务必要把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发展置于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变化中来把握,万万不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

  • 标签: 英国殖民主义 双重使命 话语背景 时代背景
  • 简介: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作为哈里特•比彻·斯特夫人于 19 世纪在废奴奴隶制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在奴隶制压迫与剥削下饱受折磨的黑人的悲惨境遇和现状于斯托夫人的笔下显露无疑。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黑人形象,分析美国黑人身份认同危机,并以宗教、音乐和语言三方面为切入点,帮助非裔黑人实现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构,踏上弥合种族主义之路。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身份认同 身份构建 《汤姆叔叔的小屋》
  • 简介:“帝国主义”一词大约出现于19世纪晚期,其本义应是殖民扩张主义。列宁不仅没有否定这一仅仅解释为殖民扩张主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而且继续沿用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被人们沿用至今。

  • 标签: “帝国主义” 殖民扩张主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国文化 似乎比西方文化更加重视社会与政治和谐,社群主义民主认为,儒家民主主义和西方的社群主义民主跟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民主是 不相容的

  • 标签: 儒家民主主义
  • 简介:中国文化 似乎比西方文化更加重视社会与政治和谐,社群主义民主认为,儒家民主主义和西方的社群主义民主跟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民主是 不相容的

  • 标签: 儒家民主主义
  • 简介: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成了最近中国人讨论乃至争论的焦点之一.一派人支持美国,他们支持美国的一切,不问具体细节,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自由和民主的象征;另一派人反对美国,这里固然有同情弱者的成分,但主要原因还是他们认为美国与中国有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因此,中国人关于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的争论实际上还是中国人关于自己事务的长久以来的争论的延续。做一个粗陋的划分,前一派人主要是民主主义者,或曰人权主义者;后一派人主要是民族主义者,或曰族权主义者。我认为在这个长久以来的争论中,一些其实非常基本、非常简单的东西一直被搞混淆了,实在有必要借这个契机把这些简单而又基本的东西搞搞清楚。一.强权即公理仍是这个世界的墓本法则北约

  • 标签: 经济民族主义 南斯拉夫人 个人权利 梁启超 国际关系 族权
  • 简介:<正>目前的通史教材和政治思想史专著一般都认为,新三民主的基本性质是旧民主主义的,主要理由是,新三民主没有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却不是这样看待的。他们早就认为新三民主的基本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本文根据他们的观点,试述新三民主与新民主主义在基本性质上的关系,并由此再作些申论。

  • 标签: 中国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联合政府 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 民主共和国
  • 简介:晚清以降,中国人对民主(“德”先生)的认知不断朝着“民粹化”甚至“圣化”的方向演进,颇似当下的“超女化”。民主观念传入中国后,国人自始就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及至民初“改造代议制”风潮,对民主的推崇演化为更趋激进的民粹主义情绪;毛泽东时代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发展到“造反有理”,最终催生出十年“文革”。反思历史上民主的“超女化”,辨析自由主义民主与民粹主义民主之别,对正确审视当前所谓的“超女式”民主,或许不无启示。

  • 标签: 民主 民粹 民主“超女化” “超女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