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危重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危重重症肌无力的患者84例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和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疗(观察组),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四肢的疲劳程度、眼部肌肉情况、面肌肌肉情况和呼吸功能进行评分,并且根据评分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5.7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危重重症肌无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脉注射 免疫球蛋白 重症肌无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丙肝肝硬化临床诊断中肝病自身抗体联合免疫球蛋白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1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肝硬化患者有106例,对其均给予肝病自身抗体联合免疫球蛋白检测,探究其诊断价值。结果肝病自身抗体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4%、96.7%、92.4%,均明显高于肝病自身抗体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球蛋白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P<0.05)。结论对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肝病自身抗体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显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值得推荐采纳。

  • 标签: 免疫球蛋白 肝病自身抗体 丙肝肝硬化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溶血性贫血患者。针对患者通过BioVue抗人球蛋白卡进行直接或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部分患者出现了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合及交叉配血不符合等现象,在输入一定量的红细胞后有所好转。结论抗人球蛋白试验对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重要意义,对合理输血具有关键作用。

  • 标签: 抗人球蛋白 自身免疫性溶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索早期、足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2014年2月~2015年11月7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乙组(41例)和甲组(38例)。甲组行常规治疗,乙组在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早期、足量甲基强的松龙+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患儿退热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消退时间、肺部症状消退时间、心肌酶谱复常时间的差异。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乙组总有效例数比甲组多,不良反应明显比甲组少,经X2检验显示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退热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消退时间、肺部症状消退时间、心肌酶谱复常时间跟甲组相比有明显优势,数据经t检验显示4项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足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消退,且不增加副作用,安全性高。

  • 标签: 甲基强的松龙 丙种免疫球蛋白 重症手足口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HBsAg阳性孕妇。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观察组自孕28w开始注射HBIG联合HBVac进行治疗,对照组未进行免疫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0.00%、27.50%及57.50%,观察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50%、2.50%及85.00%,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且安全性较高,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慢性乙肝 垂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在医院2012年6月到2015年7月期间诊治的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中抽取49例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4),两组患儿在应用阿司匹林进行退热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g/kg、2g/kg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直径以及动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经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冠状动脉直径是(2.5±0.3)mm,短于对照组的(3.0±0.4)mm(P<0.05);同时,观察组血栓形成率是0,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结论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患儿的冠状动脉直径,但剂量过大会增加患儿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CK-MB、LDH和CK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CK-MB、LDH和CK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CK-MB、LDH和CK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心肌酶谱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机体免疫功能及补体的影响。方法75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高危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化疗,对照组单用CHOP方案治疗。化疗前及化疗后1月、3月、6月、9月分别检测血清Ig及补体C3、C4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Ig水平均下降,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补体C3、C4无明显变化。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治疗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尚需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临床观察。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美罗华 免疫球蛋白 补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危重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施予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展开治疗的效果。方法抽选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因患上危重型SFTS而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29例患者,将其分成对照、实验两组,对照组14例施予一般性的相关治疗,实验组15例施予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展开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15例中,总有效14例,占比93.33%;对照组14例中,总有效8例,占比57.14%。两组治疗结果比对,实验组优越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一般性治疗的效果情况而言,对危重型SFTS患者施予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展开治疗,能取得更佳疗效。

  • 标签: 危重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重症喘憋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确诊为重症喘憋性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甲基泼尼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有效率、喘憋明显缓解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喘憋明显缓解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气变化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重症喘憋性肺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更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两种球蛋白 甲基强的松龙 重症喘憋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SSS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分别给予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和单用头孢曲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皮肤触痛消失、表皮剥脱面干燥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6.6%)高于对照组(79.3%),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SSSS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推荐临床应用。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肤综合征 头孢曲松 丙种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疫球蛋白变化与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分析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54例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设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21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对比组间血IL-21、TGF-β1、TNF-α水平。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IgA水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IgG、IgM、C3、C4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均>0.05)。结论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均参与过敏性紫癜疾病的发病机制,过敏性紫癜IgA1水平升高可能与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改变有关。

  • 标签: 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 转化生长因子 &beta 1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免疫球蛋白 过敏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