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分析蒙医结合西医治疗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60例抑郁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抑郁药百忧解治疗,治疗组除给予百忧解口服外结合蒙医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蒙医结合西医治疗,患者疗效明显(P<0.05),总有效率达87%。对照组西医治疗,患者总有效率达63%。结论:蒙医结合西医治疗抑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抑郁症 蒙医药 西药治疗
  • 简介:【摘要】: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继发于脑卒中的情感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抑郁心境,它的发生与脑卒中事件密切相关,由于发病隐秘,加之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构音障碍或失语,有效沟通困难,这就使得抑郁症状通常不易被察觉,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无疑可以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抑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治疗上,西医多选用抗抑郁药物,疗效并不理想,且存在消化系统和锥体外系等方面的副作用。中医药在治疗PSD方面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历代医家亦不乏研究,但仍存在观点不一、用药庞杂、疗效有偏颇等问题。气血理论在中医学理论占有核心地位,本研究创新性地从气血理论角度探讨抑郁的病机和治疗,旨在能为抑郁提供临床诊治新思路。

  • 标签: 气血理论 卒中后抑郁 气血失和 调和气血
  • 简介:摘要疲劳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持续疲劳会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同时使患者精力缺乏,失去康复锻炼的主动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文章就疲劳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量表、影响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后疲劳 危险因素 治疗 机制 抑郁 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焦虑是患者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文章就焦虑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焦虑
  • 简介:摘要疲劳是患者最普遍和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并且可能长期持续存在,对患者的康复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文章就疲劳的流行病学、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评价方法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疲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甘草苷对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大鼠杏仁核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组、PSD组、西酞普兰组、甘草苷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加以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激刺激和孤养法建立PSD模型。在模型制作每周同一时间对各组大鼠进行体重测量和抑郁行为学评价,包括蔗糖水实验及旷场实验。模型制作6周时利用TUNEL染色法检测杏仁核细胞凋亡,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杏仁核Bax和Bcl-2表达,应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杏仁核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甘草苷组、西酞普兰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组、PS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体重和蔗糖溶液偏好度降低,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甘草苷组、西酞普兰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组、PS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甘草苷组、西酞普兰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组、PS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杏仁核Bcl-2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Bax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与甘草苷组及西酞普兰组比较,组、PS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杏仁核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甘草苷能减轻PSD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杏仁核细胞凋亡及调节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抑郁障碍 甘草苷 杏仁核 细胞凋亡 抗抑郁药
  • 简介:当前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PSD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诊断标准等尚不明确,PSD患者极易被漏诊或误诊。近年来MRI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像技术,它们可以从血流灌注、生理结构、生物代谢等方面反映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并且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脑功能区定位准确等特点,在PSD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卒中 抑郁
  • 简介:目的:基于单胺能神经信号通路探讨逍遥解郁方抗大鼠抑郁(PS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及中药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首先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MCAO)建立中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法(CUMS)结合孤养法建立抑郁模型。造模成功,各药物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28d。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定;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5-HT1AR、5-HT2AR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明显延长、挣扎时间明显缩短,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不动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中药干预各组大鼠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各组大鼠挣扎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且糖水偏好度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5-HT及NE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血浆5-HT及NE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5-HT1ARmRNA表达明显降低,5-HT2AR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海马组织5-HT1AR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氟西汀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5-HT2AR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逍遥解郁方可显著提高PSD大鼠血浆5-HT及NE含量;其升高5-HT含量的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大鼠海马组织5-HT1ARmRNA表达、下调5-HT2ARmRNA表达有关。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逍遥解郁方 5-HT1AR 5-HT2AR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抑郁状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抑郁状态患者119例,给予常规治疗,选取60例给予帕罗西汀作为干预组,其余59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治疗前、4周及8周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4周及8周时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8周HAMD评分明显低于4周的评分(P<0.01),对照组则无此差异;帕罗西汀组及对照组NIHSS评分4周及8周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干预组8周时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4周及8周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抑郁状态患者及早给予SSRI治疗有利于抑郁情绪的减轻及神经功能的康复。

  • 标签: 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脑卒中 神经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知信行理论护理干预对抑郁患者的康复预后,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调查。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知信行护理
  • 简介:摘要抑郁最常见的并发症,它的疾病高发生率、导致的严重后果受到广泛关注,针刺治疗抑郁疗效明显,但起效机制不明确,故本文从针刺对抑郁大脑偏侧化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大脑偏侧化 针刺 额叶EEG偏侧化
  • 简介:摘 要:目的 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的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 TCMSP)获取柴胡疏肝散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同时利用 OMIM、 TTD 和 PharmGkb 数据库获取治疗中和抑郁的共有靶标。采用 Excel 筛选分子和靶标, Cytoscape 软件建立柴胡疏肝散的中药成分 -靶点网络图,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 DAVID)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 从数据库筛选出柴胡疏肝散 122 个中药成分与抑郁的 42 个靶蛋白相互作用,其中雌激素受体( ESR1)、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 2( PTGS2)、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 GSK3β)、 SLC6A4 和白三烯 A4 水解酶( LTA4H)为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的作用靶点,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 5-羟色胺能突触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和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炎症应答、突触合成、雌激素应答、记忆、生物合成、药物反应和昼夜节律从而治疗抑郁。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揭示了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靶点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柴胡疏肝散 卒中后抑郁 雌激素受体 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 2 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 5-羟色胺 白三烯 A4水解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知信行理论护理干预对抑郁患者的康复预后,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调查。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知信行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抑郁焦虑症状治疗黛力新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合并抑郁焦虑症状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在常规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黛力新抗抑郁焦虑治疗,对照组应用多塞平抗抑郁焦虑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治疗12周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应用黛力新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黛力新 脑卒中 焦虑 抑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眠胶囊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即舒眠胶囊联合舍曲林组92例,对照组即单用舍曲林组88例,疗程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ratingscalefordepression,HAMD)评分来评估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TESS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组TESS不良反应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舒眠胶囊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安全有效。

  • 标签: 舒眠胶囊 舍曲林 卒中后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分析蒙医结合西医治疗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抑郁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抑郁药百忧解治疗,治疗组除给予百忧解口服外结合蒙医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蒙医结合西医治疗,患者疗效明显(P<0.05),总有效率达87%。对照组西医治疗,患者总有效率达63%。结论蒙医结合西医治疗抑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蒙医 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柴胡疏肝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门诊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抑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病人的HAMD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柴胡疏肝散 帕罗西汀 卒中后抑郁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知信行理论护理干预对抑郁患者的康复预后,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调查。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知信行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 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的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 TCMSP)获取柴胡疏肝散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同时利用 OMIM、 TTD 和 PharmGkb 数据库获取治疗中和抑郁的共有靶标。采用 Excel 筛选分子和靶标, Cytoscape 软件建立柴胡疏肝散的中药成分 -靶点网络图,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 DAVID)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 从数据库筛选出柴胡疏肝散 122 个中药成分与抑郁的 42 个靶蛋白相互作用,其中雌激素受体( ESR1)、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 2( PTGS2)、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 GSK3β)、 SLC6A4 和白三烯 A4 水解酶( LTA4H)为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的作用靶点,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 5-羟色胺能突触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和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炎症应答、突触合成、雌激素应答、记忆、生物合成、药物反应和昼夜节律从而治疗抑郁。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揭示了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靶点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柴胡疏肝散 卒中后抑郁 雌激素受体 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 2 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 5-羟色胺 白三烯 A4水解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