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基于2003年~2013年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考察了金融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与变动趋势,以及金融集聚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基尼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逐年上升,出现了向核心城市集聚的趋势,但集聚程度仍然低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本地市场效应在金融业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市场化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东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业出现了向经济发展较好、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定位的态势,而在中西部地区,金融业主要在区域行政中心集聚。

  • 标签: 金融集聚 金融服务业 区域异质性 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
  • 简介:随着工业社会向服务型社会的转变,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独特的风俗民情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于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云南文化产业依托民族文化资源、特色民族品牌的打造以及政策的支持等优势条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云南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过度依赖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发展理念落后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发展路径选择。

  • 标签: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云南 文化经济
  • 简介:基于"市场化程度—知识流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运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区域的市场化程度、知识流动水平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促进区域知识转移和国际知识溢出;国际知识溢出能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但区域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人力资本投入、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R&D资金投入强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国际知识溢出仅对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 标签: 市场化程度 知识流动 知识溢出 知识转移 区域创新能力
  • 简介: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考察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2014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及时空特征,并判断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滞后类型。结果表明:自2005年以来,我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波动中缓慢增长,但近年来有下降的迹象;从空间上看,东部地区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协调发展度高的省市往往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协调发展度低的省市往往属于旅游经济滞后型。最后,按照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维度,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四种类型:高旅游高环境、高旅游低环境、低旅游高环境、低旅游低环境,并提出实施统筹兼顾、优化升级、适度跳跃、开拓变革等发展战略。

  • 标签: 旅游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度 区域差异
  • 简介:本文以湖南省祁东县黄花菜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祁东县黄花菜产业经营模式转型的动力机制及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传统经营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各自的特点以及转型对于祁东县黄花菜产业的现实意义,并对祁东县黄花菜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为全国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电子商务化提供参考。

  • 标签: 特色农产品 传统经营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 转型
  • 简介: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继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陆续出台之后,中国在近期推出的第4个城市群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部署,要在五年内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

  • 标签: 大城市群 区域发展 中国 城市群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 药方
  • 简介:本文基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了其影响金融主体发展的基本路径.发现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金融主体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法律诚信环境、政府行为与经济基础而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2005-2014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区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对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主体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的三大构成要素均与区域金融主体发展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三大构成要素中政府行为要素对于区域金融主体发展的刺激效用最大。法律诚信环境次之,最后为经济基础。未来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政策制度,将有助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尤其是通过法律制度和非制度性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在规范金融市场、助力金融主体效率提升上具有直接的正向刺激效用;同时应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本区域与外部的交流,营造更为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

  • 标签: 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主体发展 法律环境 政府行为 经济基础
  • 简介:从现阶段我国的整体局势来看,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一阶段中,各个区域事业的改革发展都在火热的进行中,都力图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并且,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开始转型的关键阶段,这在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的完善与优化对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交通设施作为政府服务大众的一项基础服务项目,不仅在出行、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中为群众提供着便利,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也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那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调整分析,提出能够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 标签: 交通基础设施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联系 措施
  • 简介:2016年4月5日财农[2016]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水利局:按照《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和《中

  • 标签:
  • 简介:目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模式的诸多条件、内部环境与体系正发生一系列变化,在新的经济状态下,中国要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营造新的竞争优势,对才人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经济的转型则是对人才要求的改变。

  • 标签: 新常态 人才 经济发展
  • 简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后,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宏观经济以及产业变化的角度,对该战略实施以后产生的具体效应进行了探索与分析,并从GDP、社会福利、贸易条件、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对其开展了研究.

  • 标签: '一带一路' 宏观经济 产业效应变化
  • 简介:语言经济学通过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研究语言本身、语言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在分析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方面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推行多年,成效并不十分明显。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分析ESP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且对当前东北经济困局的扭转、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 标签: 语言经济学 高校英语教学 ESP教学 东北经济发展
  • 简介:考察R&D投资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生产效率。以1999-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中国各地区相继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工具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平均而言,R&D投资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当企业为非国有企业或者处于知识产权保护较好地区时,R&D投资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研究表明,R&D投资的效果依赖于内部创新效率与外部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拓展了R&D投资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相关文献,也对政府制定人才引进与创新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R&D投资 生产效率 区域人才政策
  • 简介:基于对河北、山东、福建、河南、吉林、新疆、云南、陕西8省4727户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我国农村耕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并比较各地区耕地流转的差异。调查结果发现;8省耕地平均流转率和流转比例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向主体多元化但仍以本村农户之间为主;流转形式以转包和出租占主导但互换、转让和入股等方式并存。流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作物生产但个别地区“非农化”,现象严重;同时,各地区在流转速度、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用途、流转价格上都存在差异,最后,基于调查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土地流转效率的政策建议。

  • 标签: 耕地流转 农户抽样调查 省际比较
  • 简介:基于中国1978年-2013年的省际人均GDP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我国地区经济差距进行测算,进而实证考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五年规划的更替,考察期内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出“先降后升再下降”的倒“N”型变化趋势,且这一趋势不因区域划分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区域划分数量的增加会显著拉大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表明在不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负相关性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区域经济 地区经济差距 协调发展 空间相关性 区域划分 Dagum基尼系数
  • 简介:本文以东莞市主城区居民为受访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讨东莞市居民购房区域的选择情况,对开发商拿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东莞市 城区居民 购房区域 选择
  • 简介: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关系;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最低。因此,各区域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西部地区应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着力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辅的城市体系。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城镇化水平 产业结构转型
  • 简介:现如今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经济不断进行增长的新的模式就是经济和金融以及科技三者不断进行协调,使三者可以均衡的发展.这些年,陕西省作为西北经济发展的典型城市,而东南地区的典型则是东南地区,要考察这两个地区对于知识、经济、金融有没有完成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具体的比较,发现这两个省份并没有完成三者的均衡发展,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影响我国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目前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将这种非均衡状态的现状进行有效的调整,使三者可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的增长.

  • 标签: 经济 金融 科技 区域非均衡
  • 简介: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有针对性的创业环境评估和优化工作亟待完善。本研究借鉴全球创业观察(GEM)评估模型,以区域发展理论构建评价体系,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权重,再结合珠海统计年鉴2011年至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评价体系可以满足客观量化要求.同时分析珠海市小微型企业创业环境现状,并找出问题和对策。

  • 标签: 小微企业 全球创业观察 创业环境 区域发展理论 模糊层次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