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黄缘闭壳龟因其背甲边缘腹面为黄色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安徽、福建、广东、台湾等中南部山区。野生黄缘闭壳龟繁殖率低,数量较少,价格偏高,濒临灭绝。加强黄缘闭壳龟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对保护黄缘闭壳龟有重要意义。现把黄缘闭壳龟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 标签: 黄缘闭壳龟 养殖技术 人工繁育 南部山区 繁殖率
  • 简介:本研究设计实施了生态刺激诱导产卵、敏感催产药物筛选、催产药物剂量控制、催产技术重复验证等一系列试验。受试亲鱼120组,顺产75组,顺产率62.5%;收集鱼卵77.1%万粒,获受精卵57.3万粒,平均受精率74.3%;孵出鱼苗33.6万尾,平均孵化率58.6%。建立了一套稳定可靠、实用性强的三角鲤人工繁殖技术。

  • 标签: 三角鲤 人工繁殖技术 亲鱼 产卵 孵化设施
  • 简介:<正>锦鲤属于鲤形目、鲤科、鲤属,是鲤鱼的一个杂交变异品种,是由于养殖环境变化引起的体色突变,通过长期的人工选育和杂交而培育出来,成为名贵大型观赏鱼类之一。截止目前,锦鲤品种可分13大类,100多种。从颜色上,可分为单色、双色和三色,主流品种有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锦鲤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断提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苗种供应日趋紧张。本文就锦鲤的人工

  • 标签: 锦鲤 三色 鱼苗培育 苗种供应 观赏鱼类 人工选育
  • 简介:2005年起.我站和濮阳县郎占鱼种场一道进行了大口鲶的人工繁育等系列工作.当年人工繁殖的鱼苗经过4~5个月的养殖.达到尾重1-2kg,亩产量可达1000~2000kg。大口鲶在我省能自然越冬,适应能力强.养殖大口鲶的经济效益是饲养鲤鱼的2~3倍。本文将近年来该方面的技术进行总结,旨在推进该项水产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 标签: 南方大口鲶 苗种培育技术 人工繁殖 人工繁育 自然越冬 经济效益
  • 简介:在6月初时体长225-468mm的个体,绝对怀卵数2684±1029粒,卵子为橘黄色,卵径平均2mm,在水温15-17℃时,受精卵需要约96h以上的胚胎发育出膜。人工催产试验以LHRH-A、HCG和DOS等不同种类和剂量试验,结果混合组获得产卵率85%,受精率75%的效果。苗种培育每亩投放鱼苗3万尾,经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体长由1.21cm增长至15.31cm,体重由0.023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达96.8%。对肌肉营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67.11%-82.11%;粗脂肪含量为8.90%-23.74%;灰分含量为4.95%-6.24%。

  • 标签: 乌苏里拟鲿 繁殖生物学 人工催产 苗种培育 肌肉
  • 简介:虹鳟鱼隶属鲑形目、鲑科,鲑属,原产于美国加尼福尼亚的山区溪流中.是当今世界上养殖地域分布最广泛的冷水性鱼类。其肉质鲜嫩、味美、无腥味、高蛋白低胆固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青睐。

  • 标签: 苗种培育技术 虹鳟鱼 人工孵化 不饱和脂肪酸 冷水性鱼类 地域分布
  • 简介:从南湾水库选出发育良好的黄颡鱼亲鱼,雌鱼规格100~200g/尾,雄鱼规格200~400g/尾,雌雄比1:0.5~1,催产药物为脑垂体和促排卵2号及绒毛膜促性性腺激素,二针注射,采取干法人工授精,微流水刺激,人工受精率67.5%.

  • 标签: 黄颡鱼 初报 南湾水库 催产药物 人工繁殖 雌鱼
  • 简介:与自然交配相比,猪人工授精技术应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饲养种公猪数量,能大量节省饲养管理费用,公母猪不直接接触,有利于防疫和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笔者根据几年在学院种猪场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几项措施,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授精技术 种猪场 自然交配 管理费用 直接接触 生产实践
  • 简介:我国长江和珠江正面临着中华鲟的繁殖保护问题。随着江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修筑拦河犬坝,阻挡了中华鲟的溯河产卵洄游通道,因此,开展鲟鱼的人工繁殖和鱼苗的增殖放流,乃是中华鲟的繁殖保护措施之一。现将美国开展鲟鱼人工繁殖和养殖的经验介绍如下,为我国今后开展中华鲟的增养殖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华鲟 鲟鱼 人工繁殖技术 增养殖 鱼苗 白鲟
  • 简介:为了增殖沿海的虾类资源,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台山市渔政站于5月6日在川山群岛大湾口海区,人工放流中国对虾苗600万尾。该市连续七年来在自然海区人工放流虾苗。为提高放流后的虾苗成活率,在一个多月前,已有计划地将这批虾苗进行精养标粗。放流虾苗规格一般都在4厘米以上。

  • 标签: 虾苗 人工放流 人工增殖 海区 标粗 虾类资源
  • 简介:本文以北方几种养殖鲤鱼为对象,根据鱼类性腺发育生理学,通过对不同时间、催产药物剂量的调整和生态条件(产卵池水体、水位变化及产卵池水温)的调节,了解对鲤鱼催产率的影响。实验证明以上几种方法,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鲤鱼亲鱼的催产率。为今后的渔业生产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标签: 催产药物剂量 生态条件 催产率 鲤鱼 人工催产
  • 简介:鳜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一般情况下病害较少,但由于高密度养殖时易受寄生虫和有害细菌感染,故其防治尤其重要.我所近年来由河北引进110尾亲鱼,经过孵化和养殖已取得成效,笔者就其在病害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总结如下:一、水霉病的防治

  • 标签: 鳜鱼 人工养殖 水霉病 细菌性烂鳃病 肠炎病 车轮虫病
  • 简介:我省淡水池塘养鱼,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品种布局,许多优良养殖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名、优、新、特品种养殖比例有所提高。但就整个行业而言,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仍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我省粤东等内陆山区,四大家鱼等常规鱼类仍然是市场主角。因此,在渔业生产中,认真做好家鱼人工繁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人在县鱼苗场从事家鱼人工繁殖孵化工作近二十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现就有关问题与大家交流切磋。

  • 标签: 人工繁殖 渔业生产 家鱼 调整产业结构 品种布局 池塘养鱼
  • 简介:海萝属(Gloiopelris)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内枝藻科(Endocladiaceae),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山东一带俗称“牛毛”,广东沿海俗称“赤莱”、“红菜”、“胶莱”。海萝属藻类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目前其干品的市场售价高达400元/kg以上。

  • 标签: 海萝 生态 增养殖
  • 简介:使用从黑龙江引进六须鲶成鱼42尾,经池塘越冬强化培育达性腺发育成熟。采用人工催产试验筛选敏感药物(DOM、LHRH—A2、HCG羊一或混合)催产的方法,在2008—2010年,先后进行了9批34组的人工繁育试验。收集受精卵205,5万粒,在水温17.5—28.7℃条件下,利用圆形产卵池和育苗池孵化出鱼苗149.6万尾,平均孵化率为72.8%。

  • 标签: 六须鲶 人工繁殖 驯养
  • 简介:本文报道绥芬河开展大麻哈鱼人工繁殖与孵化放流试验。1989、1991、1993年共采捕利用亲鱼674尾,其中雌亲鱼365尾,采卵101.6万粒,雌亲鱼利用率为81.3%,受精率为95.6%,孵化率为96.3%,稚鱼饲养成活率为92.5%,放流稚鱼共92.2万尾。本项试验为该水系大麻哈鱼大规模殖放流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

  • 标签: 绥芬河 大麻哈鱼 人工繁殖 孵化 放流
  • 简介:对史氏鲟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其中最小的繁殖个体体重3.5g,体长54cm,认为自然产卵群体当前呈趋小现象。人工催产采用17α-羟基-20β双羟孕酮等诱导史氏鲟在低温下(8.5-13℃)产卵,获得产卵率100%和受精率92.3%的理想效果。

  • 标签: 史氏鲟 人工催产 低温早繁 繁殖生物学 人工繁殖
  • 简介:南海红鲌(Ergthroculferrecurviceps)俗称抛颈、和顺,分布于珠江水系和海南岛水域,是该地区特有的江河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它肉味鲜美,细嫩,目前和顺与广东鲂[海(鱼边)]同为酒店宾馆的名贵河鲜鱼,供应很缺乏,价格与广东鲂相同,而肉质较广东鲂更为鲜嫩,该鱼可于池塘或网箱驯养。

  • 标签: 池养 广东鲂 经济鱼类 肉味 人工繁殖 肉质
  • 简介:乌鳢。地方名,黑鱼。系大型凶猛性鱼类,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变化。这种鱼成为市场上具有较高经济价他的优等鱼类。为了探索和掌握乌鳢的人工繁殖和发塘技术,我们于1994年开展了这项试验工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来源试验用的乌鳢亲鱼均为地方种,采集于

  • 标签: 人工繁殖 鱼苗培育 亲鱼 产卵池 浮游动物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