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中药调剂操作中,中药饮片发挥着很大作用,对于临床医疗的帮助也必不可少。但因为很多中药材在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经过炮制之后形成的中药饮片,就存在很容易混淆的特点。如果不能准确鉴别,就很容易造成中药调剂错误,进而给中医临床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中医院需要明确混淆的中药饮片的类型,并掌握科学的鉴定技巧,进行准确鉴定,才能保障中药调剂工作的有效性,

  • 标签: 中药调剂 中药饮片 易混淆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感因素。方法:研究时段为2020年8月-2021年8月,选取本院普外科在该时段内行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为主体,分析患者资料并统计医院感染情况,同时采取Logistic分析感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范对策。结果:96例患者中医院感染者有37例,感染率是38.54%,其中泌尿系统感染率为18.92%,呼吸道感染率为24.32%,血液系统感染率为16.22%,皮肤黏膜感染率为18.92%,胃肠道感染为29.73是%;年龄(≥60岁)、手术类型(急诊)、切口类型(非清洁)、住院时间(≥10d)、手术时间(≥120min)、围术期应用抗生素均是导致医院感染的感因素,统计学结果均为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使用抗生素、手术类型、住院时间、年龄等均为感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加强防范管理对策,可促进医院感染风险降低,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诊科 重症患者 院内感染 危险因素 防范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已发现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微血管病变等可以导致DPN的发生。同时,Schwann细胞学说、免疫因素、神经生长因子及维生素缺乏等也被认为是DPN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代谢异常 发生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糖尿病并骨质疏松患者200例,回顾分析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20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00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采用西医治疗;B组10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两组的骨密度、血钙、空腹血糖和体重指数等指标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骨密度、血钙、空腹血糖和体重指数有显著性差异。B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病程、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量指数是糖尿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并骨质疏松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2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发病之间关系,为及时诊治2型糖尿病伴发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临床支持。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3869例,其中2型糖尿病伴发恶性肿瘤患者486例,分析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2.56%,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486例研究对象中,女男分别占46.09%(224/486),53.91%(262/486),各年龄段女男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年龄段依次占总数的12.6%、39.5%、40.9%、7.0%。从肿瘤来源分析,消化系统肿瘤(食管、胃、肝脏、胰腺、结直肠)占首位,50.2%(244/486),后依次为呼吸系统肿瘤(肺)12.8%(62/486),血液系统肿瘤11.5%(56/486),泌尿系统肿瘤6.05(29/486)妇科肿瘤5.8%(28/486)排名前4位系统中,女男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血液系统外,泌尿消化、和呼吸系统肿瘤在男性中较高。从具体部位分析,排名前位肿瘤依次为结直肠癌、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结论2型糖尿病伴发恶性肿瘤有其特殊发病规律,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并且以肝癌、胰腺癌居多2型糖尿病增加恶性肿瘤发病率,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重视恶性肿瘤筛查,避免漏诊、误诊,重视高胰岛素、高血糖处理,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中恶性肿瘤发生。

  • 标签: 2型糖尿病 恶性肿瘤 发病特点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多种多样的肝外病变,肾小球肾炎是常发生在HBV感染后的一种疾病。自1971年Combes等首次报道1例HBV感染导致的膜性肾病后,HBV与肾小球肾炎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已被近年来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免疫学资料所证实。据报道,全世界约有3.5亿人口感染HBV,大部分为慢性病毒携带者。HBV感染的流行率在世界各地分布不一,欧洲、北美HBV携带率较低为0.1%-1.0%,而亚洲、非洲各国可高达10%-20%。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肾炎
  • 简介:γδT细胞是一种固有免疫T细胞,是IL-17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在许多银屑病模型中,已证明γδT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聚焦于几种具有重要价值的γδT细胞亚型及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 标签: γδ T细胞 银屑病 综述
  • 简介: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构成中分别占10.56%和7.80%,居第3位和第5位。结直肠腺瘤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至少80%结直肠癌由此演变而来,是公认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因此积极诊治结直肠腺瘤是控制和减少结直肠癌的重要途径[1]。本文就结直肠腺瘤的分型、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腺瘤 危险因素
  • 简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和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常见为一种以上周围神经受损,以感觉缺失为主,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其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对糖尿病的科研提示: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过程中,代谢紊乱与血管受损为重要因素,其它如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因素等也至关重要。

  • 标签: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发病机制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本综述总结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由眼部缺血性疾病引起的难治性青光眼,其发病机制复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因。综述涵盖了药物治疗、光凝治疗、外科手术干预和新兴治疗策略。综述的内容有望为NVG的治疗提供参考,并突出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 青光眼 预防盲目 发病机制
  • 简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皮肤科是常见的病症,临床表现集中在神经性疼痛,也是造成神经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深究其发病机制可能和周围相关的神经出现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有直接的关系,如常见的周围神经炎症、神经传导异常病症或是其他电生理改变病症,也可能与中枢神经机制、神经社会等各类因素有关系。就此笔者重点对发病机制展开详细的分析。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带状疱疹是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体内的病毒因二次复苏和复制,使得感觉神经节、神经或的其支配的皮肤出现病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为一种专一性的人类噬神经病毒,病毒会留在整个神经轴突的颅神经节、自主神经节等部位。一旦病毒二次大量复制,年龄在逐渐增大的同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会很容易致使神经元疼痛。机体年龄的增加,免疫功能会因新陈代谢而下降,带状疱疹的发病概率也增加,在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时研究这类病症是非常有意义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治愈后,机体仍旧伴有剧烈、持续的疼痛,这类疼痛表现出非常强的顽固、难治。这种疼痛会表现为深部疼痛、针刺疼痛或是电击疼痛,少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异常性、感觉异常或是感觉迟钝等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详细的发病机制在临床尚未完全被了解,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时认为可能是病毒性急性感染,致使神经组织内炎症、水肿、出血或是遗留的瘢痕造成这类疾病。国外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患病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的病毒有关系进而被严重损伤,致使神经元细胞的数量有非常明显的减少,脊鞘中粗神经纤维轴突出现显著胶原化,慢性炎症细胞因此被浸润,致使中枢敏感化。笔者重点为周围神经发病机制、中枢神经发病机制以及神经社会因素的发病机制展开分析。一、周围神经发病机制周围神经发病机制可分为周围神经炎症、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电生理改变三种。(1)周围神经炎症。病毒复苏后在体内大量复制,知识外周神经纤维坏死,支配皮肤表现出疱疹,炎症反应出现。感觉神经节出现炎症、出血性坏死、神经元坏死或的缺失,治疗后患者可能表现为痊愈,但部分患者会因此累及外周神经节、后根,一旦表现出病理改变机体的外周神经结构和功能会出现“非正常愈合”,致使疼痛遗留1。(2)周围神经传到异常。疼痛和费疼痛在传入神经纤维后,能够参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过程,致使发生疼痛。其中Aβ纤维作为非疼痛传入纤维,功能表现异常后,疼痛直接作用在机体上,邻近的C纤维被改变。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失神经支配,轴突因出现退行性变化,外周神经轴突、中枢神经残留的神经细胞知识疼痛发生。选择辣椒素对机体进行研究,辣椒素受体主要表达部位是初级传入神经。辣椒素受体在体内的异常热刺激有明显反应,激活后,初级疼痛传入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并出现异常敏华,故而造成慢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3)电生理改变。神经损伤致使初级传入神经元中少部分钠通道的复制RNA表达增强。钠通道聚集了部分异位冲动,点位阈值下降后,致使初级传入神经被损伤。外周神经炎症会因此持续,致使脱髓鞘甚至硬化。神经轴突膜因异常聚集致使动作点位逐渐传递,小刺激便可造成大面积动作点位,痛觉异常出现。二、中枢神经发病机制新生成的疱疹病毒在体内随着感觉神经元轴突的转运,进入外周远端轴突,外周感觉神经和皮肤表现出验证和病变,中枢投射纤维也因此出现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表现出中枢敏化。选择动物模型试验分析时,中枢C纤维末端在释放神经肽等物质,作用在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的受体上,中枢因此表现出敏化,同时Aβ-机械感受器也会作用使得中枢疼痛信号神经元功能表现,最终出现疼痛3。但实际上,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中的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明显的缓解疼痛的作用。外周神经受损还会是的板层素中C-纤维初级传入末端被受损,表现出变性,但神经素和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避免Aβ纤维的新发芽。粗有髓纤维传入后,触觉即便是在高频刺激下也不会出现疼痛;但中枢敏化一旦形成,正常非伤害性的刺激也会刺激Aβ低阈值机械受体,使得脊髓背角疼痛信号出现。在脊髓和大脑中,一般而言痛觉和触觉是分开的,但通过对动物进行试验发现二者的纤维分离表现不完全。三、神经社会因素在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对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时,角色功能和个体的差异、患者治愈信心其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或是病情影响占比较高。所以在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疾病的发病机制或预防疾病阶段,从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对机体进行分析,也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因机体自身的某些基因的差异,部分患者可能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高频发生者,与之相对的部分患者则是非常不容易感染者4。四、结束语带状疱疹就是人们常说的水痘,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人体的神经造成感染从而导致患者的神经周围出现带状疱疹现象,最终形成疱疹类型的皮肤病。当患者患有带状疱疹疱疹时,身体会经常感到疼痛,而且这个疼痛感的持续时间较长,给患者的身体以及精神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抑郁、焦虑、失眠、神经高度紧张等症状。水痘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等现象。一般来说,水痘的潜伏期较短,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患者会在两到三周的时间就会出现发病症状,尤其是春冬两季,容易爆发水痘,并且具有传染性,传染方式为皮肤接触与唾液等。因此,在治疗带状疱疹的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同时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病症,其是神经性和病理性结合的疼痛病症,是神经受损之后的表现。复杂的发病机制致使对这类患者展开治疗困难重重,如何对急性带状疱疹后患者的外周神经损伤,致使出现“完全愈合”,钠通道的异常表达减少,残留神经芽突再生概率减少,使得外周感觉损伤对中枢的后续影响也减小,最终中枢敏化减少,这是非常重点的研究内容。未来科技发展,这类病症的发病机制一定有所突破,对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新药开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张颖,顾晓虹,朱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脊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21)4256-4261.2陈云婷,蒋宗滨,张爱民,等.夏天无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小鼠脊髓疼痛和凋亡的影响J.中成药,2018,67(4)72.3张爱民,蒋宗滨,周增华,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小鼠脊髓的自噬变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45(3)11.4舒伟,胡永生,陶蔚,等.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8,6(1)08.

  • 标签:
  • 简介: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在眼部发病途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综述近来HSV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特别是HSV如何从前房、玻璃体到视网膜)和潜伏部位的研究进展(包括角膜、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睫状神经节),并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眼部疾病 研究进展 传播途径 三叉神经节
  • 简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为免疫紊乱导致滑膜炎及侵袭性新生血管翳形成,晚期往往会引发软骨及骨的破坏,最终导致严重的关节畸形甚至残疾。但至今RA仍得不到完全根治,原因在于其确切病因尤其是骨破坏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 标签: 关节炎骨 发病机制 机制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 深入探讨乳腺增生患者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0年5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68例65岁以下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彩超结果在乳腺增生患者定为观察组,非乳腺增生患者定为对照组,并展开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病率的主要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甲状腺结节组的患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为乳腺增生患者出现甲状腺结节的高危因素。结论 对于广大乳腺增生患者而言,其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逐渐提升,致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囊括了年龄、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总胆固醇等三项指标。

  • 标签: 乳腺增生 甲状腺结节 发病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护理策略。方法:在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间,选择我院在皮肤科门诊接收的10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试验组),选取同时间段的100例健康儿童(参照组),对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和护理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因素同饲养宠物、存在家族过敏史、居住环境问题(临近街道、发霉、有毛绒玩具等)相关,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儿童特应性皮炎 发病危险因素 护理策略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查明引发滴虫性阴道炎的主要原因,并讨论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调整调查报告的实行时间至2020年7月,此阶段内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60份患病信息进行分析,并同意安排患者参与到院内执行的护理措施内,按照流程对相关发病因素予以统计,2022年5月即可总结统计数据。结果:通过现有因素的统计和分析指出,患者的患病情况均统计出的因素(不良习惯、职业、文化程度、年龄、月经时间)均有较大相关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导致患病率上升。结论:引发滴虫性阴道炎的因素较多,经科学护理后可优化患者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复发和恶化。

  • 标签: 滴虫性阴道炎 护理对策 发病因素
  • 简介:'家庭医生'这个词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起因却大概不关医疗知识本身的太多事,对其认识的来源更多来自于TVB或者美剧,真正接触过家庭医生的目前来说还挺少。国家卫计委之前提出,力争到2020年,让每个家庭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提出了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眼看着家庭医生的推进已经提上日程,不少人忍不住发问,2020年不远了啊,按照国内的医疗现状,这么几年内让家庭医生真正走入家庭,来得及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强调了家庭医生要重点在签约服务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实现突破,这几点问题似乎人人都能想到,而大家更关心答案,怎么突、怎么破。

  • 标签: 家庭医生 全面深化改革 医疗现状 医疗知识 卫生服务 基础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