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检测浸润性导管癌细胞(IDC)、乳腺非典型性上皮增生细胞(ADH)及乳腺典型性上皮增生细胞(UDH)中的多个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的模式和频率,讨论乳腺癌疾病发展的杂合性缺失变化规律.方法选用我院40例IDC病理标本,35例ADH病理标本及32例UDH病理标本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标本均采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做LOH分析,对各自位点的杂合性缺失模式和频率进行分析,并进行各自分析和比较.结果各组细胞微卫星位点杂合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IDC疾病、ADH疾病和UDH疾病在D17S855、D3S1029及D3S1447这三个位点上均有LOH频率发生,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D3S1029位点,属于阳性淋巴结转移状态其LOH发生频率为62.5%高于阴性淋巴结转移状态的LOH发生频率20%(P<0.05).结论D17S855、D3S1029及D3S1447这三个位点的LOH发生频率有可能是乳腺癌发病初期的分子变化模式,D3S1029位点的LOH频率在判定乳腺癌淋巴结向阴性或阳性转移上有很高的价值.关键词散发性乳腺癌;乳腺增生;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中图分类号Q4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70-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丘脑胶质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丘脑胶质瘤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自我院2014年7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48例丘脑胶质瘤患者作为受试对象,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其中74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设置为对照组;74例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下的显微外科手术,设置为实验组;将患者采用不同方案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及术后的恢复情况均较常规手术的患者满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下的显微外科手术对于患者肿瘤的切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丘脑胶质瘤患者的过程中,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下的显微外科手术有助于术中手术路径的选择,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速度,并提高患者肿瘤的切除率,手术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应广泛推广。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丘脑胶质瘤 神经导航系统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齿状突骨折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颈椎骨折,目前,对于齿状突骨折尤其是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骨折愈合率及并发症差异较大。目的:探讨术中计算机三维导航辅助下前路螺钉内固定术对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32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39.1±12.4)岁。车祸伤18例,坠落伤10例,击打伤4例,所有螺钉均在术中三维导航下置入。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螺钉32枚,未发生与螺钉植入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6个月,平均(9.6±3.2)个月。29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达90.6%,3例患者获得纤维愈合,无临床症状。结论:术中计算机三维导航辅助下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骨折愈合良好,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齿状突骨折 治疗 计算机辅助 导航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MRI技术的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个体化导航模板定位截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保存完好的成年尸体下肢标本16具,将尸体标本随机分为导航模板组(模板组)和传统手术组(传统组),每组8具16个膝关节。模板组术前行双下肢髋-膝-踝MRI扫描,通过三维重建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及逆向工程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设计制作出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匹配的个体化截骨导航模板实物,用于TKA手术的截骨定位。传统组按常规人工TKA手术程序进行操作。术后两组均摄整个下肢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比较两组假体组件的角度;两组取出膝关节假体后行全下肢CT扫描,比较冠状位下两种方法定位截骨后股骨远端截骨面与股骨机械轴线、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机械轴线的垂直关系及轴位下股骨后髁截骨面与外科髁上轴的平行关系。对测得参数进行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0.05。结果本组研究共设计制作了32个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TKA16例。术中所有的导航模板和股骨髁与胫骨平台贴附性较好,无明显偏差。(1)术后测量假体位置:正位X线片测量:模板组FFC平均偏差角度为(1.2±0.2)°,传统组FFC平均偏差角度为(2.4±0.3)°;模板组FTC平均偏差角度为(1.4±0.3)°,传统组FTC平均偏差角度为(2.3±0.4)°。侧位X线片测量:模板组LFC平均偏差角度为(6.8±0.2)°,传统组LFC平均偏差角度为(9.2±0.4)°;模板组LTC平均偏差角度为(2.4±0.1)°,传统组LTC平均偏差角度为(4.8±0.6)°。模板组FFC、FTC、LFC、LTC平均偏差角度均小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2)术后CT测量截骨面与其机械轴线垂直关系:模板组:16例膝关节的股骨远端截骨面与股骨机械轴线成角88.9°~91.1°,平均90.1°,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机械轴线成角89.6°~90.7°,平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个性 下肢 磁共振成像 成像 三维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传统手术术后髌骨的轨迹,探讨是否单纯通过此项技术能改善髌骨轨迹和减少膝前痛.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导航组采用计算机辅助下行TKA手术41例47膝,男19例22膝,女22例25膝,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9岁.非导航组采用髓内定位杆(股骨)、髓外定位杆(胫骨)定位,常规手术行TKA.传统手术的44例患者中48膝,男20例23膝,女24例25膝,年龄66~79岁,平均年龄73岁.全部85例患者均为初次TKA手术,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的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度及患者膝前痛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全部患者进行6~12个月的回访,导航组术后髌骨外侧倾斜角(4.2°±3.9°),传统手术组为(5.1°±3.4°);导航组术后髌骨外移度(1.9±0.2)mm,传统组为(2.7±0.4)mm;导航组手术前后患者膝前痛发生率分别为83%、11%,传统手术组分别为88%、23%.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在术后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度、膝前痛的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TKA与传统手术相比,能够使截骨更加精确,术后下肢力线更佳,进一步获得更满意的髌骨轨迹,膝前痛改善的比率导航组与传统手术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治疗 计算机辅助 髌骨
  • 简介: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SI及HGF表达情况。所有资料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MSI及HGF表达阳性率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MSI与HGF表达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SI阳性患者32例,占39.0%;HGF表达阳性58例,占70.7%。MSI与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淋巴转移无关(P〉0.05)。HGF表达与上述指标均无关(P〉0.05)。MSI与HGF表达之间具有明显负相关性(r=-0.6531,P=0.032)。年龄、淋巴转移、MSI和HGF表达阳性是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HGF在结直肠癌中表达较MSI更明显,MSI和HGF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相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肝细胞生长因子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2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彩超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额颞岛叶胶质瘤手术治疗后发生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的体会。 方法 对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0月~11月其中的2例额颞岛叶胶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均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超声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改良翼点或扩大翼点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超声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实时肌电,颅外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监测手段实时监测运动、感觉通路的完整性,导航辅助肿瘤定位,术中彩超实时定位并明确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2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下降>70%,颅外运动诱发电位术中未能引出四肢运动电位;1例引出面部运动电位。术后1例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例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合并语言功能障碍。结论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超声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额颞岛叶胶质瘤,能有效的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和血管,提高了肿瘤手术切除的全切率和疗效,在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 标签: 额颞岛叶胶质瘤 神经导航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术中彩超 显微外科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3D导航辅助下前柱螺钉联合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B2、B3型骨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例TileB2、B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39.2岁。骨折Tile分型:B2.1型12例,B2.2型8例,B3型7例。单侧耻骨上支骨折20例,双侧耻骨上支骨折7例;骶髂关节脱位3例,骶骨DenisⅠ区骨折17例,骶骨DenisⅡ区骨折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D导航辅助下逆行前柱螺钉联合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26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1.4个月)随访,1例患者失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骨盆Matta标准评定:优2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骨折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3.8周)。末次随访时按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20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88.5%。术后1例患者因过早下地而出现螺钉松动,其余患者均未发生长期疼痛、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异位骨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3D导航辅助下前柱螺钉联合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B2、B3型骨盆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fMRI)与纤维束重建,联合术中超声和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技术对于语言区定位及有效保护语言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12月—2015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_山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多模态MRI神经导航技术治疗的28例语言区附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1~66岁,均为右利手者。术前进行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激活语言区皮层,弥散张量成像(DTI)示踪技术重建弓状束,利用计算机融合后生成3D图像。术中进行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语言区阳性位点,予以标记保护,结合超声判断病灶切除范围。术后复查MRI评估病灶切除程度并观察患者语言功能。结果28例患者中,25例术中定位出语言功能区,与术前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影像结果比较,19例(73.1%)基本重叠,6例(23.1%)较为接近;1例刺激后未发现阳性区域;另外2例患者唤醒后配合不满意。术后DTI重建显示所有患者弓状束形态保留完好。6例术前有言语障碍的患者中4例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27例患者语言功能得到完好保留,1例无好转。结论多模态MRI作为无创定位的有效方法,联合实时超声、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技术的应用,在准确直观地保护语言功能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有关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导航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语言功能区 超声
  • 简介: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用户利用头盔显示器,把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多重合成在一起,便可以达到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的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

  • 标签: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创伤中心 骨科专业 实验研究 导航技术 微创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