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因急性颅内出血而入院的100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所有病人经脑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证实。临床上将急性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继发性的心血管系统的异常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这全部除外原有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风心病、心律失常。我们观察了100例急性颅内出血后心电图异常的资料,现分析如下:

  • 标签: 急性颅内出血 心电图分析 急性脑血管意外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心血管系统 脑心综合征
  • 简介:一般来说,对癫痫(EP)患者的诊断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典型的EP临床发作;二是脑电图(EEG)有痫样放电。但儿童EEG的表现不同于成年人EEG且各个年龄组别的EEG表现亦各不相同,因此,对儿童的异常EEG的正确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对38例儿童EP的24小时动态EEG作一分析,以对儿童的异常EEG进行一个局限的、初步的探讨。

  • 标签: 动态脑电图分析 儿童 EEG表现 癫癎 临床发作 痫样放电
  • 简介:目的:研究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就诊的172例上呼吸道感染致热性惊厥患儿为惊厥组,同期10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酶谱变化。并将惊厥组分为四个亚组,单纯性热性惊厥(Simplefebrileseizures,SFS),抽搐时间〈5min的59例为甲组,5-15min的44例为乙组;复杂性热性惊厥(Complexfebrileseizures,CFS)患儿选取24小时抽搐〉2次以上,每次抽搐时间均〈5min的37例为丙组,至少有1次抽搐时间〉5min的32例为丁组。比较抽搐时间及抽搐次数对心肌酶谱的影响。结果:惊厥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yocardiumbrain,CK-MB)、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actatedehydrogenaseisozyme,LDH1)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搐时间长、次数多的患儿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5)。结论:FS可有心肌损伤。患儿抽搐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心肌损伤越严重。治疗FS同时应注意保护心肌。

  • 标签: 热性惊厥 心肌酶谱 临床分析
  • 简介:随着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趋突出,迫切需要对其耐药机理及防治进行研究。国内外迄今为止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认为,细菌对这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染色体介导,尚未发现氟喹诺酮耐药质粒。我们首次从一株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E.coli)多种耐药株中克隆到氟喹喏酮耐药质粒,并对质粒的结构及耐药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E.coliHx88108的

  • 标签: 耐药质粒 喹诺酮 耐药性研究 耐药机理 多重耐药菌 染色体介导
  • 简介:目的:分析脑电图剥夺睡眠诱发试验在癫痫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记录58例癫痫儿童剥夺睡眠后的脑电图变化。结果:与本组常规脑电图比较,痫样放电检出率提高至79.31%。结论:剥夺睡眠诱发试验能明显提高癫痫儿童脑电图阳性率。

  • 标签: 剥夺睡眠脑电图 癫痫 痫样放电
  • 简介: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脑电图(EEG)与临床及CT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2例病脑患者进行EEG与CT检查,对其EEG异常的阳性率、异常程度与病程、临床表现、CT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病10天以内EEG中、重度异常39例(78.0%),与10天以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EG可表现三种形式:以弥漫性异常为主(51.5%);弥漫性异常伴局灶慢波(32.3%);局灶性异常(16.2%)。EEG与C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EEG检查对病脑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动态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CT不能取代EEG。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EEG CT
  • 简介:  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础.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各种信息,深入认识其特征和规律性,寻找有效的控制方法,避免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达到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以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1].……

  • 标签: 医院感染 感染病例 病例监测
  • 简介:1852年,Stannius在脊椎动物胚胎管状心不同区域作结扎实验中证实(在静脉窦与心房之间作第一结扎,在心房与心室之间作第二结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且各部分自律性高低不同,以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正常心脏每次搏动都是从静脉窦发出,依次传到心房和心室,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和收缩。静脉窦是心脏起搏点。当静脉窦的兴奋传导阻断时,静脉窦以外的其它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就会显现出来。这一经典实验阐明了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和心脏内兴奋传导顺序。目前,医学院校生理学实验中的蟾蜍心脏起搏点分析实验便是模仿以上斯化结扎法在蟾蜍心脏的相应部位进行结扎后,用以阻断心脏内兴奋的传导,来分析蟾蜍心脏起搏点的部位和心脏

  • 标签: 蟾蜍心脏 静脉窦 自律性恢复 起搏点 实验方法 心房
  • 简介:强直性肌病是一组发病原因不清楚的遗传性疾病,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肌浆膜传递障碍所致。肌强直是其主要症状。现将我院今年收治的3例强直性肌病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强直性肌病 肌电图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对近十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经深静脉顺行造影确诊共215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组1,病程3天内者,采用溶栓及手术取栓46例,后者仅2例。溶栓药尿激酶直接灌注患肢,50万单位/日,平均疗程7天;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日。组2,病程3天以上,用抗凝为主的综合治疗169例。每日肝素钠盐水静滴12500单位,疗程21天,同时同组1以低分子右旋糖苷静滴,患肢尿激酶灌流,疗程7天。结果:组1,治疗24~48小时除2例晚期癌症并盆腔转移疗程超过8个月仍有明显胀外,其余44例肿胀逐渐消退,平均住院10天,出院时患肢深静脉造影均恢复通畅,疗效满意,随访无复发。组2,除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外,167均有不同程度消肿,平均住院28天。出院时患肢深静脉造影,均显示下肢深静脉为完全闭塞或以闭塞为主的部分再通。出院后静脉造影检查151例中,完全闭塞为主的呈现部分再通28例,原为闭塞为主部分再通者,有16例已完全再通。但组2所有病人均伴有下肢浮肿、色素沉着、皮炎、溃疡等并发症。

  • 标签: 患肢 再通 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疗程 出院时
  • 简介:急性脑血管病可以并发多种心电图改变,在临床上已引起普遍重视。现选择曾在我院治疗的189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符合以下标准的心电图检查记录作一统计分析。一、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1.病例:全部病例来源于1986年9月至1994年7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病人。其中门诊病人63例(33.3%),住院病人126例(66.7%)。均经临床诊断为脑血管病急性期,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心电图分析 急性期 检查记录 心脏病史 脑梗
  •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图对儿童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疗价值。方法:对46例患儿治疗前后做脑电图检查。结果: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异常率为100%,其中轻度异常6例(13.4%),中度异常3l例(67.39%),重度异常9例(19.59%)。结论:脑电图对儿童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疗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电图
  • 简介:机能学实验课是医学生观察、了解生物体在各种条件下相应生理变化的实践课。随着机能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在实验课中将机能各学科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生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理反应有比较连贯、系统的认识,能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为此,我们在设计呼吸系统实验时对“膈神经放电”实验进行改进,将生理、药理实验方法结合运用,使实验效果得到提高。

  • 标签: 神经放电 综合分析能 肺牵张反射 呼吸运动 呼吸中枢
  • 简介:目的:本文对恶性肿瘤病人心电图变化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本文共记录262例心电图,其中132例为恶性肿瘤组,130例为正常人组,观察和比较两组心电图异常改变的例数和总体异常发生率.结果:恶性肿瘤组在窦速、T波改变、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肢导联低电压、电轴偏移等心电图异常事件发生的例数为44例,异常率为33%,正常人组心电图异常事件发生的例数11例,异常率为8%.结论:恶性肿瘤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正常人组明显增高,并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 标签: 恶性肿瘤 心电图 临床分析 心脏病 肺心病
  • 简介: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心衰患者42例,非心衰患者40例,分析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心衰组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衰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其存在与心衰患者预后也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房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分析13例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两年中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13例,分析脑电图特征。结果:①13例病例占同期监测总数5.7‰。②清醒期4例、睡眠期7例、清醒及睡眠期均发作2例。睡眠期占63.2%。③部分运动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无全面性发作。④起源部位(部分存在于两电极之间)前三位分别是颞区、中央区、顶区,占72.2%。⑤发作初期多表现为低波幅棘波、尖波或快波节律,占76.9%。结论:①睡眠诱发在癫癎诊断中意义很大。②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的患儿,癫癎漏诊的风险相对较大。③起源于颞区、中央区或顶区的癫癎漏诊风险相对较大。

  • 标签: 癫癎 脑电图 视频脑电监测 癫癎发作 发作间期 发作期
  • 简介:165例复杂部分性癫痫中20岁以前发病者91例,占55.15%。查清病因者82例(49.69%),最常见的病因为分娩产伤,其次为脑囊虫病和颅内感染。该型癫痫症状复杂多样。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情绪改变多见于右侧半球病变,而思维、记忆、意识障碍多见于左侧半球病变。病变部位除颞叶、额叶外,尚有4例枕叶病变和1例脑干病变。脑电图以颞叶异常最多。

  • 标签: 复杂部分性癫痫 颞叶 脑电图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人脑血管病的脑电图特点,为早期诊治老年人脑血管病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方法:总结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95例老年人脑血管病的临床及脑电图。结果:脑电图正常24例(25.3%),异常71例(74.7%)。其中,轻度异常18例,占异常的39.4%,中度异常以上7例(9.9%),局灶性异常36例,占异常脑电图的50.7%。结论:老年人脑血管病的脑电图变化与病因的种类、程度、病程、脑电图检查的时间及检查时有无意识障碍及障碍的程度等有密切的关系。脑电图的动态观察对老年人脑血管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均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脑血管病 脑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