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对急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自 2009年 12月 -2013年 12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 9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氯吡格雷治疗组各 49例,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以 28天为观察周期,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氯吡格雷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发作时持续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吡格雷可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缩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时间,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氯吡格雷 不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目的:观察参芪固本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参芪固本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评价并比较两组的主要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主要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EV1%、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固本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肺肾气虚证 参芪固本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炙甘草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炙甘草汤加减,每次200mL,每日2次口服,疗程4周。结果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电图疗效观察上,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血脂、血流变的影响,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炙甘草汤 中医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对急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自 2009年 12月 -2013年 12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 9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氯吡格雷治疗组各 49例,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以 28天为观察周期,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氯吡格雷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发作时持续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吡格雷可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缩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时间,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氯吡格雷 不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目的:观察"三伏天"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将80例西医诊断为稳定期COPD且综合评估分组为D组,中医辨证为肺脾两虚并伴有肾阳虚证候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50/250μg2次/d吸入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三伏天"加用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治疗,连续治疗2年。观察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急性加重的次数、CAT评分、肺功能(FEV1、FEV1/pre、FVC、FVC/pre、FEV1/FVC)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等。结果:(1)临床症状:治疗组治疗后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积分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证候疗效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急性加重次数:治疗组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CAT评分:治疗组治疗后CAT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CA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AT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肺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EV1、FEV1/pre、FVC、FVC/pre、FEV1/FV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1、FEV1/pre、FVC、FVC/pre、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组治疗后外�

  • 标签: 冬病夏治 穴位贴敷 穴位注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简介:为观察双龙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将131例诊断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双龙丸组(82例)服用双龙丸1.5克/次,每日3次,治疗6月;开搏通组(49例)服用开搏通12.5mg/次,每日2次,治疗6月.观察患者血压、心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变化.结果:两组均非常显著性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P<0.01).两组治疗前后ST↓max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ST↓>1mm时间有显著性降低(P<0.05);双龙丸组ST↓>1mm的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ST↓max和ST↓>1mm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IMT均有非常显著性改变(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均无显著性改变.提示双龙丸可能通过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程.

  • 标签: 稳定性心绞痛 双龙丸 中药制剂 颈动脉 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康复护理对 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 86例 COPD稳定期患者 86例,根据不同护理分为两组,对照组( n=43)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肺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和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 SaO2、 FEV1/FVC、 FEV1、 FVC、 EQ-5D指数对比差异明显( P<0.05)。结论:肺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COPD 肺康复护理 肺功能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