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靳三针在治疗自闭症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76例自闭症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靳三针干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CSRA(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ARS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CAR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CARS评分下降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干预治疗自闭症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患者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语言发音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 标签: 靳三针 自闭症患儿语言发育障碍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72-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患者则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语言、肢体康复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脑梗塞患者的语言、肢体康复效果。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塞 语言康复 肢体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20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人数各60人。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统计患儿家属对各组护理技术及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护理技术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满意度所占比例为70%,实验组满意度所占比例为90%;实验组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满意度所占比例为80%,实验组满意度所占比例为93%。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值得在小儿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临床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脑梗塞患者开展早期护理后对语言及肢体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当中抽选出68例列为观察对象,以护理形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的样本容量均等分为34例。对照组获得常规护理,观察组获得早期护理。就两组语言及肢体康复、不良心理予以观察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语言及肢体康复评分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不良心理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中,开展早期护理,不仅可以提高语言及肢体康复,还能减轻不良心理,故临床可积极实施。

  • 标签: 脑梗塞 早期护理 语言及肢体康复 不良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某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42~67岁,平均(53.7±3.4)岁,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早期阶段实行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更多,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阶段为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患者语言功能、肢体康复等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死患者 肢体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沟通技术在肾内科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肾内科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非语言沟通干预,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技术在肾内科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非语言沟通技术 肾内科老年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内二科就诊的脑梗塞患者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将两组护理后的肢体、语言功能评分及护理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肢体、语言功能评分及护理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脑梗塞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塞 语言功能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语言、肢体康复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的治疗有效率同样比对照组更高(95.8%>79.2%),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语言、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塞 语言 肢体康复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34-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价值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1年6月脑梗塞患者共48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24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早期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生活质量、神经缺损水平。结果:早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缺损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确切。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塞患者 语言 肢体康复 应用价值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20年10至2021年12月期间,将儿科收治的患儿,选择92例纳入此次研究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对患儿分组护理,包括对照组有患儿46例,给予常规护理,以及观察组46例患儿,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对2组患儿的护理工作效果展开深入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与对照组患儿相比之下,显著更高,(P<0.05);此外,相比2组患儿的护理前的不良情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不良情绪评分更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对于小儿护理工作,临床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最佳,利于患儿积极配合临床工作,改善其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护理工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儿7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其入院的先后时间将其分成各有35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患儿依从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 护理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2020.12至月2021.0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患儿,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分为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40,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与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家长满意度分别为85.00%、92.50%,对照组分别为65.00%。75.0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对患儿实施护理工作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措施,能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应用。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 治疗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精神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比组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精神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护患关系一度是困扰儿科门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问题。目前看来,在护理过程中,使用恰当的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患儿展开沟通,能够令患儿感到安心,从而提升患儿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度,降低护患关系发生几率。相较于语言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有着更为突出的真实感,传递情绪更为直接,一般多是伴随语言行为而产生。在儿科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可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弥补某些状态下语言交流的不足,使护患沟通真正跨越患儿年龄所带来的语言障碍,使护患关系变得更为和谐。

  • 标签: 非语言沟通技巧 儿科门诊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74例患儿,并分为常规组(n=37)和研究组(n=37),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模式。对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儿依从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强制治疗护理操作发生率为2.70%、患儿哭闹拒绝治疗发生率为5.41%、治疗狐狸路径变异发生率为5.41%、照料不周导致病情加重发生率为2.70%、护患纠纷发生率为2.70%,均要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儿依从率为97.30%,常规组患儿依从率为81.08%,研究组患儿依从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患儿依从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工作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小儿护理中使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于儿科中开展,共计选取64例患儿,在其临床治疗期间需加强护理干预。为达成研究目的,将其中32例患儿纳入至观察组中,采取肢体语言沟通,另外32例则纳入至对照组,继续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分析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效果。结果:评估了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其中观察组患儿仅有1例不依从,对照组中则有5例不依从,观察组患儿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为两组患儿家长发放了满意度调查问卷,从结果分析可见观察组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在小儿护理中使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 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相关疾病的100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分别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化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肢体语言沟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肢体语言可以促进小儿预后,可以推动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不良纠纷发生,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