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社区护理在子宫全术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了加荣社区卫生服务站2021年2月到2023年2月间进行子宫全术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社区护理干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和术后后遗症,评估干预的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干预方式下,两组患者的情况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接受社区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和术后后遗症明显减轻。结论:结果表明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子宫全术后抑郁患者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这说明社区护理在术后抑郁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社区护理干预 子宫全切术 抑郁情况 术后后遗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提眉或眉术对于上眼睑皮肤松弛的临床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我市某医院收治的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共计5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些患者及家属均是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对于研究具有知情权,签署了研究同意书,针对患者实施提眉或眉术,提升患者上睑,缓解皮肤松弛,改善患者面部形象,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结果:经过治疗,患者术后矫正效果较为明显,患者对于治疗十分满意。结论:经过提眉或眉,采取眉上缘切口或下缘切口的提升修复技术,缓解患者的上睑皮肤松弛情况,改善患者的面部形态,效果持久且自然,使患者更年轻,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提眉 切眉 矫正上睑皮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电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42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n=21)与研究组(n=21),对21例常规组患者实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21例研究组患者实行宫腔镜电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率。结果: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6(76.19%),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21(100.00%),两组数据相比存在区别较大,研究组更优(p<0.05)。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为(90.55±1.93)、(27.34±1.82)、(12.23±1.94)、(87.89±1.56),研究组为(24.61±1.43)、(9.13±1.46)、(4.17±1.08)、(33.25±1.62),两组数据相比存在较大区别,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更优(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1(4.76%),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率为7(33.33%),两组数据相比存在较大区别,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更优(p<0.05)。结论:对于子宫肌瘤患者治疗来说,使用宫腔镜电术,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避免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情况,降低术中出血量,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镜电切术 黏膜下子宫肌瘤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医学上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已经成为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主要由于患者在行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腹壁形成永久性尿路造口,需要终身佩戴造口袋,改变了传统的排尿习惯和生活方式,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很多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就会出院,但由于伤口还未完全愈合,造口护理还未完全掌握,所以很容易出现并发症。传统的护理模式在患者离开医院之后,便结束护理工作,出院后家庭缺乏医院的护理设施以及资源,阻碍患者的恢复[1-2]。而延续性护理举措,可以将护理工作延伸到患者的家庭生活中,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重新回归社会,更能够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

  • 标签: 膀胱全切除术 回肠代膀胱术 造口 延续性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采用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诱导缓解治疗,诱导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巩固治疗,ATRA、三氧化二砷和常规化疗交替维持治疗的治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近期疗效。通过分析患者总生存(OS)率和无瘤生存(DFS)率,评价该方案的远期疗效。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评判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结果48例患者完全缓解率为87.5%(42~8),达完全缓解的时间为(30.7±4.6)d;年龄是影响完全缓解率的惟一因素。48例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87.5±4.8)%、(85.4±5.1)%、(78.3±6.7)%;进入完全缓解后治疗的42例患者的1、3、5年DFS率分别为(97.6±2.4)%、(93.9±4.2)%、(89.5±5.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危险度分层、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均与DFS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治APL患者采用ATRA联合葸环类药物诱导缓解治疗,诱导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巩固治疗,ATRA、三氧化二砷和常规化疗交替维持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诱导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维甲酸 蒽环类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然分娩初产妇应用早期护理模式对于产后疼痛的影响价值。方法:本次将2019.4-2021.4作为研究时间,从入院自然分娩初产妇中共计选取60例纳入实验,抽签法将初产妇分成干预组、常规组,干预组均早期护理模式,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产后疼痛评分。结果:干预组产后疼痛评分与常规组进行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自然分娩初产妇应用早期护理模式可促进产妇减轻疼痛,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

  • 标签: 早期护理模式 自然分娩 初产产妇 产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助产护理配合体位干预对产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抽11例产妇分为对照组(58例接受常规助产干预)和观察组((58例接受体位护理干预))两组,分析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第一产程、第一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产后出血量也更低,指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的VAS、SAS、SDS、MAP指标改善结果更好,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更低,不良妊娠问题更少,对比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助产护理模式联合体位护理方式可帮助初产妇获得理想的分娩解决,减少剖宫产率,产妇的疼痛感降低且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改善,结果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助产护理 体位干预 初产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氯吡格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4例,采用单双号法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采取氯吡格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联合用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在心血管内科治疗成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内收治的拟实施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作为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例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5例,联合组服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P选择素(PS)水平、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各类MACE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K、AST、LDH、PS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的血清CK、AST、LDH、PS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K、AST、LDH、PS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治疗后随访1年,联合组的MACE发生率为1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在心血管内科中具有保护心肌、减少MACE发生率、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心血管内科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脑梗塞是神经内科的诊疗当工作当中见到的较多的疾病,主要以老年患者比较多见,在治疗方面,主要以营养神经以及溶栓抗凝治疗为主。阿司匹林是治疗脑梗塞常用的药物,氯吡格的主要作用是溶栓和抗凝。本次研究主要对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实际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用分组研究的方法对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阿司匹林与氯吡格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治疗的有效率得以提升。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联合应用能够更好的发挥抗凝的作用,通过抗凝作用使患者的血栓栓塞引起的症状得到改善,研究表明,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两种具有抗凝作用的药物同时应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当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塞 抗凝 有效率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两例外伤后吉兰巴综合征 2例,并进行了文献复习。本病主要损伤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外伤后引起吉兰巴综合征近年来有所报告,发病机制不清。神经节苷酯药物应用可能是诱发因素。两例病人一例死亡,1例顺利康复。目前认为外伤与本病的发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间接的因果关系不能排除。

  • 标签: 外伤 吉兰巴雷综合征 法医学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研究选择2023年2月~2024年2月院内收治的72例脑血栓患者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且每组36例患者,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单一处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联合处理,记录研究期间患者数据资料后分析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进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联合治疗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疗效。

  • 标签: 脑血栓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奥扎格纳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方法:我们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随机选取了9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奥扎格钠治疗,观察组则接受奥扎格纳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65%,而对照组为75.56%。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纳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较单独使用奥扎格纳更佳,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