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60 个结果
  • 简介:探讨地方综合年鉴政治部类条目、分目和类目处理问题,提出地方综合年鉴政治部类条目、分目和类目设立与排列的依据、原则,力求地方综合年鉴政治部类条目、分目和类目的层次结构处理能更客观、完整,系统地反映当代地方国家公共管理活动(当代地方政治活动)的实际.

  • 标签: 政治部 国家公共管理 地方政治 依据 设立 原则
  • 简介:<正>众所周知,《老子》虽极富哲学思辩之“吊诡”,却又极重其“道”之能有所用,道德经五千言,强半在说治天下的方略大计。可知,道家学派在初兴之际,是和儒家学派一样积极入世的。当然,入世者亦将有如何入世的区别,而在学界不少人的心目中,《老子》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只是冰冷理性的体现,绝无温情仁爱的道德情感可言。于是,一种颇觉简单的结论便自然出现:道家初祖的治世术,是以客观的法则规律为依据的,不像儒家之创始者那样执着于亲情仁义的社会规范。这种结论宜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老子》之中确乎有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类的论说,而且又明确说过“治国如用兵”的话,用兵打仗,你死我活,当时似乎还没有不许虐待俘虏的约法,既然如此,政治不就和战争一样是残酷无情的吗?初看去,这一切都来得振振有词,不容置疑。不过,倘若本着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原则

  • 标签: 《老子》 道德政治 圣人 儒学 道德情感 道德理想
  • 简介: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阎锡山打着“民族复兴”的招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特务组织为核心的统治体系。在此体系中,官员冗杂、特务遍地,致使整个山西政治腐败,民怨载道。近来出版的各种阎锡山传记,对阎锡山的特务政治,或是零星涉及,或是讳莫如深,故粗成此文,以补史遗。阎锡山的统治体系,主要包括组织、行政、军队三部分,最高权力机构为“十三高干会议”。它原为1938年2月成立的“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同志会)高干委员会,因由13人组成而得名。第一届高干委员会由杨爱源、朱绶光、贾景德、楚溪春、邱仰浚、王怀明、王尊干、李冠洋、梁化之、薄右丞、陈长捷、彭毓斌、续范亭13人组成。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

  • 标签: 阎锡山 40年代 十二月事变 抗战时期 共产党 保安委员会
  • 简介:"三途并用",是对明代文官入仕之途的公认概括。但"三途"所指的具体内涵,自明嘉靖年间以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中,出自朝廷政令的"三途并用"说,用意并不在于总结文官入仕之途的实际情况,而是强调当下的政治环境对于用人的需求和限制。嘉靖九年,世宗诏书中提出科举、岁贡与荐举"三途并用"。这样的"三途"说,既反映当时扭转科举弊病、整顿吏治的需要,同时也受制于朝臣中不同派系之间的人事争斗。

  • 标签: 明嘉靖 三途 世宗 进士出身 政治背景 入仕
  • 简介:<正>一陈氏人权说有多义性“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在救亡唤起下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明星”的陈独秀的启蒙思想是这场运动的精神。在1915年9月15口创刊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代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人权”遂成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基本方向,这亦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菁华。此后,在七卷以前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对资产

  • 标签: 陈独秀 政治思想 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 人权 新文化运动
  • 简介:本文首先对于日本"中国中世贵族政治说"的开山者内藤湖南的"贵族政治"学说进行了重新检讨,然后历数自岡崎文夫、内藤乾吉、濱口重国、越智重明至于中村裕一、渡辺信一郎诸氏对于中国中世"贵族政治"说的相关继承/批判,并言及日本史研究者眼中的唐三省制度。指出内藤学说并未被以宫崎市定为代表的"京都学派"完整继承,在被继承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形;若仍然从君主VS贵族这一模式来思考"贵族政治"的话,只能走向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 标签: 贵族制 门下省 中村裕一 宫崎市定 藤湖 重明
  • 简介:《17—20世纪蒙古政治预言》序[匈]艾丽斯·萨尔科兹(AliceSarkozi)预言与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它几乎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之中。没有一个民族,无论是文明的还是野蛮的,不相信有某种未来的征兆,而且还有人可对此加以解释。涉及世界末日及长期...

  • 标签: 20世纪 蒙古文学 西藏 哲布尊丹巴 蒙文文献 文学流派
  • 简介:杰斐逊从人类理性和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坚持洛克式自由主义观点,激烈批判欧洲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表达了对欧洲强权政治的极端厌恶,强调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和正义原则。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美国作为人类社会未来理想的先行者和试验者,其外交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目标,为非道德的国际关系作出榜样。杰斐逊外交思想融合了美国例外论与古典自由主义理念,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起源,对当时和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杰斐逊 外交思想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美国外交 正义原则
  • 简介:中国曾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制等政治制度,试图以此实现民族复兴,但都因“水土不服”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民主作为政治追求,创造和发展了农民协会、“三三制”等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生成逻辑,这为“中国奇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只有内生于本国特殊历史国情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政治发展道路才最可靠,最管用。

  • 标签: 政治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成逻辑
  • 简介:张华腾,《中国1913——民初的政治纷争与政治转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长期以来,受革命史观和左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史学界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历来冠之以以“北洋军阀”之名,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往往以“黑暗”“专制”等负面概念简单概括,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一直相当冷落。

  • 标签: 政治转型 北洋军阀 张华腾 民初 中国 陕西人民出版社
  • 简介:1986年12月24日,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一次重要讲话。胡乔木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新方志(以下简称新方志)的地位、作用、特点、体例、内容、编纂、质量、评审和出版。他多次强调要以“新观点、新内容、新材料”编写新方志,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胡乔木 政治化 讲政治 学习 编修
  • 简介:1956年中共中央出台"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鼎革以来倍感压抑的知识分子似乎看到了希望,思想界活跃起来。五六十年代美学争论由是而起,美学热在80年代重又复活,做了文化热的先锋。历史似乎遗忘了另外一场争论:五六十年代的逻辑大讨论。逻辑大讨论的国际背景1956年,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在《新建设》发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一文,

  • 标签: 形式逻辑 大讨论 政治背景 50年代 五六十年代 历史学家
  • 简介:国民党五全大会召开之前,是汪主政、蒋主军的合作政局。随着日本入侵的加深,舆论界对政府集权以应对危局表示了一定的支持。1935年底召开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行政院长汪精卫遇刺,为蒋的个人集权提供了机会。在随后召开的五全大会及五届一中全会,蒋介石通过政治妥协,进行制度调整,完成人事重组,个人集权政治初步形成。这种政治模式是以集权于蒋个人而非集权于行政院或国民党中央党部。基于妥协的个人集权政治一直遭遇到党内外其他政治派别的“反权力”,难以保持稳定性。

  • 标签: 蒋介石 汪精卫 五全大会 集权政治
  • 简介:在15世纪的亚非海面上,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船队,肩负着明帝国君主所赋予的重任,冲破狂涛巨浪,克服重重困难,奔波于各国,从事外交活动。郑和七下西洋,历时近30年,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斗志取得了外交上光照史册的成就。伟大成就的取得,不只是郑和个人的功劳,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仅从政治方面对此作一探析,并祈指教。

  • 标签: 郑和 外交政策 成就 政治因素 明朝
  • 简介:开栏的话现代奥运会自1896年在雅典开始举办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奥运会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意味着它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体育盛会,它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民族精神风貌的展示。而在这百余年间,中国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国的奥运之路也从曲折与辛酸,逐渐走向辉煌与酣畅。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脚步的临近,为了纪念在这百余年中为了中国的奥运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本刊选择部分代表人物策划了一组文章分期刊登。让我们重温他们的故事,了解百年中国奥运史、百年中国奥运人。

  • 标签: 奥运会 长春 东北大学 奥林匹克运动会 张学良 体育系
  • 简介:<正>句吴是江南的土著民族之一,其国家的建立与周人有些关系。太伯、仲雍奔吴后,建立起吴国,“太伯端委,以治周礼”,把周人的一些典章制度带到了江南。句吴开始同周人有了某种程度的直接联系。到仲雍的曾孙周章时,“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列为诸侯”。从此,句吴同新建立的周王朝有了越来越密切的政治联系。第一,句吴作为周的诸侯国,臣属于周室,与周王朝有着各种政治联系。

  • 标签: 政治关系 公元前 左传 诸侯国 周王朝 政治目的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理论上谈理论,空对空,虚对虚。使命教育的方向性、实践性、忠诚性、坚定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做好使命教育,必须树立战线思想,防线观念,红线意识,底线思维,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空白,不留隐患,抓在日常,抓在具体。把使命教育包含在理想追求中、政治态度中、工作职业选择中、能力才能强化中、人生性格塑造中,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中在社会现实中展开、在具体事件中进行、在解疑释惑中巩固,最终实现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 标签: 使命 教育 思想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