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庄子·齐物论》主要叙述万物齐一的思想。在篇首,庄子引出了“地籁”、“人籁”、“天籁”三“籁”的内容。“地籁”、“人籁”在文中已具体叙述,即“地籁则众窃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而“天籁”则表述不明确,因此后来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天籁”便成了一个千古聚讼的问题。笔者

  • 标签: 《庄子·齐物论》 “天籁” 哲学思想 中国 万物变化
  • 简介:庄子之书,宋代以前人们都相信为庄子所自著,从未发生过异议。及至宋代,始有人提出怀疑,降及明清,怀疑之人更多,到了近代,更是异说纷纭,然大抵不外乎真伪两说,而言伪之人居多数。从版本、注本、篇章结构、字数等许多方面,庄子本书和老子本书一样存在问题,需要认真校订。庄子书份量远较老子书为重,故其著作权问题更难解决,还多一个佚文问题。随着时代之变化,庄子书变动很大,逐渐失其真面目。对庄子书进行认真严肃的校订,难以判别真伪,恢复庄子书之真面目。不能认清庄子书学术上的真象,必然要

  • 标签: 子本 庄子思想 著作权问题 篇章结构 注本 杂篇
  • 简介:庄子》杂篇由《庚桑楚》、《徐无鬼》等十一篇文章构成,其中有些词语至今尚有不同的解说。文章对杂篇中"画然知者去之"、"南面而不释然"等18条语句进行了辨证,对有些词语提出了新的解说。

  • 标签: 《庄子》 杂篇 辨证
  • 简介:很高兴来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之前来开过两次会,知道你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办得非常有特色,所以当受邀前来做讲座时,我就愉快地答应了.说到庄子,大家都知道,近几年很红火的文化学者于丹也讲过庄子,而且讲得神采飞扬,这是一种讲法.我的口才远不及于丹老师,相比而言,会更强调紧扣原著,这是普通的讲法.《庄子》一书,作为大学生,若能通读一遍是有益的.

  • 标签: 《庄子》 为人处世 传统文化教育 职业学院 文化学者 大学生
  • 简介:“莫若以明”和“以明”在《庄子·齐物论》中共出现三次,都是作为总结性的话语出现,对理解整个《齐物论》的思想宗旨有很大的关联。但历代学者对这两个命题的诠解有不小的分歧,并存在严重的误读。

  • 标签: 庄子 《齐物论》 辨正 思想宗旨 总结性
  • 简介:陈鼓应先生《庄子今注今译》~①影响甚著。笔者著《道趣》~②,略略翻阅过一些篇目,觉得有的地方尚值探讨,今检如下:一、害马者《徐无鬼》言黄帝等七人于襄城之野见小童,问以'为天下',小童言'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听后,'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陈译小童言为:'治理天下,也和牧马有什么不同么.也就是除去害马罢了.'按:'害马者'并非'害马'。原译易使人以为把有害的马除去,这是不符合道家思想的。道家任自然,'除去害马'就得用刑戮,为奖惩,此法家、儒家之事,与道家无为之治大相径庭。'害马者'所指乃是'害马的东西',而究竟什么才是'害马的东西'呢?郭象

  • 标签: 今译商改 庄子今注 注今译
  • 简介:作为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庄子提出了理解存在的四个维度:"无"、"有"(存在)、"有封的有"(存在者)、"是非"。庄子还指出了言说绝对的"无"的荒谬性。关于"否定性的无",庄子主要通过对"无用之用"的阐发来完成。关于"不性的无",庄子通过"是非"来说明。他提出成心是产生"是非"的根据,不能以"无有为有"的矛盾律是保证"是非"的重要原理。同时,他还强调"是非"的不确定性。最后,关于辩论,庄子提出"辩"、"不辨"、"无辩"的问题。

  • 标签: “绝对的无” “否定的无” “不定性的无” “是非” 辩论
  • 简介:庄子·天下》是先秦学者综论当代学术史的第一手文献,传世至今,甚可宝贵。《天下》篇之外,《庄子》书中也存在一些段落论及当时思想家,但分布零散,数量并不多。如果我们认为庄子及其后学作为完整的学派创作了《庄子》一书,那么《天下》篇一向被视作该学派对先秦学术的关注焦点。许多庄学论著,如郎擎霄《庄子学案》、蒋锡昌《庄子哲学》,都罗列《天下》篇所论学者,益以列子、杨朱用来衡量庄子学派与其他先秦诸子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庄子哲学 当代学术 杨朱 擎霄 学案 先秦思想
  • 简介:清人郭庆藩在整理注释《庄子》文献方面别具一格,《庄子集释》代表了他诠释《庄子》的最高学术成就。该书不仅广泛征引各家注庄之说,而且运用清代传统训诂学的方法,考证精审,释义翔实。《庄子集释》在继承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庄子》注疏做出了总结性的整理,是庄子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可以为后人研治《庄子》提供参考。

  • 标签: 郭庆藩 《庄子集释》 训诂研究
  • 简介:庄子在《逍遥游》中首先用尧与许由的故事阐发"圣人无名"。"圣人"指的是如尧一类"举世闻名"的圣人。对圣人而言,"名"是最大的枷锁,因而庄子强调圣人当有名而不以名为名,心中"无名"。接着,庄子又借接舆之口,诠释"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的"神人无功"。神人是能建神奇之功的人,指于国于民能建大功的功臣。对神人来说,"功"是最大的羁绊,因而庄子强调神人虽建功而不居功,心中无功。

  • 标签: 至人无己 庄子思想 《逍遥游》 无功 疵疠 惠子
  • 简介:受制于时代和认识的关系,庄子虽然对自身思想的实践性问题有所关注,但还未能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郭象继承庄子,深入地探索了庄学的实践性。首先,郭象以“性分”思想为基础,解决了《庄子》思想的内在矛盾。其次,郭象通过“自生”、“独化”建立其哲学体系,改造魏晋玄学的本体论,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使魏晋玄学成为具有实践性的学说体系。

  • 标签: 郭象 《庄子注》 性分 实践性
  • 简介:我国古代思想家在他们所处的年代里几乎无一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大家,但又各有侧重点,如孔子重在社会伦理,老子重在谋略权术,韩非重在集权专制,此三人皆醉心于政治,惟庄子重生态文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自《庄子》问世以来,2300年间,庄子及其学说显得那样惊世骇俗,儒与法大都望而生畏,斥之为异端邪说、消极避世、游戏人生;

  • 标签: 《庄子》 生态文明 哲人 古代思想家 百科全书 社会伦理
  • 简介:“之”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也是《庄子》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复杂。弄清“之”字的动词用法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对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及《庄子》一书的文本内容、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通行的有关《庄子》一书的各种注本中,某些“之”字的用法及翻译提出质疑,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同时提出用古人观念还原辨析古人的语言的研究方法。

  • 标签: 《庄子》 用法 特殊性
  • 简介:庄子》保存了不少人物及其姓名。无论这些人物是否为虚构,它们的存在对于人名研究或姓名学研究仍然可以算得上一份珍贵的资源,对于其他历史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庄子》 人名研究姓名学
  • 简介:庄子·天下》篇述庄子学行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庄子》他篇叙述庄子行迹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原因多端。庄子在精神、人格上追求道通为一、至人无己、自然无为、虚己顺人,在践行叙事中却睥睨天下、傲视王侯,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和傲然个性。笔者从文献、生存论根源等各个维度对这种不一致性予以新的诠释:一是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理想本身即表明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二是这种理想若要影响社会,必须在践行中具有坚强独特个性;三是文献所述庄子思想与行迹均各自有自己的历程,需细致辨析才能适当把握。这提示读者必须整体、辩证、多维、过程、超越地解读《庄子》文本,才能准确地领悟庄子人格理想及其践行。

  • 标签: 至人无己 敖倪万物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