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蒲松龄亦儒亦农的身份、自然与农村环境决定了他诗歌“接地性”的视角,生命际遇、现实环境与内心世界的碰撞赋予作品丰富的生命意象。定位在“草根”阶层的蒲松龄,把富有农家特色的意象砸碎揉捏加以重构,在无我、有我的虚实之境中,为我们书写了一个仕途失意人建构在土地之上的人之“真性”。

  • 标签: 接地性 蒲松龄 诗歌 生态意蕴
  • 简介:回到一堆静物的土豆里我至死记着,一堆土豆/在屋子的一角,要和父母/相处着越过冬天。屋子里不太多的温暖/一半被人呼吸,一半被土豆呼吸/雪在外面落着,寻找不到食物的/飞鸟,正跳过门槛/靠近醒着的土豆。我也用刨过/土豆的粗指,叩着/铁冷的门环。土豆一直在地下行走着。这是我把生长在马坊的农作物细数了一遍之后,发现的不多的把子实埋在土里的植物之一。这里的主要庄稼像小麦、玉米、谷子、高粱,

  • 标签: 玉米地 豳风 土里 活着 青瓦 凭什么
  • 简介:哈代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其重视自然的超前理念与当今世界的生态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谋而合,很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本文拟以生态批评作为理论框架,着重梳理哈代小说中生态意识的流变,旨在进一步理解哈代对生态问题的文学表现及深入思考。

  • 标签: 生态批评 哈代小说 生态意识
  • 简介:探讨民艺发展用“演化”一词,意在用进化论观点探讨民艺的发展问题,由于这一观点是从生物学进化论引申而来,故该文借用生物进化论的关键词,从进化、学习、遗传和选择等方面讨论民艺演进与文化生态的关系。

  • 标签: 文化生态 演化 生物进化论 生物学 关键词
  • 简介: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地球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全球焦点。以环境为主题的电影也受到了观众的热捧。《2012》是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最新的灾难片,于2009年11月13日全球同步上映。

  • 标签: 生态学 生态环境 工业化进程 2009年 环境问题 灾难片
  • 简介: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生活问题逐渐成为作家们关心的文学主题,显示了文学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特别是对农村底层的文学表述,正在突破罗列苦难、堆积苦难的简单化写法,尝试着探入人物精神的深处,去发现更为复杂和原生态的农民形象,给了世人许多新的感受。但是,当前农村底层精神生态状况到底如何,又该如何表述?读了孙惠芬的近作《天窗》,感到疑惑颇多。

  • 标签: 精神生态 农村 文学主题 现实主义精神 生活问题 社会底层
  • 简介:2004年,“原生态”唱法和歌手进入公众视野;2005年,“原生黄河”演唱会将“原生态”拧成一股势力;2006年,第12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第一次设置原生态组,与通俗、美声、民族同列。

  • 标签: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原生态 契约 城市 CCTV 演唱会
  • 简介:摘要庄子的代表作《庄子》集中反映了他重要的哲学思想,他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对当时社会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从“天道观”以及“逍遥游的游世精神”两个方面对庄子文论思想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

  • 标签: 庄子,生态思想
  • 简介:明清小说的创作中,宗教文化可以说星星点点散布在其中。明代小说,既有对“三教合一”的宣扬,同时也暗藏着“三教争胜”的伏笔。清代的小说中更多呈现的是传统宗教与世俗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神道设教的用心。因此明清小说中宗教内容的解读为文本的重新阐释开拓了多重空间,而且文学作品中宗教方面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潜在的史料价值,通过对宗教内容的解读也可以展示宗教生态的变化形式。

  • 标签: 明清小说 宗教生态 争胜 合一 神道设教
  • 简介:摘要本文从蓬莱实际出发,分析了作为林业发展新模式的生态农场在蓬莱实行的合理性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我市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林业 生态林场 可持续
  • 简介: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简单活动,而是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

  • 标签: 小学英语 生态课堂
  • 简介:近日,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的咨询项目(二期)结题,其中一个基于量化评价结果而得出的结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以20国集团(G20)经济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为评价对象,从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资源利用领域展开评价,中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排名虽然靠后,但在建设进步的速度上遥遥领先于其他经济体,正在奋起直追。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工程院 量化评价 社会发展 20国集团 咨询项目
  • 简介:杨庆祥,1980年生。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有著作《“重写”的限度》、《分裂的想象》,编著有《文学史的潜力》、《重读路遥》等。曾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07年);《人民文学》年度青年批评家奖(2011年);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新人提名(2011年);第三届“在南方”最佳诗评人奖(2009年)。

  • 标签: 文学生态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中国人民大学 《南方文坛》 中国现代文学馆 书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林业肩负着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景宁的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强,资源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本文将对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生态建设进行总结,以便于人们更好的为林业生态建设服务。

  • 标签: 发展林业 生态建设 浙江景宁
  • 简介:摘要我们历来提倡高效数学课堂,生态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笔者认为生态课堂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级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尤其要关注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幸福指数,小学生的幸福指数高,学习的效果肯定就会好。

  • 标签: 小学数学 生态课堂
  • 简介:文章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儿童幻想小说中表现自然意识、传达生态预警、生态责任以及生态理想的三个生态意象,指出中国儿童幻想小说试图超越成年文化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将"童年"塑造为一个纯真、诗意的生存之所,又以狂欢的想象呈现一种强大、神秘、神性与灵性兼具的自然世界。并且在强调人类针对自然的现实行为与其导致的后果的联系与批判中,表明了一种生态主义的思虑。

  • 标签: 生态批评 自然 地方 身体 童年
  • 简介:自百年前“中国问题”发生以来,汉语思想就没有能摆脱它的纠缠,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思想把握“中国问题”的知识学工具以及心理动力是不同的。当今汉语学界鱼贯而出的“社会科学本土化”论、“后现代——后殖民话语”、“国学新潮”、“制度创新”论等等,无不显出就“中国问题”旧问题的新提法或旧提法的新表达。这表明,汉语思想在“中国问题”上飘浮了一百年,仍在如何使这一问题转化为何种理论形态上游离不定。在我看来,这是由于一种可称之为“现代士大夫精神”的心理动力情结的缠碍。何谓“中国问题”?简扼地说,它指晚清

  • 标签: 中国问题 社会理论 士大夫精神 心理动力 汉语 知识学
  • 简介:陈晓明是当代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家,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始终站在文学的前沿,发出他犀利的批评声音,具有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的作用。他不仅因为批评的洞见而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而且也因为批评的成就而获得各种文学的荣誉。

  • 标签: 文学批评家 陈晓明 理论空间 20世纪80年代 文学界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