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金东仁的《土豆》(1925)和李泰俊的《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的代表作品。《土豆》中的“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的华人的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被描写成非道德的、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一形象生成的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的看法。《农民》中的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的主人公。但是,评价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的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的民族矛盾是由日本的殖民政策和舆论炒作所造成的,只有对这些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的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的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以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的胜利而收尾,并把与朝鲜人对峙的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的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的问题集中在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的认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批判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
  • 简介:全民抗战时期,儿童也是抗战中被宣传动员的重要对象。“中国儿童号”献机事件是全面抗战后全国儿童共同参与的集体性事件,具有儿童群体在抗战中被宣传鼓动用行动抗日爱国的代表性。不同类型的报刊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宣传,《抗战儿童》还出刊《儿童号献机特辑》对广大儿童进行宣传鼓动。以此事件为,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类型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文本,可以分析战时媒体对儿童抗战动员活动的宣传鼓动特点和意义。

  • 标签: 抗战 献机 宣传鼓动 儿童
  • 简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且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和作品兼容中西方文化的特质。在悲剧这个属于西方美学的范畴里,中国剧作家用自身的体验来理解和学习人生、人性以及人类的普遍生存状况,并且在不断地为这个给人以力量和崇拜的领域里注入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 标签: 《雷雨》 中西文化 冲突 悲剧
  • 简介:贝多芬是继巴赫、海顿、莫扎特以后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位巨人。《英雄交响乐》,也叫《第三交响乐》,是一部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赞歌;1823年完成的《第九交响乐》是一部杰作,这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乐。贝多芬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他不朽的艺术创造永远在艺术的殿堂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 标签: 贝多芬生平 第三交响乐 第九交响乐 鉴赏
  • 简介: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的主体,然而,这样的主体地位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才得到重视,并逐浙走向深入。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从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理解、选择和表达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汉译作品中的体现。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 对比研究
  • 简介:本文以西班牙黄金世纪经典诗人圣胡安·德拉·克鲁斯的代表作《灵歌》第11节为,试图在翻译原诗句的同时重建其所在所本的互文情境:从文人诗、民间诗歌和圣经解经传统等不同角度,围绕"视与死"的主题,将相关文学、宗教及社会文化的互文文本以开放性的注疏方式一同呈现,藉此或可寻回些许"翻译中所丧失的东西"。

  • 标签: 笺注 《灵歌》 圣胡安·德拉·克鲁斯 西班牙诗歌
  • 简介:萧红作为苦难之间的跋涉者,一生都在执著于路在何方的探索。本文通过对其成名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的再阐释,力图揭示出萧红在其对生命存在之思、民族国家之忧,以及对女性救赎之惑的求索。

  • 标签: 生命存在 民族国家 女性主体
  • 简介:笔者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探究物理学知识中能量守恒原理最初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特意分析和研究了《势力不灭论》,力图通过研究这一论著来探明物理学中的一系列基本知识在中国到底是怎样传播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势力不灭论》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是这本物理学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学知识理论的论述,其中的著名理论有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它的底本其实是由《通俗科学讲义》翻译而来。《势力不灭论》中涉及很多的科学问题,比如以前在物理学界引起广泛争议的永动机理论、天体演化问题、宇宙热寂说等。《势力不灭论》最早是由中国人独立从西方翻译来的著作之一,文字翻译准确,对名词术语的处理也恰到好处,能够对著名的理论原理进行科学准确的传播,是一本非常具有价值的翻译大作。

  • 标签: 《势力不灭论》 能量守恒 原理 传播
  • 简介: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于1995年9月29日颁奖。本届评选的范围是1991年1月至1994年6月出版的外国文学新书,其中1992年10月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以后出版的有版权保护的作品,必须获得合法的版权授权方可参评。在参评的500多种书中,评选出一等奖11种,二等奖16种,三等奖22种。我社出版的《尤利西斯》和《英国诗史》荣获一等奖,《翻译学概论》获二等奖,《沉默的羔羊》及《和歌俳句丛书》的6种获三等奖。获奖的总数及等级,仅次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并列全国第二名。我

  • 标签: 文学图书 《尤利西斯》 版权保护 世界版权公约 外国文学 新闻出版
  • 简介:审视乔治·爱略特有关艺术消费的互动影响性、克己均衡性、流动生机性三方面与约翰·拉斯金在此的共同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爱略特小说艺术思想的保守性。讨论者的消费伦理和谛视内在审美,意在探索其保守主义的道德逻辑;这为研究和再现爱略特小说的消费意识提供了一种道德思想的重要依据;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经济等级矛盾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拉斯金的经济作品揭示爱略特小说的伦理义务观,旨在论证其消费经济观作为社会和政治机制的自然模式,不失为在经济停滞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这是审视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视角之一,亦是拉斯金经济学著作对文学影响性研究的补强。

  • 标签: 乔治·爱略特 约翰·拉斯金 艺术与消费 财富与道德 劳动与享受
  • 简介:摘要:通过比较马金莲与傅爱毛的作品,勾勒出宁夏西海固与河南中原不同地域文化的轮廓,对地文化进行共时性研究;从民俗宗教视角切入,旨在展现现代性给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强调现代性及其同质性带给普通下层民众的冲击,使人对不同地域的现代性困境产生一定的思考。

  • 标签: 马金莲 傅爱毛 民俗宗教 现代性
  • 简介:  一  1977年,美国学者杰克·斯纳德(JackSnyder)在一份关于苏联核战略的兰德研究报告里首次使用了"战略文化(Strategicculture)"这个词.他认为战略文化是破解困扰美国战略分析家魔咒的魔棒.此前美国的战略分析家们感觉苏联的核战略难以捉摸,做出的判断也与实际相差很远.通过分析研究,斯纳德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美国战略分析家们以己度人,按照自己所认定的合理标准和理论模型来推断苏联的战略反应.由此,斯纳德坚信,在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战略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战略群体成员就核战略问题所共有的思想、对一定情况的情感反应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总和".只有掌握了苏联的战略文化,才能对其核战略取向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 标签: 中读出 团圆饭例 战略文化
  • 简介:当下,对以扬·穆卡若夫斯基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文论的译介与研究,是我国外国文论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特别是俄苏学界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俄苏学界对布拉格学派文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总体规模不如欧美,但因为其悠久的文论研究传统,加之与布拉格学派之间存在历史及学理上的密切联系,所以他们的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对俄苏学界不同历史时期在穆卡若夫斯基文论研究上的几部颇具代表性的文本进行考察,并结合欧美的研究现状,对俄苏学界的布拉格学派文论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 标签: 布拉格学派文论 扬·穆卡若夫斯基研究 回顾
  • 简介:西藏这一中国"人类学余地",值得所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者庆幸,在我看来,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学若能走向繁荣,或者说民族地区的文化能够从人类学的眼光发掘,抱着各种研究西藏目的的研究者们,无论是探奇还是想象西藏,都见证着西藏研究中的特殊地理学文化景观。

  • 标签: 西藏文学 文化 人类学
  • 简介:“才子佳人”叙事在古代小说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而在当代先锋小说中则有着另一番景象。本文以余华的《古典爱情》和陶潜的《李仲文女》为,探讨当代作家如何讲述“才子佳人”这一文学母题,余华如何化用、颠覆《李仲文女》中的“才子佳人”叙事方式,以此管窥当代小说与古典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

  • 标签: “才子佳人”先锋小说 余华《古典爱情》《李仲文女》
  • 简介:“才子佳人”的结合模式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在“才子”“佳人”的特定身份下产生了诸多不同结合形式。不同结局走向的文学作品。以《西厢记》中的“崔张”、《牡丹亭》中的“杜柳”和《红楼梦》中的“宝黛”为,作者的爱情观对情节构造的影响举足轻重.从“才子佳人”的不同结合模式入手,既能分析作者爱情观之进退,又能窥其所处时代的婚恋观缩影,探索此三者中“才子佳人”结合模式的侧重与偏离、坚守与异化,以此来剖析作者爱倩观的走向,进而对爱情这一永恒母题产生历史纵深方向的探究,实现对于人类精神简谱上的观照。

  • 标签: “才子佳人”《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爱情观
  • 简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以明代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及刘士聪先生的译文为,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以表达散文的韵味。

  • 标签: 主体性 韵味 意境 白描 声响
  • 简介: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异国女性形象书写经历了从“西方主体化”到“东方主体化”再到以“主体间性”视域来观照异国女性的过程。这些形态各异的异国女性形象,既呈现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对异国文化和异国女性的社会集体想象,又传达了中国现代女性的性别经验与个人体验。她们是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建构身份、确立自我认同的重要路径。

  • 标签: 现代女作家 异国女性形象 身份认同
  • 简介:日本江户时代的读本小说《忠臣水浒传浙口《高尾船字文》都借鉴了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其中共同利用《水浒传》的场面和动作描写有四处。但是,这部同时期的作品对于这四个场面和动作描写的翻改方法却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反映出山东京传和曲亭马琴这位作家对中国古典文学翻改的特点。

  • 标签: 《忠臣水浒传》 《高尾船字文》 《水浒传》 翻改
  • 简介:通过对古辞《公无渡河》与刘孝威拟作的语言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辞集中体现了原始思维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强烈的对立冲突在刘孝威的拟作中通过隐喻性语言和二元对立结构的转换而得到折中化,并最终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生与死的对立。

  • 标签: 《公无渡河》 语言结构 乐府 拟乐府